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上学期 -> 第二单元

7 驿路梨花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7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作者谈写作背景

  我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我想起了我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笔来。

  补充阅读:《细雨梨花》

细雨梨花

李  琛

  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一路风雨,心中默念着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却全然没有女词人那种洒脱和悠然。“梨花一枝春带雨”,美倒是美,可那柔弱的梨花,能经得住几番风吹雨打?记得前年秋末,大丰收后销不出去的雪梨堆得像小山,压得人们心里透不过气来,梨农们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去年夏天,梨乡的朋友捎来一箱他们自己生产的雪梨汁,细细地品上一口,那甜丝丝和凉幽幽的浸润,又让人闻到了梨花的芬芳。我想,今年梨农们该不会为销梨发愁了吧。

  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竟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车到梨乡,只见蒙蒙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稀薄。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她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细雨还在飘着,天空中似有千万条飞舞着的丝线,北国的雨竟然也像江南的雨一样的缠绵。身旁的花枝在雨中簌簌抖动,不时有一阵雨珠和花瓣掉落,一层素馨飘零,如同一曲缥缈而伤感的弦乐。花浓雨密,香雾迷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雨。这雨中的花,这花中的雨,这清凉的芬芳,这芬芳的清凉,花香水色,似梦非梦。啊,这美丽而圣洁的陶醉与洗礼,竟会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吟咏梨花的诗文,李重元的“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的“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洪升的“天涯谁吊梨花雪”等。这花与诗,浇上这缠绵的细雨,营造出一片忧伤的美丽,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美好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与钟爱,虽年华暗替,终也不改。

  一年一度,花开花落。梨花的花期虽短,留给人的美却永恒。更何况花落过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遥想中秋时节,这片片梨园当是枝叶葱笼,黄金万点,雪梨飘香。到那时,人们就又会想起这些洁白的,在细雨中飘落的梨花。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提示:

  《细雨梨花》以梨花作为突出主题的对象,对梨花的赞美之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集中笔墨描绘细雨中如海的梨花,抒发观花的感受和联想,集中表现了美丽圣洁的梨花留给人的美感是永恒的。作者引领读者进入花海,共同欣赏梨花的洁白芬芳,圣洁清纯,接受了一次真善美的洗礼,激发人们对宛如梨花的真善美的向往与钟爱。梨花还使人看到丰收的希望,享受到收获的欢欣。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