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工之侨献琴
扩展资料
一、刘基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至大四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出生于南田武阳村。武阳村当时属青田管辖,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初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文成公。文成县就是以他的谥号命名的。
刘基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腐败,民不聊生。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可是在元代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并不得志。自26岁出任江西高安县丞,长期充任江西行省椽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枢密院经历之类从七品、七品小官,后来虽小有迁升,一度当上从五品的行省郎中,但旋即仍以七品的资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浩然之气受到抑制。加上此国性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他面对现实,逐渐认识到元朝灭亡、改朝换代已成必然之势。于是在48岁那年弃官在家乡武阳隐居,著《郁离子》2卷。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他出山。这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朱元璋大喜,专设礼贤馆款待。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
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墙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去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二、《郁离子》简介
《郁离子》一书,是刘基隐居青田山中时所作,包括《千里马》《鲁般》等十八篇。一篇包括几则,有些是议论,有些是先举事实然后评论,还有些是先叙寓言然后评论,主旨都是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工之侨献琴》出自书中的《千里马》篇,题目是后加的。
三、古琴简介
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据现有的图象及文献资料,琴至迟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形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四、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经过砍别后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弹奏了一下,它的发声和共鸣好极了,像金玉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工之侨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呈献给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让最优秀的乐师来看看,大家都说:“这不是古琴。”把琴退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带着琴回了家,(先)请漆工帮着出主意,在琴面绘制了断裂的纹理;又请刻字工帮忙,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款识,(然后)装在匣子里埋起来。过了一年(才)把它挖了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卖)。(恰好)有一个大官从集市路过,看见了这架琴,用一百金买了下来,并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说:“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了,慨叹地说:“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
五、扩展阅读
楚人献璧
楚人和氏(姓和的人)世得玉璞(外层包了石质的末经雕琢的玉)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欺骗)而刖(yuè,砍去脚)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古时指诸侯死去),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流尽了,接着就流出了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为什么)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石而题之以石(伤心的是宝石却被叫做石头),贞士(诚实的人)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选自《韩非子·和氏》)
六、读后感
读刘基的寓言《工之侨献琴》
读了刘基的寓言《工之侨献琴》,我深有感触。一架天下最美好的琴,只因“弗古”,便被打入冷宫;而一旦改头换面,乔装打扮,却成了“稀世之珍”,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评价一架琴,岂能单以“古”作为标准呢?因为“古”与琴本身质量的好坏并无必然的联系。这种“唯古是尊”的观念,足以反映出当时某些人的愚昧无知和迂腐守旧。和古人这种盲目“崇古”相近似,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人崇尚“名牌”,似乎只要是名牌货,便认为一定是好的,决无次品、劣品。结果有的奸商利用了信奉名牌者的这种心理,盗用名牌商标,大量制造和销售伪劣商品。居然有不少人盲目抢购,末了只能是上当受骗,后悔不迭。
此类事情屡见不鲜,比如,评定技术职称、晋升工资往往过分地强调毕业文凭,把文凭和水平等量齐观,只要有了文凭,就能名正言顺地被授予初级、中级乃至高级职称,工资也随之增长上去。至于水平和能力,多半人都不去考虑,于是便有人乘机钻空子,千方百计搞假文凭,甚至不惜重金去买文凭,一时弄得文凭满天飞。其实许多人有了“职称”而不“称职”,不但造成了文凭的贬值,而且严重地挫伤了科技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阻碍了尖子人才的发现,乃至埋没了有真才实学而无文凭的真正的人才。
又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不少外国的技术设备,以为凡带“洋”字的,就是先进的,于是盲目引进。殊不知花高价买来的却是人家早已淘汰的陈旧设备,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判断某个事物的好坏优劣,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注意事物的本质。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摈弃“国工”“乐官”那种形而上学的判断事物的方法,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这样才可以避免盲目性,从而少犯或不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