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下学期 -> 第六单元

30 诗五首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一、《诗歌五首》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艺到安石、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李贺(790-816),唐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未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死时仅27岁。其诗对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加以揭露、讽刺,也表现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但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党争的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大多抒发仕途潦倒的苦闷,但也有不少作品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反映了社会的动乱,表现了他的正义感和关心国事的思想感情。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历来为人所传诵,多有消极感伤的成分。有《李义山诗集》,后人并辑有《樊南文集》等。 

  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在大都大约生活了二十多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后,做过江浙行省务提举。 漂泊生涯二十多年。五十岁左右归隐山林。马致远的杂剧,《灵鬼簿》记载有十三种,流传下来有七种《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它描写了王昭君的故事,艺术成就很高,文词清丽,情意缠绵。尤擅散曲,被推崇为元代散曲第一大家。《太和正音谱》称赞他的散曲“如朝阳鸣凤……典雅清丽”。他写了一百一二十多首散曲,这个数量比关汉卿、白朴两人现存散曲的总和还多。内容大致有叹世、写景、咏男女恋情三类,前二类最能表现马致远散曲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养浩(1270一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官归隐,屡招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积劳病卒。其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等。 

  二、“瀚海”的含意

  瀚海,其含意随时代而变迁。两汉六朝时是北方的海名。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霍去病击匈奴左地,出代郡塞二千余里,登临瀚海而还”。因此,有人考证,既云“登临”则是“山”而非“海”。唐代的瀚海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元代刘郁《西使记》中所谓“瀚海”,即古金山,(今阿尔泰山),明代以来用“瀚海”指称戈壁沙漠。

  三、唐代的边塞诗派

  唐初边事连年,文人除应举人仕外,多从军入幕,谋取功名。虞世南、崔湜、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都曾写过一些边塞诗,虽然在他们的作品中边塞诗并不占主要地位,也未形成风格流派,但在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为边塞诗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开天期间,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大多有较长的戎幕经历,擅长用七言歌行和绝句,表现边塞生活和战争,风格雄浑豪放,史称“边塞诗派”。

  四、雁门关简介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雁门”名称的由来,据明《永乐大典·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大约在汉武帝初年已置关,以防匈奴。至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重新建关,就称雁门关。其时是为了防南,不是防北。隋唐时称西陉关,后复名雁门关(另说雁门关由其西侧的西陉上同名关迁此)。历经各代迄乎明初,这关已倾颓殆尽。明洪武七年(1374)在旧址上重建关城,并筑“内长城”与其西面的宁武、偏头两关相连,总称“晋北三关”,亦称“外三关”(与北京西面太行山上长城“内三关”相对而言),以防北西蒙古势力侵扰。经嘉靖年间增修,于万历年间复筑门楼。以后大概再未有修建。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雁门之口,距山西省代县西北的20公里。城周长1公里余,墙高2丈(约合今4米余)。石座砖身,形势雄固。有关门三座,即东门、西门和西门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门。北门门额石匾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其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现仅残存部分关城及三座关门。

  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关城而过,异常险要。古时防备十分严密。关下的雁门山北麓,还建有新旧广武二城,为山外防御据点。旧城建于辽金时,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5O0米,有三座城门。现存城墙尚完好。新城与关城同时建,紧贴雁门关北口,依山修建,周长1.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积扇上。北门外又筑有北关,此外,关外还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口十八个,以增强防御力量。明代内长城横于关北,彼此钩连,形成严固的防御体系。今明长城仅存遗迹。

  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所以,自古为边防戍守要地。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O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断块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雁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后与汉王朝在此进行过许多次战争。

  五、文体常识:散曲

  散曲属曲的一种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散曲合乐不用锣鼓,元代只有弦索、笙笛等伴奏。散曲起源于民间,主要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与散套两种。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散套即散曲套数的别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 

  六、潼关简介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是我国最著名的关隘之一。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潼关的历史,渊远流长,古潼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以南原上杨家庄附近。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潼关从原上北迁到原下,沿河辟路,也就是现在的潼关县城。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此屯过重兵,设关把守。现在的古潼关,经宋、明以来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门有明代建筑的门楼,俗称“樵楼”,其形宏伟壮观。  

  七、《山坡羊》写作背景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学]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

  八、《诗歌五首》参考译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铺天盖地,把白草部折断了,西北边塞八月就大雪纷飞。像一夜间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树梨花开得多么绚丽。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狐皮大衣不暖而锦被无温。将军的硬弓冻得无法拉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以着身。浩瀚沙漠坚冰结了百丈厚,愁云暗淡凝重,低垂万里长。中军帐里举杯劝行人痛饮,胡琴琵琶喧闹,羌管儿悠扬。饮到黄昏,大雪落满了辕门,红旗僵硬,疾风中不再翻动。送君上路直送到轮台东门,这时大雪迷茫,覆盖了天山路。山回路转看不见友人身影,雪上空留马蹄印伸向远处。

  《雁门太守行》

  黑云笼罩在孤城之上好像要把城墙摧毁,蜂拥而来的敌军的铠甲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闪光。在凛冽的秋风中战斗的号角震天的响着,边关战场上的土色在斜晖中一片暗紫。红旗半卷,勇士们杀向易水河畔,寒霜冷雾中战鼓声低回沉重。为报答皇帝的厚遇隆恩,手执玉龙剑英勇赴战,视死如归。

  《无题》

  咫尺天涯难以相见,痛苦的心情难以排解。春风微弱,天气乍暖还寒,园中百花凋残。春蚕直到死去一怀丝绪方才尽,蜡烛成了灰烬满面烛泪才能干。早晨对镜梳妆不要忧愁得容颜憔悴,傍晚吟咏可要担心月凄风寒。此去蓬莱山路程并不遥远,拜托热心肠的青鸟替我探望你吧。

  《天净沙 秋思》

  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飒飒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快要肝肠俱断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联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