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下学期 -> 第四单元

17 打渔杀家(节选)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可以戏剧文体、情景故事等导入。也可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打渔杀家》片断录像,了解京剧的特点。

  二、简介情节

  结合课文注释了解文章有关情节介绍并作补充。(具体略)

  三、了解戏剧冲突

  戏剧中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请同学们快速看课文讨论一下本文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矛盾是阶级剥削与反剥削,它的矛盾冲突是勒索渔税银子和反抗交渔税银子。

  分角色扮演矛盾冲突产生发展的这部分的内容,并分析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

  李俊、倪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具有梁山好汉勇于斗争的精神。两个人的性格都很豪放,对萧恩的经济困窘能慷慨解囊,反抗封建统治阶级。

  萧恩作为戏剧的主人公他的性格是复杂的,文中面对丁府家丁的嚣张气焰一直笑脸说好话,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试图缓和和封建统治阶段的矛盾,这种作法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行的。在丁府和吕子秋的勾结逼迫之下,他才被迫走上反抗之路。面对残酷的统治压迫他先是退让,后反抗,直到主动出击,这也体现了梁山好汉的英雄本色。

  四、体会唱词与思想感情

  分角色朗读戏剧开头结尾桂英和萧恩一段唱词,也可让学过京剧的同学来表演这一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这段唱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堪生活的重负,凄苦,辛苦劳动却始终不能养活自己,倍受贫困的煎熬。

  五、归纳戏剧主题思想。

  学生讨论归纳。这场戏的实质是恶霸地主和地方官吏互相勾结,残酷勒索,加重剥削,从而激起人民的反抗。这一场戏是全剧故事的开端部分,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和封建统治的黑暗。

  六、总结扩展

  l.《打渔杀家》是京剧的传统剧目,京剧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表现矛盾冲突,揭示剧本的主题,刻画人物的性格。《打渔杀家》的选场部分,分别刻画了萧恩、李俊、倪荣这些梁山英雄好汉以及丁府家丁的不同的性格,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2.京剧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戏曲,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加强我们对京剧特点的了解,课后有条件有机会再欣赏其它传统剧目如《空城计》《贵妃醉酒》《野猪林》等。

  七、布置作业(略)

《打渔杀家(节选)》教学设计示例

  一、了解文化常识

  京剧是全国性剧种之一。以徽班戏为起头,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目的唱腔和表演方法,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唱腔基本属于板腔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腔调,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琐呐等乐器和锣鼓等伴奏。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以上只要求学生对京剧有一个最初步的认识。)

  二、了解故事情节

  先请学生讲述课文故事情节,教师再简介全剧内容。故事梗概:梁山好汉萧恩自与众弟兄分手后,和女儿桂英相依为命,在江边打鱼为生。时因天旱水浅,鱼不上网,欠下了乡宦丁自燮的渔税银子。丁府派恶奴丁郎前来催讨,恰好被萧恩的好友、水泊英雄“混江龙”李俊及“卷毛虎”倪荣遇见,二人甚为不平,将其顶撞了回去。丁自燮闻报怒不可遏,随即派教师爷率一帮打手至萧家强行索取税银。萧恩先跟他周旋,但终因对方仗势逼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怒将来人打跑。萧恩自恃有理,抢先至官府报案,以求公断。岂知官、绅早就勾结,狼狈为奸。县令吕子秋贪赃枉法,反诬萧恩抗税不交,杖责40大板后赶出公门,并命令他连夜过江向丁自燮赔礼请罪。桂英原已许配给花荣之子花逢春,只是尚未过门。萧恩决意弃家与丁死拼,并催促女儿携花家聘礼庆顶珠投奔夫家。是夜,萧恩暗藏戒刀在身,父女双双以献珠赔礼为名闯入了府,杀了了自受全家。

  三、讨论分析

  1.萧恩一再忍让,反动统治阶级一再进逼,萧恩出于无奈,才起来反抗,杀了丁员外全家。这样写,意在表现主题。

  2.剧本安排李俊和倪荣与萧恩聚会,意在以二人的豪侠气概来衬托萧恩的逆来顺受,并向观众暗示萧恩思想性格发展的趋向:反抗——杀家。

  3.《打渔杀家》这出戏戏剧冲突的实质是恶霸地主和官府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残酷地压迫、剥削、勒索劳动人民,以致激起人民的反抗。这场戏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四、学习剧本知识

  理解组成剧本的两个部分:舞台提示和人物台词。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练习,教师略加点拨即可:

  从下面一段文字中找出舞台提示,人物台词(分出唱词和说白),并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文字略)

  五、拓展:比较萧恩与杨白劳这两个人物在性格上的差异?

  提示:他们两个最明显的个性差异是:萧恩深沉、隐忍,至忍无可忍之时则奋起反抗,怒杀恶霸全家,远走他乡。他有主见,有武艺,是隐迹江湖的豪侠。而杨白劳呢,是个忠厚、善良、懦弱的农民,面对厄运,无力反抗,最后只能以死抗争。这种个性差异与他们俩各自的身份、地位、经历是分不开的。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