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生物 -> 初一下学期 -> 第四部分 动物[第十二章 动物的行为]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9 8:31:34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白蚁

  白蚁,亦称虫尉。白蚁体软弱而扁,白色、淡黄色、赤褐色或黑褐色均有,各种不同种类体色不一样。口器为典型的咀嚼式,触角念珠状。有长翅、短翅和无翅型。具翅种类有两对狭长膜质翅,翅的大小、形状以及翅脉序均相似,故称等翅目。白蚁的翅经短时间飞行后,能自基部特有的横缝脱落。

  白蚁属社会性群体生活昆虫,并有复杂的组织分工。在一个群体内的个体,从形态和分工上可分为两大类型,即生殖型和非生殖型。

  l、生殖型:为有性的雌蚁和雄蚁,它们的职责是保持旧群体和创立新群体,在这个类型中有三个品级。

  1)大翅型或有翅型:体躯骨化,黄、褐或黑色,有两对发达的翅,脱翅后可以成为创立新群体的父蚁和母蚁。每年春夏之季。雨后天气闷热的傍晚,突然从蚁巢中飞出大量的长翅繁殖蚁,在离巢不远处的建筑物附近低飞,飞行时间很短,这种现象称为婚飞或群飞(分群)。群蚁在低空飞舞,好像在开舞会,各自毫无拘束地自由选择对象。情投意合者飞落地面,各自脱掉翅膀,雌雄成双追逐,通常为雌前雄后,完成婚配大事,寻找合适场所,建筑新巢,产卵,繁殖后代,另立新的群体。这对新婚的雌雄蚁,就是未来新群体的母蚁和父蚁,也就是新群体中的蚁后和蚁王。这对伴侣终身过着一夫一妻制的文明社会生活。白蚁婚飞分群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常可看到,但不是婚飞中的所有个体都能成双建立新群,当它们大量飞出时,常被各种鸟类、捕食性昆虫或其他动物吃掉,其中只有少数喜结良缘成为伴侣。尽管是少数,也足以维持其种族繁衍并造成对木质建筑物的危害了。

  (2)短翅型:称为补充生殖型,在地栖性种类中较为常见。

  (3)无翅型:也是补充生殖蚁,完全是无翅个体。只存在于极原始的种类中。

  2、非生殖型:是指没有生殖能力的白蚁。它们无翅,生殖器官已经退化,主要担负劳动和作战的任务,因而又有工蚁与兵蚁之分。

  (1)工蚁:在蚁群中数量最多,担任巢内很多繁杂的工作,如建筑蚁冢,开掘隧道,修建蚁路,培养菌圃,采集食物,饲育幼蚁与兵蚁,看护蚁卵等。在无兵蚁的种类中,它们还要负责抵御外敌。

  (2)兵蚁:虽有雌雄之分,但不能生殖。兵蚁的头部长而高度骨化,上颚发达,但已失去了取食功能,而成为御敌的武器,还可用上颚堵塞洞口、蚁道或王宫入口。由于兵蚁失去了取食功能,因而食物由工蚁饲喂。兵蚁分两型:大颚型兵蚁——上颚形成各种奇异的形状,好似一把二齿的大叉子。象鼻型兵蚁——头延伸成象鼻状,当它与敌搏斗时,可喷出胶质分泌物,涂抹敌害。

  白蚁属不完全变态的渐变态类,生活史复杂。白蚁按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两个类别。一是木栖性白蚁:群体大小不一,在木质建筑物,如木制门窗、木制地板、木制屋、铁道枕木、木制桥梁、枯树等的啮空部分建巢,取食木质纤维,为木材制品的大害虫。木材被蛀变空,建筑物容易倒塌。铁路枕木被蛀,影响使用寿命,对交通安全威胁极大。二是土栖白蚁:在地面下土中筑巢,或巢高出地面成塔状,称为蚁冢。土栖性白蚁以树木、树叶和菌类等为食。

  说起白蚁的取食,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据康熙年间出版的《岭南杂记》(吴震方著)记载,公元1684年某衙门银库发现数千两银子失踪,官员们大为惊恐,到处寻找而不见,后来在墙壁下发现一些发亮的白色蛀粉,并在墙角下挖出一个白蚁窝,众官员当时不解,随后将白蚁放进炉内烧死,结果烧出了白银。如果这篇记载属实,则白蚁可以啃食白银是无疑的了。关于白蚁蛀食金属和电缆的事,在我国和国外均有过报道,但到底是哪一种白蚁,无从查考。白蚁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分布较普遍。


扩展资料

动物的“信号旗”

  动物大家庭的成员为了彼此沟通,互相联系,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你可能难以相信,动物的尾巴也是它们之间联络的媒介,有人把它叫做动物的“信号旗”。

  狗遇到自己的同类,会摇摇尾巴,如果翻译成人的语言,那就是“见到你很高兴”;狗垂下尾巴,是表示危险;狗尾巴一动也不动,则是表示不安。狼群的首领尾巴上翘,尾尖稍卷,是显示自己有权有势;狼受到惊吓或表示谦卑时,就会夹起尾巴。

  鹿和狍子在逃窜时,总要把尾巴翘起,露出下面的白色,好像挂上了一面醒目的白旗。这是为了便于在奔跑中互相联络,不致迷失方向,同时通知同伴:这里有危险,赶快逃跑!有一种鹿,它的尾巴所表达的语言更加丰富:平安无事时,尾巴垂下不动;当它把尾巴半抬起来的时候,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野猪在平静的时候,尾巴总是转来转去,或者下垂着。可是,一旦发现不祥之兆,它便立即扬起尾巴,尾尖上还卷成一个小圆圈,就像一个问号似的。其他野猪见了,就马上警觉起来。

  美洲的叉角羚发现有危险时,臀部的一大片白毛会竖立起来,活像个蓬松的大白球,十分显眼。远在3千米外的伙伴看到了也会如法炮制,用臀部的“大白球”报起警来。用不了多少时间,正在山谷中吃草的叉角羚都竖起了臀部的白毛。这时,远远望去,到处是飘动的白球,煞是好看。

  在南非的热带草原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山羚羊。它们的背部长有很大的白色皮褶。受惊时,这些羚羊便拉开像手风琴一样的皮褶,竖立在背上,还高高跳起,使四周的同伴很远就能看到这白色的信号。刹那间,越来越多的羚羊拼命跳跃,草原上热闹极了。

  我国内蒙古地区有一种奇特的蜥蜴,叫沙蜥,它能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万一遇到了人,沙蜥就在人的周围忽前忽后地跑,然后突然来一个紧急“刹车”,停住脚步,把尾巴甩到背上,连连上下卷动,以此吓唬来人。如果来人并没有被吓退,沙蜥就会溜之大吉,躲进沙堆里。

  响尾蛇的尾巴末端有一串角质环,中间是空的,充满了空气。摇动尾巴的时候,角质环中的空气就会产生振荡,发出“嘎啦嘎啦”的声响。一旦碰到敌害,响尾蛇便抖动尾巴,发出声响,把对方吓跑。

  在禽兽世界中,每种动物的投降姿势是各不相同的,而这些不同的姿势往往会在不同的动物之间引起误解。瑞典生物学家阿道夫·波尔特曼曾观察过雄火鸡和孔雀的一场搏斗。斗了一阵以后,雄火鸡自觉体力不支,想偃旗息鼓了。它就用火鸡惯用的动作,向孔雀投降:尾部高高翘起,低着头趴在地上请求对方的宽恕。可是,孔雀对火鸡的“信号”一窍不通,因为它们是用另外的方式认输的。于是孔雀乘机冲了上去,一个劲地啄对方的头。可怜的火鸡并没有抵抗,看来它被弄糊涂了,不知孔雀为何不遵守决斗的规矩。为了表示顺从,它更加诚惶诚恐地紧贴地面了。这时波尔特曼进行了干预,否则,这只傻乎乎的雄火鸡非被啄死不可。

  除了尾巴之外,有些动物还会用其他东西充当“信号旗”。白鹭是“夫妻俩”轮流孵蛋的。每当换班时,一只白鹭会衔着一根树枝,伸展开双翼,把树枝递交给自己的配偶。在这时,树枝意味着:是换班的时候了!


扩展资料

蜜蜂

  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有毛,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螯针。蜜蜂属完全变态,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在蜜蜂社会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在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蜂王虽然经过交配,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族的需要,产下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末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蜂。当这个群体大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 —— 王台,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待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新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和意大利蜜蜂A. mellifera L.都是普遍饲养的益虫。在饲养过程中,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则会有一个蜂王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飞走而损失蜂群。养蜂者用人为办法生产蜂王浆,实际上就是用人工制做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内,供蜂王产卵,待小幼虫孵出,工蜂们用蜂王浆饲喂时,养蜂人即将蜂王浆取出。实际上养蜂人使用的是骗术,可见就连聪明的小蜜蜂也有受骗的时候。

  雄蜂数目很多,在一群体内可能近千个。雄蜂的唯一职责是与蜂王交配,交配时蜂王从巢中飞出,全群中的雄蜂随后追逐,此举称为婚飞。蜂王的婚飞择偶是通过飞行比赛进行的,只有获胜的一个才能成为配偶。交配后雄蜂的生殖器脱落在蜂王的生殖器中,此时这只雄蜂也就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而死亡。那些没能与蜂王交配的雄蜂回巢后,只知吃喝,不会采蜜,成了蜂群中多余的懒汉。日子久了,众工峰就会将它们驱逐出境。养蜂人也不愿意在蜂群内保留过多的雄蜂而消耗蜂蜜,因而对它们进行人工淘汰。由此看来,工蜂在这个群体中数量最多。养蜂者对一个蜂群中保持的工蜂多少,因不同季节而异,一般为2万一5万个工蜂。工蜂是最勤劳的,儿歌唱的“小蜜蜂,整天忙,采花蜜,酿蜜糖”,仅是指工蜂说的。除采粉、酿蜜外,筑巢、饲喂幼虫、清洁环境、保卫蜂群等;也都是工蜂的任务。

  从春季到秋末,在植物开花季节,蜜蜂天天忙碌不息。冬季是蜜蜂唯一的短暂休闲时期。但是,寒冷的天气、蜂巢内的低温,对蜜蜂是不利的,因为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改变。智慧不凡的小蜜蜂想出了特殊的办法抵御严寒。当巢内温度低到13℃时,它们在蜂巢内互相靠拢,结成球形团在一起,温度越低结团越紧,使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温过多。据测量,在最冷的时候,蜂球内温度仍可维持在24℃左右。同时,它们还用多吃蜂蜜和加强运动来产生热量,以提高峰巢内的温度。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此时在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蜂则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渡过寒冬。在越冬结球期间它们是怎样去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聪明的小蜜蜂自有妙法。它们不需解散球体,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过互相传递的办法得到食料。这样可保持球体内的温度不变或少变,以利于安全越冬。


扩展资料

母鸡的鸣叫

  人们都以为母鸡是很笨的。其实,它们的语汇是很丰富的。母鸡惊叫时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表示老鹰空袭,有的警告猛兽来犯。小鸡会根据不同声音做出反应:遇前者,往妈妈的翅膀下一钻;遇后者,则四散奔逃,寻隙躲藏。有时,母鸡会发出“咯咯”的叫声,不紧也不慢,表示“妈妈就在你们身边”。小鸡听到这充满母爱的声音后,即使天塌下来也不怕了。母鸡通知小鸡吃食的声音也有几种。例如,有的表示“我找到吃的了”,有的则表示“这里有美味佳肴”。

  母鸡在孵蛋时常发出“咕咕咕,咯咯咯”的声音,它是在同谁“说话”呢?是同蛋中的小鸡吗?科学家把高灵敏度的话筒放在鸡窝里,这种话筒可以接收十分轻微的声响。小鸡破壳前两三天,话筒开始接收到一些奇妙的声音。开始时,声音很轻,以后逐渐变响,最后在快要破壳的时候,这种声音就变成我们熟悉的“叽叽叽”的小鸡叫声了。如果你把耳朵贴在蛋壳上,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这种声音。

  原来这是未出蛋壳的小鸡在“说话”!它又是在同谁“说话”呢?是同母鸡吗?科学家用监听仪、录音机和电视摄像机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孵化过程中,鸡蛋确实会“说话”,它是在同母鸡进行有趣的“对话”。母鸡听到蛋中小鸡的“叽叽”声后,会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来应答。母鸡和小鸡一应一答,持续“对话”。几个小时后,小鸡便纷纷破壳而出。

  奇怪的是,虽然蛋是在不同日子先后下的,但小鸡却差不多同时钻出蛋壳。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认为,母鸡在孵蛋时发出的叫声,对小鸡的发育起着刺激和调节作用,可以让宝宝们同时出世。

  事情果真如此吗?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母鸡在一个房间里对一些没有受精的鸡蛋进行孵化,当然这种鸡蛋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这同时,科学家用高灵敏度的话筒把母鸡孵蛋时发出的叫声接收下来,通过线路传递到隔壁房间的一个人工孵化器中,用扬声器播放给正在孵化的受精鸡蛋听。再把人工孵化器里鸡蛋发出的“吱吱叽叽”声,通过另一路扬声器线路传给这只母鸡听。就这样,分别在两间屋里的母鸡和鸡蛋,像打电话似地进行“对话”。结果,人工孵化器中的小鸡几乎同时出壳了。

  科学家发现,母鸡对小鸡的亲切呼唤,可以使蛋壳中的小鸡感到十分安全。而小鸡的叫声,又可以使母鸡及时了解它的“要求”。如果小鸡“说”“我太热了”或“我太冷了”,母鸡便能根据孩子的“要求”及时翻动鸡蛋,或暂时离窝散热,或伏在蛋上加温。这样巧妙地调节温度,能使一窝鸡蛋中胚胎发育的进度基本上一致,并保证小鸡发育良好。


扩展资料

白蚁与蚂蚁的区别

  国内外许多记载,甚至现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常常将白蚁与蚂蚁混为一谈,认为“白色的蚂蚁就是白蚁”,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虽然白蚁与蚂蚁在外形上都是很小的昆虫,生活习性上都是营巢居的社会性昆虫,且均有搏斗的习性,但是它们的分类地位、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均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区别如下:

  1、白蚁属等翅目昆虫,进化系统上较原始,与蜚蠊近缘,为至今地球上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白蚁有翅成虫的前后翅几乎等长,翅长远超过身体,且其翅脉原始而复杂,有时有网状结构。蚂蚁属高等的膜翅目昆虫,进化上比较先进,与蜜蜂近缘,距今仅有七千万年的历史。其有翅成虫前翅大于后翅,翅长几乎等于或略长于身体,且翅脉特化而简单。

  2、白蚁的工蚁、兵蚁多为淡白色或灰白色,触角为念珠状,且胸腹间交接部分宽度变化不大。蚂蚁多为黄色、褐色、黑色或橘红色,其胸腹间有明显细腰节。

  3、白蚁属不完全变态昆虫,由卵到成虫经幼蚁或若蚁,无蛹期。蚂蚁属完全变态,由卵到成虫经幼虫期和蛹期。

  4、白蚁的工、兵蚁身体表皮角质化程度不高,畏光,活动和取食时有蚁路或泥被掩护,大多种类眼已退化。蚂蚁身体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不畏光,除少数种类外,活动时一般不筑路。

  5、白蚁主要取食木材和含纤维素的物质,除少数种类外,一般不贮粮。蚂蚁食性广,肉食性和杂食性,有贮粮习性。

  6、白蚁成虫在分飞落地、脱翅后才雌雄配对繁殖,且长期居住在一起,经常交配。蚂蚁在飞行中交配,且交配后雄蚁不再起作用。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