第三节 黄河
大禹治水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有个帝王叫尧。尧是一个不幸的帝王,大旱之后又碰到了洪水。根据历史记载,那时有过的一次大洪水,时间长达22年之久。全中国都受到了洪水的灾害,情形可怕极了。大地到处都是一片汪洋,人们没有居住的地方,只得扶老携幼,四处漂泊。
做天子的尧当然忧心如焚,但却想不出办法来解救人们的痛苦,只得召集各方官员商议对策。官员们推举鲧去治水,天子尧当时就十分担心,因为他知道,鲧刚愎自用,不能接受众人的意见,可是除他之外,又无其他更合适的人选,尧只好同意让鲧试试。
鲧治水9年,丝毫没有成绩。因为他不识水性,用错了方法。他治水靠的是用泥土筑堤堵塞洪水。这种方法在洪水不大时,还能收到一些效果,但在洪水滔天时,再用这种办法自然就无济于事了。水不但填塞不了,反而越长越高。有些堤防被冲垮,泥土冲到了下游,淤塞了河道,以前洪水不泛滥的地方也泛滥起来了。鲧治水终于以失败而告终。
到了舜做天子的时候,他任命鲧的儿子大禹去治理洪水。大禹继承父志,深入到各部落了解情况,并认真地总结了他父亲失败的教训,终于发现,光是被动地筑堤叠坝,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水的问题,如果不把洪水疏导到固定的河道中去,坝筑得再高也没有用处。于是大禹断然采取了修堤堵水与疏通河道相结合而以疏通为主的治水方法,终于使洪水驯服,百川归海。
相传大禹为治水走遍天下。他在治水的13个年头中,攀山涉水,察看地形,丈量土地,竖立标帜。他不断地调查研究、不断地征询意见,认为必须分别情况开渠凿道,疏理江河,让水流出去。
山西省河津县西北的龙门山,横亘在黄河中游,在河水奔腾直下时,它恰恰堵塞了河水去路,河水只能从山脚下一条很窄的河道穿过,每逢上游洪峰来临,水就溢涌四野,酿成水灾。大禹在那里观察地形后,就带领大家开凿龙门山。当时工程极其艰巨:夏天烈日当空,山石烁人;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再加上毒蛇猛兽的侵扰,更是苦不堪言。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才算开出了一道豁口,水畅通了。龙门从此便成了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传说黄河的鲤鱼每年春天都要游到龙门山下相会,并且争先恐后地向龙门跳跃,跳过的就会化为腾云驾雾的飞龙。
在开凿龙门山后,大禹又在底柱山挖了一条深沟,由孟津往北,连开9条大河,顺着水势,引滔滔洪水往低洼处疏导,终于使白浪滔天的黄河平静下来。"禹疏九河"的传说就是这样来的。
在13年治水的悠悠岁月中,大禹率领百姓日日夜夜与河水搏斗,疏通江河,兴修沟渠,风里来,雨里去,脸变得又黑又瘦。为治水,他手脚上都长出了老茧,指甲磨光了,人得了大病,腿也变瘸了。传说大禹娶妻后三日就离家治水,在13年中,他好几次路过家门,听见自己孩子的哇哇哭声,都没有去看一眼。大禹的这种自责、自励、自强、自己征服自己的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与困难作斗争。
黄河河水含沙量居世界第一位
黄河含沙量在世界各大河中最高。根据陕县站资料,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7公斤/立方米,是长江大通站的65倍、闽江竹歧站的279倍。黄河不只是含沙量高,输沙量也很惊人,陕县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为长江大通站的3倍多。有人计算过,如果把16亿吨泥沙筑成l米高、1米宽的大堤,大约可绕地球赤道(约40,000公里)23圈。黄河含沙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质地均匀、本身含有钙,垂直裂缝发育;原来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中游地区夏季多暴雨,黄土层在失去植被保护下,很容易遭受流水的冲刷,致使大量泥沙通过地表径流带到黄河里,所以河水含沙量很高。例如,径河含沙量高达171公斤/立方米,祖厉河含沙量更高达476公斤/立方米,真是"斗水半斗泥"。据计算,河口镇以上年输沙量只有1.4亿吨,占黄河总输沙量的8.8%;来自中游黄土高原泥沙占总输沙量的90%。同水量年际变化很大一样,黄河输沙量年际变化也很大,洪水年增多,枯水年减少。例如陕县站测得年最大输沙量39.l亿吨,为多年平均输沙量的2.4倍;年最少输沙量只有l.88亿吨,仅及多年平均输沙量的l/3左右。
黄河含沙量很高,大量泥沙中约有1/4淤积在下游河床上,致使河床逐年淤高,现在仍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继续在增高。河床抬高,大堤不得不相应加高,目前下游黄河大堤已高出两岸地面10~20米,河床高出地面5~10米。泥沙淤积,全靠大堤束水行洪,加上中游夏季多暴雨,下暴雨时,泥沙俱下,来势迅猛,大堤容易溃决。因此,在旧中国黄河是世界上最出名的灾害性河流,小、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洪水泛滥成灾。据历史记载,黄河下游在3,000年间发生旱灾1,000多次,水灾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9次,北面波及海河流域,黄河经由海河大沽口入海;南面殃及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黄河夺淮入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例如,1933年黄河下游决口50余处。1843年发生特大洪水时,在44小时内河水曾陡涨6.9米,大水从河南中牟溢出河堤,经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入洪泽湖,灾情极为严重。1938年,国民党政府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人为掘开河堤,河水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66个县,形成54,000多平方公里的黄泛区,受灾人口1,200万,死亡89万人。
黄河壶口瀑布
黄河像一条巨龙腾空而来,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峡谷里。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宜川县境内秦晋峡谷的中段,是黄河游最险要的河段。河水流经壶口时,落差高达40余米,洪水期流量约为每秒9000立方米,是黄河上惟一的大瀑布。就其落差而言,在国内是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当其穿过山峡奔流到壶口时,河床由原来的400余米骤然收缩到四五十米。河槽好似一把巨大的壶,将跌落而下、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收入。正如古人诗中所云:"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黄河在此怒吼、咆哮,激起数十米高的气浪。游人在十几里之外,就能望见瀑布上空弥漫的雾雨,听到壶口涛声的轰鸣,大有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之势。
壶口瀑布之奇妙,还在于它的景色随着时间、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无穷。
旭日东升时,从壶口升腾起来的水雾经阳光折射,形成五光十色的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又像五色彩桥横铺水中,扑朔迷离;远远望云,如锦团彩簇在雾雨中飘忽游移。日落西山时,洒满夕阳余辉的壶口高浪接天,奔腾跳跃,越发显得宏丽壮观。夜幕降临时,皓月当空,万籁俱寂,惟有壶口瀑布涛声不绝,给黄河蒙上一层原始而神秘的色彩。
初春季节,是瀑布落凌期,塌落的冰块小者如牛、大者如屋,声如山崩地裂。盛夏季节,瀑布横溢,洪峰滔天,浊浪排空,势不可挡。仲秋季节,红叶夹岸,瀑布似金水飞溅,遥伸天际,就像挂入支端的一道金色水帘。隆冬季节,万里黄河冰冻雪封,百尺瀑布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自古以来,由于壶口瀑布地处边隅,舟车莫及,致使这一壮观鲜为人知。到1920年,才将壶口上下6公里的土地收为国有,大致确定了壶口自然保护区范围。近几年,国家考古工作者又在距壶口瀑布下游约两公里处的河岸上,发现了距约100万年的"二趾兽"古生物化石,它是壶口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又一例证。
今天,壶口瀑布壮美的景观不仅为人们所认识,还被刻印在新版50元人民币的票面上。它那千变万化的奇特景色和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气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黄河河口的沧海桑田
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为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由山东利津入渤海而形成的。河口区包括河流近口段、河口三角洲和三角洲海域三部分,面积约10000平方千米。道旭至三角洲改道顶点约70km的河道为河流近口段,是受河口逆溯源堆积和溯源冲刷影响最为敏感的河段;三角洲一般指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约6000平方千米的扇形地区;三角洲海域系指毗连三角洲的弧形浅海区域。
根据利津水文站1950~1987年实测资料统计,黄河进入河口地区的年平均水量为404亿立方米,沙量为10亿t,含沙量24.8kg/立方米,含沙量之高居世界各河口之冠。由于海浅潮弱,入海的巨量泥沙只有约l/3能由海浪、潮流、余流等海洋动力直接或间接输往深海,其余都淤积在三角洲洲面、口门以及两侧海域,填海造陆,造成河口迅速延伸。从1954年至1982年,河口地区造陆约1100平方千米,在岸线长约80km的范围内平均向外推进13.8km。多年平均填海造陆速率约每年40平方千米,扣除两侧不走河海岸线的蚀退,三角洲年平均净造陆约25~30平方千米。随着河口的淤积延伸,黄河尾闾河道就要出汊、摆动、改道。自1855年至今黄河入海流域路在三角洲顶点附近改道已有10次,现行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清水沟形成的。
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河流从源地到河口,其河态、河床、坡降、流量等都是具有一定变化坝律的。所以,凡大江大河,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量资源,发展水运交通以及城镇建设等,通常将它们划分为上、中、下游。其标准往往不一,但目前大多数是根据河流地形、河道特征和水文情势等进行划分的。
黄河河长5464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河。对于黄河,根据河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坏境和水文情势,将其作了上、中、下游的划分。
黄河上游长346公里,从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河口镇),河流穿越青藏高原,流经峡谷,其间分布有20多个著名的峡谷。这里山高坡陡,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水多沙少、河水较清、流量均匀是该河段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出青铜峡之后,其地势平坦开阔,进入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这里水渠纵横交错,成为黄河上游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
黄河中游1234公里,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该段河道的水文特征:由于夏秋季多暴雨,沙源丰富,多水多沙,洪峰流量大,含沙量高,成为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河道淤积与侵蚀河段交互出现,峡谷与宽谷相间。
黄河下游767公里,从河南郑州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由西向东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坡降小,水流平缓。加之河道宽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渐升高,两岸几乎全靠大堤为屏障。河道滩面一般高出两岸地面约2-5米,有的高达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悬河"。
以上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划分方案,也是普通采用的方案。此外,还有一种意见,即以河源至龙羊峡(或刘家峡)为上游,龙羊峡(或刘家峡)至花园口为中游,花园口以下为下游。还有一种意见是,从河源到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三门峡为中游,三门峡以下为下游。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战略地位重要,工程于1991年9月1日正式开工,1997年10月28日成功实现截流。2000年初第一台机组将发电,2001年底工程竣工。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工程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一项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小浪底工程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从现在的约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讯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工程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农业用水、灌溉和发电。
黄河源头的姐妹湖
海拔4300多米高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源头的一双姐妹高原淡水湖泊。她们位于青海省南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多县境内。离源头卡日曲190多公里,为黄河源头地区众水汇归之所。
从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的黄河,经星宿海流至此处,被巴颜郎玛山和错哇尕什则山所阻,形成了源头第一个湖泊、扎陵湖。湖水面积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6米,湖东西宽南北窄,形状如和尚手中敲的木鱼。湖水平时碧澄发亮,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河水流过的地方水色发黄,远远望去就似一条黄色彩带将湖面分成两半,一半清澈碧绿,一半微微发白,故又称"白色的长湖"。黄河在扎陵湖中经过回旋喘息后。从湖东南的草滩上散乱地流出,经一条宽330多米,长约20公里的峡谷,分9股注入鄂陵湖,鄂陵湖南北宽东西窄,形似一座倒挂的金钟,湖水面积约61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处达30多米,蓄水量107亿立方米,相当于青海湖的1/10。湖水平时清澈碧绿,风和日丽时,天空的云彩、周围的的山岭都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故又称"蓝色的长湖。"两湖之间是海拔4600多米的巴颜郎玛山,湖面高差约20米。站在高处鸟瞰,只见婉蜒的黄河像一条长长的金链将两湖串在一起,而美丽浩瀚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则宛如两颗晶莹闪亮的蓝宝石,系在黄河金链的两端,又像一对形影难离的情侣,手拉手、肩并肩。伫立在黄河源头。
扎陵湖和鄂陵湖比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还高出1000多米,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这里地势高寒、潮湿,地区辽阔,牧草丰富,自然景观奇妙,为难得的旅游观光胜地。盛夏季节,碧空如洗,苍穹无垠,玻璃般的天幕上,不时飘荡着棉桃似的朵朵白云,显得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山是那么青,蓝天白云下,连绵起伏的青山和熠熠闪亮的碧波,交相掩映,分外妖娆。数以万计的天鹅、大雁、野鸭、鱼鸥等在平如明镜的湖面上飞翔嬉戏,数不清的牛、羊、像点点珍珠在翡翠般的湖畔滚动,令人心醉。
在鄂陵湖西面的措哇尕什则山下,有一座全部用石块砌成的喇嘛寺-多卡寺。寺里的僧侣有的信奉格鲁派,有的信奉宁玛源。寺内供奉着两座高l米多,分别装藏麻尼喇嘛和桑洪遗骨的镶银珊瑚铜塔。信仰寺的信徒为附近原霍科部落的群众,还有玉树曲麻等的部分群众。
措哇尕什则山是座"圣山",海拔高度4610米。每年都有附近的信徒前来参拜。1983年青海省政府将其开放为旅游点,吸引了不少外宾和港澳游客前来旅游。还特意修筑了一条33道弯的汽车便道直达山顶。在山顶上建有1988年10月落成的河源牛头铜碑1座,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上有胡耀邦同志和十世班禅大师为黄河源头题写的词和碑文,均用铜板铸模镶嵌,碑式别致,字体雄浑,象征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朴实的品格。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曾多次组织力量对鄂陵湖、扎陵湖及黄河源头的情形作过考察,其中1952年考察时,将这两个湖泊的名称搞颠倒了。1978年国家再次组织大规模科学考察时,发现并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正式将两个湖的名字互换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