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化学 -> 初三上学期 -> 第五章 碳和碳的化合物

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6 22:23:05阅读:nyq
字号:|


典型例题

  例1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____________,将上述试液加热煮沸后,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题目的:

  通过实验分析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二氧化碳溶于水得到碳酸,碳酸显酸性。且酸性易分解。

  思路:

  考虑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生成物的酸碱性及生成的酸的特性。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酸,石蕊遇酸变为红色。但由于碳酸不稳定,遇热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溶液变为中性,故石蕊恢复原色——紫色。

  解答:

  石蕊试液变红,红色消失,恢复紫色。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得到酸,酸遇石蕊变红。碳酸不稳定,遇热分解。石蕊恢复紫色。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碳酸不稳定遇热分解。

  启示:

  二氧化碳遇水反应的性质是本节重点知识,应强化。

  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化学实验现象反映了物质的化学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例2:在学生实验时,有一位同学发现实验室中石灰水试剂瓶内表面有一层白膜,问其化学成分是什么?如何形成的?

  选题目的:

  突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变换反应状况。

  思路:

  从石灰水的主要成分入手。主要成分是Ca(OH)2。长期存放时会与空气接触,溶液表面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接触机会较多,考虑CO2Ca(OH)2的反应生成物之一(CaCO3)既是白膜的主要成分。

  解答:

  白膜的主要成分是:CaCO3。形成过程如下:

  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Ca(OH)2 。当长期放置时,表面的溶液与空气接触,发生如下反应:CO2+Ca(OH)2===CaCO3¯+H2O。生成的CaCO3 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物质,故飘浮在溶液表面形成白膜。

  启示: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极为重要,作为重点知识,要从不同角度强化。此题是从运用知识解释现象的角度强化。

  提倡学生细心观察,提出问题,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当前教学中应需要足够重视的问题。

  例3:有ABCD四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可能是氧气、空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怎样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将它们区分开来?

  选题目的:

  边学习边比较,在比较中明确各物质的性质。

      区分不同物质一定要考虑各物质的性质,此过程就是复习过程。

  思路:

  从四种物质的性质入手,找出性质上的差异性,利用某一类性质加以区别。

  解答:

  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四种集气瓶中,木条依旧燃烧的是空气。木条燃烧得更旺者为氧气。木条熄灭为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取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使木条熄灭的两瓶气体中,振荡。石灰水变混浊的一瓶为二氧化碳。不变得为氮气。

  启示:

  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将物质区分开不是简单的知识复习,而是在比较中复习,在比较中掌握性质。

  例欲除去N2中的少量O2H2CO2和水蒸气等杂质,(内含H2O2不在爆炸极限内)可使混合气体通过下列物质:①石灰水 ②浓硫酸③灼热的氧化铜 ④灼热的铜。顺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③②①  D. ③①②④

  选题目的:

  除去一种物质中含有的多种杂质时,需要多方面的仔细的考虑。首先是选择除杂质;其次是排序,要考虑除杂后带来的新杂质。所有过程都是物质性质的复习过程,此类题可检查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灵活掌握情况。

  思路:

  此题所给的试剂的作用分别为:石灰水除去二氧化碳;浓硫酸除去水;灼热氧化铜用于除去氢气;灼热的铜用于除去氧气。产物是新杂质,需要除去的是:除去氢气后产生的水;另外混合气通过石灰水后带出水蒸气需要用浓硫酸干燥。因此,除氢气、除二氧化碳需排在除水前。而除氢气需用干燥的试管,应排在二氧化碳前。氧气和氢气比较,将除氧气放在第一位最好,将通过氢气试管的水减少到最少。所以此题除杂顺序为氧气→ 氢气→二氧化碳→水。既④③①②

  解答: B

  启示:

  此类题目所给选项有特点,属排序题。解此类习题时,可不逐一分析排序,关键是找“龙头”或“凤尾”。所谓“龙头”、“凤尾”是指排序中的第一或最后一项。解题步骤,首先确定第一项或最后一项。利用排除法进行排除。然后在余下的选项中进行比较筛选已确定答案。

     此题若抓住浓硫酸吸水应放在最后一步,就一步选到B。为了准确无误,检验B中前几项是否合理,如合理则更进一步确认答案为B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