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上学期 -> 第六单元

28 越巫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讽刺好诞者的杂文。当时作者看到“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的这种社会现象,很是不理解。在游览吴越的时候,正好听人谈起“越巫”和“吴士”的事,便写成了《越巫》和《吴士》两篇文章,以此来警戒世人。

  关于方孝孺之死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惠帝廷议讨伐,诏檄就是方孝孺写成的。朱棣夺得皇位以后,要他投降,并命令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字,被砍头示众,宗族亲友株连者数百人。

  扩展阅读

吴士

方孝孺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⑴,谈必推孙吴⑵。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⑶,与国朝争雄⑷。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⑸。王果能将吾⑹,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⑺”士诚以为然,俾为将⑻,听自募兵⑼,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⑽。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⑾。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⑿,暇则斩牲、具酒燕饮⒀。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⒁。

  李曹公破钱塘⒂,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⒃。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注释]

  ⑴善,多。谈兵,谈论兵事。
  ⑵孙吴,即孙武、吴起。孙武,春秋末年齐国人,善用兵,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十三篇。吴起,卫国人,战国初年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著有兵法书《吴起》,今佚。
  ⑶张士诚,元末人,1353年发动监民起义。
  ⑷国朝,本朝,这里指明朝。争雄,争胜。
  ⑸鼠斗,如鼠相斗。
  ⑹将吾,以我为将。
  ⑺何有,有何难。
  ⑻俾为将,使(他)为将领。
  ⑼募兵,招募士兵。
  ⑽嬴缩,嬴,有余;缩,不足。这句是说,命令主管粮食的官吏不要与他计较多少。嬴,一作赢。
  ⑾靡,浪费。
  ⑿击刺坐作,指兵士练武的动作。
  ⒀斩,杀。具,备。燕,同“宴”。
  ⒁将兵,带领军队。
  ⒂李曹公,即李文忠。
  ⒃格,同“挌”,搏斗。

方孝孺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孝孺基本接受了张载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张载主张“太虚即气”,而气是物质实体,故云:“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孝孺亦云:“大地亦大矣,其气运行无穷,道行其中亦无穷,物之生亦绵绵不息。”“天地有至神之气,日月得之以明,星辰得之以昭,雷霆得之以发声,霞云电火得之以流形,草木秀者得之以华实,鸟兽瑞者得之以为声音,毛质或骞而飞,或妥而行,或五色绚耀而八音和鸣,非是气孰能使之。”在《龟岩隐居记》中则说得更为明白:“山岳、川流、霞云、草木,流峙卷舒,荣顇之态,变化至无穷尽也,咸出天地自然之理。”

  孝孺之学与程、朱理学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孝孺去其浮言而推行实学,以经世致用为要务。也就是说,他对于宋儒在哲学上的性理之辨、理气之辨、性命之辨等等,很少去继续纠缠,而是专心于“圣人之学”、“圣人之道”,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逊志斋集》的所有文章中,似乎没有一篇是专门在这些哲学命题上争辨其孰是熟非,孰先孰后的。如他在《上范先生》书中就曾指出:“道之不明,莫甚于今,谈性命则或入乎玄密,而不能措之事;攻文辞则或离乎实德,而滞于记问。”因此,他十分强调:“儒者之学,其至圣人也,其用王道也。”“圣贤之学,皆以用世。”“君子之学,积诸身,行于家,推之国,而及于天下。率而措之,秩如也。”又云:“古学务实,体立用随,始诸身心,验于设施。”故学者必“以古为师,穷理正心,法尧为仁,法舜尽孝,视民如伤,文王是效。”对此,孝孺进一步伸论说:“盖圣人之大者,上莫过于尧、舜、禹、汤、文、武,下莫加于周公、孔子,而此八圣人之言行文章具在六经,故后之学圣人者,舍六经无以为也。”“苟能发明六经,大之于天下国家,小之于善一己,直易易耳。”基于此,孝孺把“学”看成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一再强调说:“人孰为重?身为重;身孰为大?学为大; ……不学则夷乎物,学则可以守身,可以治民,可以立教,学不亦大乎?”“人或可以不食也,不可以不学也。不食则死,死则已;不学而生,则人于禽兽而不知也。与其禽兽也,宁死!”这是因为:“学以明之,与天地通,尧、舜之仁,颜、孟之智,圣贤盛德,学焉则至。”由此可见,在方孝孺的心目中,做人必须为学,而为学必宗三代孔盂,唯学才能明道,唯明道方可以治天下。虽然,孝孺主张学必崇古,但也强调学古必须知今,反对死学,反对学于古而泥于古,要学能致疑,学而能变,学而能化。

方孝孺后裔宗谱在北京被发现

  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因忠于明皇朝建文帝而忤明燕王朱棣,最终遭灭门之灾,听说是灭十族(包括他的学生和朋友也一律问罪)。方孝孺有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个历史谜案。最近,笔者看到一本《上海著姓望族》和安徽庐江《方何宗谱》(28卷)后,终于揭开这一历史谜案。方孝孺在上海南汇和江西庐江都留下了后裔,不过南汇方氏曾改姓余,后复姓方,庐江方氏后裔现已改姓何氏,不姓方了。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和学者参考。其中《上海著姓望族》《南汇县方孝孺后裔方德宗家族(余氏家族)》记载:“据《松江府志》载,明初建文朝忠臣方孝孺遇难时,其幼子德宗被浙江海宁丞魏泽匿藏之。托余学夔携避松郡华亭俞允所。俞允者,方孝孺门人也。德宗遂冒俞姓,后欲入赘为婿,又改姓余。子姓繁衍,至万历17年(1609)己酉督学杨廷筠令复本姓,建‘正学书院’云云。及考明史,方孝孺传有异,又朱国桢《逊国名人传》载始末颇晰,未知熟是。余环,为方孝孺7世孙。其先避乱隐居松郡泖上。余环复迁南汇县十九保大凫泾南村。余采(环子,方孝孺8世孙),字元高,号竹癯。余采刚毅不能容人,有志操,不妄取。尝与婺源士子同舟,后该士子卒,余采出资含殓还其丧。晚岁以明经教授江右、闽粤,多所造就。余采 子道南、道东,皆方孝孺9世孙,复方姓入学,重刻《逊志斋集》行世。”

  另笔者在北京发现的安徽庐江《方何宗谱》(28卷),清何盛财等修。何乘骧等纂。清光绪27年二友堂木活子本。该宗谱《处士通公像》的《序文》写道:“先生始来潜指邑为姓,卜居于县东里居宅兆咸在焉。余谬揣先生之意,以忠良孑遗托迹兹土,旭日之始升于东而冀其后之当午于庐也。”另对通公介绍说:“圣公长子,有歙县迁庐,因郡更氏,易方为何,遂为庐江何氏始祖。娶张氏,生三子:彦清、彦良梁、彦澄。”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