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滕王阁序
扩展资料
初唐“四杰之冠”王勃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卷四)。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见于著录的有《周易发挥》 5卷、《次论语》 5卷(一作10卷)、《千岁历》、《颜氏〈汉书〉指瑕》、《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 10篇、《合论》 10篇、《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元经传》、《舟中纂序》 5卷、《医书纂要》 1卷等。这些著作除个别篇章如《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被收入《文苑英华》,余皆亡佚。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扩展资料
从《滕王阁序》中看王勃对失意人生的悲叹
正像《岳阳楼记》一样,文章本来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范仲淹说“前人之述备矣”,那是为了直接进行体物写志,王勃要对滕王阁进行一番描写,那是因为具体环境的要求,文章的原题就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所以,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马上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且看王勃的内心世界。
A. 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中国古代的术数之学,强调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定数,人的命运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王勃的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的根本。
B. 人生难免失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没有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C. 壮志难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
——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所以,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的强颜欢笑啊!
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扩展资料
《滕王阁序》的美文特质
张必锟
《滕王阁序》无疑是一篇美文。我国古代文章自魏晋以来即有文、笔之分:文指美文,笔则泛指所有实用文体。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实际上是以诗歌辞赋等为文,其余全归于笔,未免将美文的范围限制得过窄。比刘勰稍晚,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里对刘说作了修正,提出“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又说“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转引自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此说颇为后代所推崇,因为它比较全面地阐明了美文所应具有的特征:即真实而细致地抒写作者个人的情思;辞藻丰富华美;且有音乐感,读来琅琅上口。准此,抒情散文就包括在美文中了。
《滕王阁序》原是一篇游宴诗集的序,从它早先的文题《滕王阁诗序》和本文的结尾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来;但若就实质而言,它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主体部分先写滕王阁的宏伟建筑和赣江的明丽秋色,然后由景生情,以低回反复的手法抒写作者“不见长安”之叹和仕途绝望的情怀。读到这个地方,只要大致了解作者因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而被逐出京,此后又坐事除名这番经历,定能感到它字字句句都充满了英雄失路之悲,正所谓“流连哀思”“情灵摇荡”。文中佳词丽句迭出,有夸饰而不失实,用典多而无晦涩之病,是谓“绮縠纷披”;又全用“骈四俪六”句法,平仄协调,抑扬有致,读来颇有“宫徵靡曼,唇吻遒会”之感。
为什么游宴诗集的序要写成抒情散文呢?这里有个缘故,因为游宴诗集来源于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风尚,就是每逢游宴,与会者都要做诗,事后再将所有的诗汇编成集。这样的诗集既有众多的作者,写的又是同一题材,且大多出于即席口占,难得有传世的佳作而结集的目的无非是留下一个活动的纪念,其价值不在诗而在游宴上。为这样的诗集写序跟其他书序自然有别,除去要交代作序缘由外,也跟做诗差不多,或叙游宴情形,或写所见景物,而后借眼前的事和景抒发个人的情思,因而它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有诗化的散文的韵味。在王勃之前,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后,有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也都是这么写的。
更为重要的是,既是抒情散文,自然就有了作者个性的流露,例如王羲之的深沉,李白的豪放不羁,在上述各自的序文里都表现得十分鲜明;而王勃此序则表现了作者的郁愤——这是他的英雄失路之悲造成的。
扩展资料
滕王阁的由来
国有盛衰,世有治乱。千载古阁,兴废沧桑。 国运若何,阁运系之。
滕王阁,这座临江高峙的江南名楼创建的年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尔后迭经兴废,在风风雨雨中又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民国十五年(1926)终毁于兵燹。销声匿迹六十余年后,直到1989年10月8日,规模空前的重建之阁,又傲然拔地而起,屹立于鄱湖之畔、赣水之滨。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二十八次之多,天下名楼的兴废恐无此为甚。如此的人文现象,颇耐人寻味。
人们知道,滕王阁的千载盛名,与初唐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紧密相关,“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代对这座名楼的赞美之词举不胜举,给予最高赞誉的恐怕要数唐宋八家之首的韩愈了,他曾赞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滕王阁所座落的位置,自初唐创建以来,几经变迁,但不出数百米,均负城临江,遥对西山,是登临送目的极好去处。据传,在唐初创阁以前,此处有一座“仙人旧馆”,滕王李元婴是在“旧馆”的遗址上创建高阁的。人们不禁会问:滕王李元婴是何许人也?滕王李元婴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瑰伟绝特”的楼阁?何以冠之以“滕王”之名?此阁究竟创建于何年?
李元婴(?—684),唐高祖李渊之幼子(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贞观十三年(639)六月封为“滕王”,实封千户。据《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滕王李元婴的品行不端,无政绩可言。在任金州刺史期间,“骄纵失度”。在唐太宗驾崩居丧期间,依然无所收敛,邀集其“官属”燕饮歌舞,花天酒地,“狎昵厮养”,对去世的哥哥毫无哀思。这位不轨的“龙子”,做过许多荒唐害人的事,他到所“巡察”的地方,不事公务,却向老百姓借猎狗、求捕兽之网,所过之处为害极大,常常“以丸弹人,观其走避为乐”。唐时,入夜是要关城门的,只是在元宵放灯之夜才通宵大开城门,然而,滕王李元婴所“巡察”的城池,不得不为他畋游夜归而一直开着,他既不受一点约束,自己也不节制。为此,继位的唐高宗“以书切责”这位皇叔,希望他能够悔改自新。
李元婴是一位丹青手,善画蝴蝶,这几乎是公认的,有“滕派蝶画”鼻祖之誉。滕王同时也是音乐家。很懂歌舞。当年创建高阁,乃“极亭榭歌舞之盛”,所谓歌舞兴阁。滕王阁是歌舞之地,是文化殿堂,追根溯源离不开滕王的创举。滕王李无婴被其侄儿唐高宗远放江南,都督洪州,也把中原地区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歌舞带了过来,客观上推动了江西地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从王勃、杜牧、白居易、李涉等诗人的有关滕王阁的咏叹之作中,我们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的大唐之风。
李世民登基十二年后,即贞观十三年(639),李元婴始封为滕王。十年后,皇兄太宗驾崩,侄儿李治继位为高宗。唐高宗以其在金州任职期的种种劣迹,特别是在太宗丧期,公然召集僚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不得不下御书严词切责。永徽三年(652),迁任苏州刺史,次年又转任洪州都督。
洪州,也就是现在的南昌,就当时而言,是比较偏僻的蛮荒之域,是安置谪降官员的地方。一日,滕王带着一班僚属和歌舞伎,来到章江门外的冈峦之上,远眺近观,心旷神怡。高兴之余,就地摆开筵席,歌舞相陪。可是,在城外的丘冈之上,乱石杂草遍布,歌舞伎们实在难以施展技艺,倘若风雨骤至则更为狼狈。面对如此的美景总感到有某种难言的遗憾。王侯们的心理,总有人去揣测去迎合,随行的一位慕僚提议在临江的冈峦之上建一座楼阁,既可揽山川之秀,又可极歌舞之乐。这正合滕王心意,他连连称善。回府后,立即下令召集能工巧匠,精选木石,择日破土,昼夜营造。几个月后,一座瑰伟的高阁就在滨江的丘冈上落成了。
楼阁落成后,滕王常常和一帮狎客在阁中饮酒赋诗,歌舞作乐,有时则自度曲律,轻敲檀板,慢拢丝弦,横吹玉笛,亲为伴奏。此外,又打造青雀舸,率僚属狎客游乐江中,或踏歌洲渚。洲渚上野花竞发,彩蝶纷飞,善丹青的滕王,其心境不言而喻。滕王阁本是李元婴为供自己“游观宴集”而兴建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日后有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且客观上又给洪州地方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江南歌舞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之的滕王阁乃仿宋建筑。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的楼阁建筑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宋大观二年(1108年),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阁范围更为扩大,并在主阁的南北增建“压江”、“挹翠”二亭,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华丽堂皇之形貌,宏伟壮观之气势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此书相当于现在的建筑规范),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
阁名何以冠滕王呢?《滕王阁序》云:阁成之后,因李元婴曾在贞观十三年封为“滕王”,洪州官员以李无婴的封面而冠阁名,故称“滕王阁”。
关于滕王阁的创建年代,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为显庆四年(659)说。
二为“阁成而滕王这封适至”说。
三为永徽四年(653)说。
扩展资料
关于骈文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