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下学期 -> 第三单元

11 孔乙己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一方面国内年年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劳动人民遭受着深重的灾难。在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部还于1916年下令恢复中小学“读经科目”。另一方面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作者清楚地看到,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的文化教育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是一场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青少年的大问题。为了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遭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作者先后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和许多杂文,对黑暗的封建制度,吃人的科举制度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孔乙己》是作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的战斗檄文。

 

  


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到了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生员,即秀才。乡试三年考一次,一般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由皇帝派官主持,只有秀才可参加,及格者为学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又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及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由皇帝在官中大殿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中者统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科学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是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重复发挥孔孟之道,不允许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联系实际。这和考试制度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而且只有走科学道路才能获得功名利禄,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很大。

 

  


《孔乙己》主题分析(叶圣陶)

  叶圣陶发表在1924年5月15日出刊的《国文杂志》第一期上的一篇文章《(孔乙己)中的一句话》,认为《孔乙己》的主题在于“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的人的冷淡—除了随便的当作取笑的资料以外,再没有其他关心。”《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关于“孔乙己”原型的种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诉我,也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作“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作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来吃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陈根生《择取遗产融合新机—〈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语文月刊》1989年第7、8合刊)

  (3)相传当时绍兴城内还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入由于生活贫困不堪,为谋生计,只得去卖烧饼油条勉强度日,因他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只好跟随别的卖大饼油条的小贩后面。小贩们大声吆喝一次,他跟在后面低低地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街上的孩子们见他身穿长衫,手提货篮,叫着使人半懂不懂的话,于是就围着哄笑起来,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就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油条,就缓缓地踱过咸亨酒店,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边喝酒,边津津有味地嚼着茴香豆。孩子们一见“亦然先生”在喝酒,纷纷地赶来讨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子里的茴香豆所剩寥寥无几了,就用手掌盖住碟子,嘴里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据说这位亦然先生就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原型呐。

  (黄道富、慧芳《咸亨酒店与孔乙己》,《团结报》,1983年10月15日)

  


《孔乙己》课堂导入方法十种

  1.设置悬念

  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2.破例切入

  《孔乙己》篇幅较长,授课节数多,教学内容冗长且分散,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导课时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抛开正常顺序,或倒叙,或拦腰截入,直接切入课文的教学重点,以纲举目、开门见山。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典型人物,这个人物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下笔写的呢?请大家先看课文第三段的这句“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句中哪个字眼最关键呢?是“笑”字。孔乙己为什么可笑?人们笑他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抓装笑”做文章?学完了这篇课文,就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了。

  3.投石激浪

  有位老师执教《孔乙己》这样开讲:“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生: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如此开讲,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语言和外貌,从反面去造成一种吸引力,促使教育对象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这对于学生了解孔乙己及他生活的环境,认识封建社会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剧有极大的帮助。能收“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4.设疑辨析

  争强好胜,猎奇善辩是青少年学生的性格特点。课堂教学伊始,若能巧设疑难,引发争论辨析,让学生各抒己见,探索研讨,能促进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之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动机。因此也可这样开讲:“鲁迅先生是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他在《孔乙己》(板书课题)的结尾写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人说这是一处败笔,因为‘大约’、‘的确’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是矛盾的。你同意这种意见吗?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5.异军突起

  有位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老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异军突起的问题,沉思起来,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和课堂教学中的沉闷气氛被打破了,掀起了他们思维活动的波澜,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此时开讲正文,正值妙时。

  6.成语导入

  新课伊始,可在黑板上写两个填空题:其不,其不。学生一个个搜索枯肠,寻求答案。正在他们苦思冥想,思想高度集中之际,点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答案,然后就势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孔乙己》。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社会制度及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阅读时大家用心体会鲁迅先生笔下、心底的这种(手指词语)感情。”这样开讲,不仅语言凝炼精致。占时短,切入教学内容快,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7.温故知新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讲《孔乙己》一文,可让学生回忆一下初一时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二时学过的《故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又是一篇巧用对比手法的佳作。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文中怎样作对比,并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8.即兴导入

  就是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如:有一次,我讲《孔乙己》,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我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我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9.运用插图

  图画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而我们面对的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多种感觉的感知材料、丰富多彩的表象,让他们大脑皮质中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触发潜伏在其意识深处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义教版教材上,《孔乙己》一文中有张插图,是以孔乙己喝酒为题材的。开课时,可引导学生看此图中人物的动作、服饰、表情,为插图拟题,想其中的含义。如此看一图而观全篇,结合课文内容利用课文插图来导入课文。

  10.音乐渲染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用这种语言可以尽情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深深体味课文的情感。因而,导入新课时可播放音乐作品,来渲染气氛,突出文章的主旋律。教《孔乙己》,未开讲首先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凄婉的乐曲使同学们的神情立即严肃了起来,渐入课文的情景,仿佛置身于那个冷酷、麻木的世界。此时开讲,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再举几例,解释题意、测试旧知、表演动作等等。总之,我们设计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时应注意到———因文(教材、教学内容)而异,因人(学生与老师本人)而别,循情(学情及教学时机、气氛)而变,循需(教学目的)而发。真正做到“新”、“活”而且“实”。

  


造访咸亨酒店

李景荣

  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绍兴一家很普通的小酒店。自从鲁迅先生1919年4月以咸亨酒店为原型的著名小说《孔乙己》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了。鲁迅对酒店形象生动的描述,当街曲尺形的大柜台,古朴的陶制酒坛、醇香的加饭酒、入味的盐煮笋、茴香豆……都使游人回忆起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时代,有一种使人非去看看不可的魅力和愿望。

  现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它坐落在鲁迅路中段,和鲁迅纪念馆同在一条街上。虽然酒店论面积、气派都比不上那些建筑华丽、灯红酒绿的酒楼饭庄,但它所特有的古朴雅致却是其它建筑所不及的。咸亨酒店坐北朝南,三小间瓦房,中间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白底黑字长匾,上面书写的是“咸亨酒店”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廊檐下挂着四只大红灯笼。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里面货架上摆放的全是酒,有坛装的,也有花雕瓷装的,瓶装的,什么加饭、香雪、元红等白酒、色酒应有尽有。还未进店便闻到一股诱人的酒香,真可谓开坛十里香了。酒店里面摆放着许多四方形的木桌和木制的条凳,墙壁上挂着若干幅引人注目的对联。店门左侧有个身穿灰色长衫、站着喝酒的男人,吸引了许多观光者,他左臂倚靠在柜台上,右手指捏着一粒茴香豆。瘦长的体形,青白的脸上夹着一些伤痕,嘴唇上留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这个活灵活现的雕塑就是孔乙己。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他满口之乎者也,却不会营生,麻木不仁,鲁迅的小说尖锐地揭露了制造孔乙己这个畸形人物的封建社会。

  走进酒店内,顾客还真不少。有说有笑,充满了快活的气氛。正面墙上一副对联吸引了我:“鉴湖酿造名扬四海,古越烹调香飘九州。”这气势非凡的诗句,绘声绘色地把绍兴和酒店的特色表现出来。我正在欣赏对联时,侧身望见老诗人刘章和夫人走了进来,选了两个位置坐下。老两口果真到柜台要了两小碗加饭酒、一盘茴香豆、两只皮蛋,津津有味对饮起来。刘章面对“太白遗风”的匾额,背对柜台,呷一口酒,夹一粒茴香豆,悠悠然地默默读着对联,着实的被酒店的古雅气给迷住了。当他看见我时,热情地招呼道:“来,一起饮酒!”我抱拳说:“谢谢!我因患病戒了酒,进酒店完全是观光而已!”

  改革开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与其说座上客是来饮酒的,不如说是来酒店品味鲁迅先生营造的艺术意境。酒店老板兴奋地对我说:“每天来这里的客人很多,座无虚席,应接不暇。全国各地的都有,还有来自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也有美国、欧洲的,我们是沾了鲁迅先生的光,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离开时,有的人在拍摄咸亨酒店的匾牌,有的人站在孔乙己雕塑像旁留影,脸上流露出追古思今的满足。

  (《人民日报》(2002年02月07日)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