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历史 -> 高一上学期 ->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半封社会

第七节 戊戌变法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5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大资产阶级势力的迅速扩张

  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密切联系的大资产阶级势力,在列强瓜分中国时却在迅速扩张。盛宣怀系官僚买办集团不但继承了洋务派的衣钵,并且加紧投靠帝国主义。除了仍旧握有轮船招商局、电报局以及上海华盛总厂的纺织系统而外,盛宣怀又从张之洞接受了湖北的汉阳铁厂。华盛纱厂以不断捏报亏折的手法,成为盛氏的私产。铁厂后来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组成为汉冶萍公司。愈来愈多依靠日本资本家而逐渐被日本帝国主义所控制。盛宣怀又把卢汉路的“铁路公司”偷偷改为“铁路总公司”,企图依靠外资把持全国铁路。1897年开业的中国通商银行,也具有浓厚的封建买办性质。盛宣怀拟定的营业办法是“于通商大码头用洋人为总管,于内地各省用晋人为总管,……专用西帮,仍悬通商银行招牌,而悉照西号(山四票号)办法”。在他心目中,银行只是山西票号的化身和准备偿付外债的厘金盐课的收存所,甚至还要允许英国公司派员驻行查核。他所招揽的银行股东,大部分是官场人物。号称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的通商银行,就是这样露骨的官僚买办的金融机构。它对于民族工业当然不可能起真正的推动作用。官僚买办势力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的形势是分不开的。

摘录自《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




扩展资料

发展较为显著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

  微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列强瓜分中国时有了初步的发展。中下层力量发展得十分有限。上层力量的发展较为显著。更多的官僚富商,即所谓“绅商”,投资于新式工业,他们本身亦官亦商,和封建势力有密切关系,因而他们仍然只能算是半封建半资产阶级。这种转变在当时是进步的。他们投资的企业随时有被帝国主义挤倒的危险。他们和官僚买办势力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如无锡业勤厂主杨宗濂兄弟本来依靠淮系而成为上海织布局的投资者。杨氏兄弟都身兼官商。杨宗濂本人和翁同龢关系极密。1893年,织布局被焚,李改派盛宣怀接管,并改组为华盛总厂。杨氏兄弟只好另行设厂,这样才有1896年无锡业勤纱厂的设立。杨氏兄弟一面和盛宣怀官僚买办集团有利益矛盾,一面又和官僚势力有密切关系。苏州和南通的纺织厂最初是由有关地方当局派绅招集商股,以官商合资形式组织成立的,因而在开始时都是官商不分的,但不久由于形势的改变,改为“由商承办”(如苏纶纺织厂),或实际变成商办(如大生纱厂)。苏纶纺织厂初设时,苏绅陆润痒因亲丧家居,以国子监祭酒身分被派为“总办苏州商务绅董”。他名义上“白开两厂”(苏经丝厂与苏纶纱厂),实际上是向商务局“承领 息借商水”,因此他既是“商董”又是官派经理,厂权实际属于商务局。到他服满赴京,两厂才由另一绅士祝承桂承租包办五年,成了商办企业,但遇事“仍由江苏藩司(即布政使司)会同商务局督察商办”祝承桂和其他负责人原来也都是官绅。南通大生纱厂原由张謇奉张之洞命招股创办,但招股困难,改议官商合办,以他所领到张之洞署两江总督时购买搁置的纱机二万零四百锭,作为官股二十五万两。大生成立的经过十分困难。张謇自己没有多少资本。如果没有两江官方(主要是刘坤一)的关系,他的纱厂是不可能创办起来的,而两江督署对张謇的支援就因为他本人是有政治影响的官绅。如上所述,就江南一隅已可看出这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上层和封建统治势力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也抗决定了他们在这时期的政治态度,只能提出软弱的政治要求,同时依附封建政权反对人民革命。

摘录自《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




扩展资料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但是外资的大量侵入,不能不在一时期内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后,清政府既允许外人投资,也就不能禁止人民设厂。洋务派对工业垄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官办企业不能维持,“官督商办”的信用也已丧失干净。因此,在一部分官僚(如胡燏棻)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康有为)的呼吁下,清政府谕令各省“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于是国内商办工业的兴起,就成为不可遏阻的事情。1895—1898年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新创办的厂、矿五十余家,资本约 1,200万元。在纺织业方面,上海外国纱厂林立,华厂易受倾轧。于是无锡业勤纱厂(1896年)、苏州苏纶纺织厂(1897年)、杭州通益公纺织厂(1897年)和南通大生纱厂(1898年)先后兴办。缫丝工厂在上海、苏、杭等地迅速增加,1898年仅上海一处就达二十所左右。面粉、火柴等公司在国内各地纷纷开设。1897年,张之洞奏说:“数年以来,江苏、浙江、湖北等省陆续添设纺纱、缫丝、烘茧各厂约三十余家。……沪、苏、江宁等处有购机器制造洋酒、洋蜡、火柴、碾米、自来火者。……陕西现已集股立机器纺织局。……四川已购机创设煤油,共议立洋蜡公司。……山西亦集股兴办煤铁,开设商务公司。至于广东海邦,……近年新增必更不少,天津、烟台更可类推。湖北、湖南两省已均有购机造火柴及榨棉油者。湖南诸绅现已设立宝善公司筹议各种机器制造土货之法,规模颇盛。似此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这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情况一个很清楚的写照。但是民族资本还只是封建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一些小岛,没有力量反抗帝国主义巨大资本对中国工业的逐渐控制。

摘录自《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




扩展资料

维新运动的性质和阶级基础

  在上述民族危机严重和阶级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七、八十年代,从反对官府的专横腐败而提出的零星改良主张,到中日战争后发展为一套政治纲领,并且形成了一个以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中心的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时期的改良派客观上是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其中主要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他们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所以也称为维新派。

摘录自《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

返回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六问

河北乐亭县汤家河高中  裴艳秋

  1.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2.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是如何同儒家的思想相结合的?
  康有为等人不是直接移植西方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而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把西方的进化论同古文经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循环论,阐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的观点。《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当作民权、平等的倡导者。康、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阐述了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观点。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阐述了政治变革的观点“臣闻东西各国之或皆以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也,益自三权鼎立之说,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有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梁启超也提出了要在中国实行政治变革的思想:“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严复在《天演论》中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系统地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主张改良,反对革命。维新派的这些观点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把西方的进化论、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合,这是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
  3.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之间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它们的主要不同点是对西学的态度不同。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立足的根本,用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来为封建统治服务,没有触及封建制度。而维新思想要求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用君主立宪制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用资产阶级新文化去改造封建的旧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了洋务运动不能救国,使维新运动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维新运动继承了洋务运动的“器物变革”,并发展到“制度变革”阶段,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在中国兴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制。维新运动是比洋务运动更高层次的变革,是对洋务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4.康有为在光绪帝颁布变法法令之前,有几次请求光绪帝变法的上书?
  共有六次上书:(1)1888年,他到北京参加乡试,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2)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了《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联合1300多举人上书,称为“公车上书”。(3)1895年5月,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同。(4)1895年6月第四次上书,请求变法。(5)1897年,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后,他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豆剖”,迫在眉睫,光绪帝很受感动。(6)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提出了变法的具体措施,是资产阶级的施政纲领。
  5.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6.如何认识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
  (l)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面对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高举民族救亡的旗帜。康有为在《马关条约》签定时“公车上书”,请求光绪帝变法图强。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后的上书,提出国家已到了“瓜分豆剖”的地步,若不变法,“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振作图强,实行变法。所以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
  (2)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康、梁的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他们在政治上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法令中在经济上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具体措施,又在文化上提倡西学,维新派想通过戊戌变法运动,参与政权,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一次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相结合的运动。维新活动的开展是与维新思想的宣传分不开的。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培养变法的新人,前后十年,培养了近千人,形成了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政治群体。1895年维新派还成立了政治团体——强学会,每隔数日进行演讲,声势越来越大。维新派又最早在中国创办报刊。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中外纪闻》,这是资产阶级的第一份报纸,由梁启超撰稿,宣传西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学堂和报刊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到1898年,全国的学会、学堂、报馆共有300多所。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了世界,为后来接受新的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戊戌变法也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摘自:《历史学习》2001.3.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