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上学期 -> 第二单元

6 纪念刘和珍君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关于如何理清文章思路的教学建议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 怎样理清总体思路?
  2. 怎样理清局部思路?
  3.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句、难点句。

一、理清总体思路大致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划分段落、层次
  第二步: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概括各段中心。本文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标明,七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当然都很紧,但程度有区别。第一、二部分说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是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三步:探究这样安排思路的理由。方法有二:一是提问题,二是作比较。
要理清思路,就要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探究段序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部分接前一部分有什么道理。文章前前后后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变换角度,可以化为种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路要从写作缘起这一点出发?通过探究可以领悟,“记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评论“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由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质上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感情。例如第一、二部分的思路是怎样连贯的?其实是申述段政府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等等,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理清总体思路。
  另外,还可以用作比较的方法:如果从第三节的内容,即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一、二节的内容移到第五节后面,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第六、七节都说到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这两节的先后顺序对调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比较,对于文章的思路就能有所领悟。

二、理清局部思路,也有三个步骤:
  以第二节第1段作具体说明
  第一步:把握句意,看清句与句在事理上有什么联系,在各句标上序号,共5句。
  第二步:分析句意
  ①真的猛士的表现。②对真的猛士的评价。③庸人淡漠的情态。④庸人淡漠造成的后果。⑤对黑暗世界的愤慨。
  第三步:理清语段的思路。
  ①→②先概括猛士的表现,再表示自己的看法。③→④⑤先揭露庸人的情态,再拽出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因到果。

三、怎样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句、难点句?

  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其实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可以准确而透彻地解读词句的含义。
  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品评这段话的深刻含义,首先要明确第二句话中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指谁,文中指示代词“这”提示我们“哀痛者”“幸福者”应是上文的“真的猛士”。“哀痛者”是指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是指他们为改变黑暗现实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两句话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再如“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不少论者凭直觉断言“这样的生活艰难”肯定是说刘和珍,事实上通过上下文语境,我们应注意“生活艰难”之前的“这样”指代词,它只能是紧靠的上文“期刊”“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且在前后文语境中,也没有任何语句叙述到刘和珍自身生活困难之处。由此可确认“生活艰难”之人应为鲁迅先生,从侧面反映进步刊物被反动当局查封的政治形势,更加突出了刘和珍是一名反对黑暗、不畏强暴、追求真理的进步青年。

题解
“记念”通常写作“纪念”, 此处用“记”: 1.同义, 通用;2.双关——纪念、记住。“记”的反义词是“忘”,本文二段未句用反语提醒人们别忘此事,说: “忘却的救主要降临了吧。”3.此处用“记”的引申义牢记、铭记。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一文中,虽用“纪”,但强调说: “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记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称她为“君”,怀有尊敬的意思。
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决非只是从师生的情谊出发,为追悼刘和珍一人而已,而是为了赞扬像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一样的爱国青年,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同时,也是为了从“三·一八”惨案中引出经验教训。
由于以上这个原因,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一般性的纪念文章,它既要悼念烈士,寄托作者的哀思,又要揭露中外反动派杀人者的罪行,还要激励后人继续革命。文章以作者痛恨反动派,悼念死难烈士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在叙述中往往是揭露与歌颂相结合,文中记叙、抒情、议论互相交错,悲愤的感情洋溢于全文之中。文章的基调虽属悲愤,然而并不伤感,既激励人心,又激励斗志。它是一篇悼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烈士的抒情散文。

怎样理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说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关于诵读的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语言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体悟并不是繁复的语句分析所能达到的,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好语调和节奏,注意强调重点词语,整个朗读要自然流畅。

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几点建议
  1.概括归纳全文七大部分各自的主要内容,并据此理解文章的主题;
  2.体会贯穿全文的悲、愤两种感情;
  3.品读感情丰富意蕴深刻的语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将学习的重点确定为“理清思路”,并将课时安排为:第一课时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通过诵读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返回顶部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