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核舟记
扩展资料
一、魏学洢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 明末散文作家。字子敬,嘉善(今属浙江)人。他生活在晚明阉党横行的时期,父亲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诬下狱,遭杀害。他本人也因父亲枉死,成天号泣而死,大约只活了三十岁左右。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一生没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簷集》。
二、《虞初新志》简介
《虞初新志》是小说集。清张潮编。二十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之作,并附评语。编者的目的是为“表彰轶事,传布奇文”。入选作品多为奇异故事,但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书后附有郑澍若仿作的《虞初续志》十二卷,体例相词。
三、课文删节部分
……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则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今乃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沐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四、明朝时的微雕技艺
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微雕技艺已相当高妙,如冯梦龙的《古今谈概》书中“雕刻绝艺”条记载:吴入顾四以核桃刻小船,“篷、樯、舵、橹、纤、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种器物及对联等。“其人物之细,眉发机棙,无不历历分明”。这与本文所记载的核舟颇为相象。“雕刻绝艺”条同时还记载了“橄榄花篮”和其他一些微雕艺术品,可见当时微雕技艺之一斑。
五、课文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果核刻的船,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情景。
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余,高两粒黄米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船篷遮盖着。旁边开了小窗户,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打开小窗看,两边的雕花栏杆正好左右相对。关上小窗,只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用石青徐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帽子,留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苏、黄两个人在共同欣赏一横幅的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在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遮隐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特别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望着天,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右腿跪在船上,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奖,桨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工。右边的船夫梳着稚形发髻,仰着睑,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呼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把水壶,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着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
核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颜色是黑的。还有一个篆刻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这条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把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又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这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这样的技艺也太巧妙了!
六、从画图入手,以作文收尾——我教《核舟记》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炼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介绍了明朝雕刻艺人王叔远的一件作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人如睹其物。
按照一般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应该是朗读,翻译、总结段意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可是这种老的教学程序,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倒了胃口的,会产生发倦情绪。据此,我根据这篇课文本身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画图入手,以作文收尾,把阅读和写作融为一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篇文章,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上能掌握文中的字词,能够读懂原文,这样在第一课时,首先纠正不正确的字音和句读,帮助学生把较难翻译的句子翻译过来,然后,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根据文中第二、三、四、五段的说明,以第三段为重点,画出核舟的外表形状。在学生画图时,要巡堂指导。第三、四两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舟中五人的坐势和情态很难掌握,指导学生要仔细阅读原文,揣摸其中的细微之处。
读文作图,对学生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学生的绘图能力也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图形不一定很规范,可谓参差不齐,但画的最不成样子的,也能把舟的形状和人物的位置画出来,教者选几幅比较规范的,给学生传看,要求指出其中错的地方,观点不统一的地方,允许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进一步理解原文。之后,指出课文是用了“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进行说明的。让学生看着自己画的图,根据这个说明方法,回忆课文,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学生积极活动,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画龙点睛,起到了主导作用。
为了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文章的特点之后,我便选了一幅生活气息浓厚的油画——德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路施迈波尔的代表作之一《麦田》(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可选其它作品),挂在前面,让学生仔细观察之后,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这幅画本身的特点;色彩鲜明,明暗对照,人物动物各具情态。然后让他们模仿《核舟记》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写一篇《油画〈麦田〉的说明》。学生打完草稿后,有一点需要说明,即《核舟记》中写桃核很小,却刻了重多的东西,学生也往往写这幅画如何小,却画了许多东西。这样,学生步入了机械模仿的歧途,应立即纠正,把注意力放到这幅画的色彩上,就能把这篇作文写好。
用“从画图入手,以作文收尾”的方法教《核舟记》一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效果很好。这个问题说明,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按照不同课文的各自特点,恰当地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避免僵化呆板,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