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历史 -> 高一上学期 ->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半封社会

第一节 清朝政局的变化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5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点认识
河北迁西第一中学   王玉芹 韩芳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学课本中是这样表述的:“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可以说这是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概括。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拘泥于课本的表述,就无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这一矛盾包括哪些方面?它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在近代中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土地制度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始终占统治地位,农民依然受着地主的压迫与剥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始终存在着,而且有时还很突出。而教材中却不把国内矛盾表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经济结构来看:在自然经济之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从阶级关系来看则出现了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复杂化了。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因而,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这样说: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也正是如此,才有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才有国共两党的二次携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的时期。
  总之,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两大矛盾地位的变化则影响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摘自:《历史学习》2001.4.




扩展资料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从六十年代中叶到八十年代之初,中国社会经济显著地进一步半殖民化。沿海和长江中游以下的航运,被英国太古、怡和和美国旗昌(1876年前)等洋行控制。道光年间,中国原有沙船三千余号,咸丰年间减至两千多号,到七十年代之初,只剩了四百号。外国银行(其中最主要的是1867年在上海设立的英国汇丰银行分行,和更早设立的美国麦加利银行)开始操纵中国的金融市场。汇丰银行迅速成为英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的中心机构。外国银行和洋行在中国吸收存款,发行纸币,经营国内外汇兑,并且对清政府进行短期高利的贷款。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放通航,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进口数量显著增加。
  中国迅速地变成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外国纺织品的进口数量逐渐增加,由洋行通过买办网送到内地各处。这直接打击农村家庭副业,使已经处在饥饿线上的农民陷于更加贫困的境遇。
  原料生产者也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直接榨取的对象。在六十年代,如东北的皮革,山东的帽缏,都已经被外国商人的收购组织向小生产者压价掠夺。七十年代以后,压价收买的情形,逐渐严重,以茶叶为例,福建六种茶叶的每担平均价格从1870年的36两跌至1885年的25两。西湖菜价受俄国砖茶商人的控制。
在不平等条约的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对生产者的直接掠夺下,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丧失过去的优势,而且呈现着性质上的变化。在七、八十年代,中国旧式商业资本逐渐丧失和外国资本争夺控制市场的能力。1883年带有很大买办性的封建商人胡光猪为了和外商竞争控制丝价而全部破产。芬兰这两项长期以来最主要的出口贸易被外商全部控制了。棉花从八十年代开始大量出口(主要向日本)。
  少数民族地区的牧业经济开始陷入同样的悲惨命运。1860年英国资本家已经派代理人到蒙古收买驼绒。1882年英商代理人到归化城(呼和浩特)收购该地区的羊毛,从天津大量出口。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半殖民地化的结果,就是中国农、牧、手工业的日益破产和农民与其他生产者的日益贫困化。

摘录自《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