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历史 -> 高一上学期 ->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5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年)。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1907年赴日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後从容就义。遗有《绝命书》,表示献身革命的坚强决心,充满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




扩展资料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炸弹大王喻培伦

  喻培伦(1886~1911年)。四川内江人。1905年留学日本,1908年经吴玉章介绍加入同盟会。他多次试制炸弹,实行暗杀,并与黄复生等组织暗杀团,1909年谋刺新任直隶总督端方未成。次年,又与汪精卫、黄复生等潜入北京谋炸摄政王载沣,因未遂,逃往日本。1911年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胸前满挂炸弹,炸开督府后墙,又攻打督练公所,所向披靡。终因弹尽力竭,被清军俘获。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被追赠为“大将军”。




扩展资料

会党

  会党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鸦片战争后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团体的总称。主要包括天地会、哥老会、三合会等。会党的成员以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为主体。他们具有反对清朝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愿望。鸦片战争后,会党始终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到19世纪末期,提出“灭洋”的口号。这时期的“反清复明”已不单单是“排满”,而是具有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性质。兴中会成立后,很注意联络会党,以扩大势力和影响。兴中会发动的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会党。




扩展资料

同盟会誓词和三民主义

  同盟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和革命的纲领。在同盟会成立大会通过的军政府宣言中明确指出:“这次节命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于民立革。”《民报》发刊词中,又将十六字政纲归结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关于民族主义的分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材料1 “驱除鞑虏。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治之。驱除鞑虏之门,光复民族的国家。” ——选自《军政府宣言》
  材料2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家具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政府,从驱除满哪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进步性:①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清贵族,强调了民族平等,反对种族革命。将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因为这时清政府已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当时中国人民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推翻清政府也就等于打击了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之意布什,有进步性和革命性。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中国反帝反建议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②强调了民族平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民族隔阂,孤立了清朝的统治者,加速其灭亡的过程。
  ③将民族主义和政治革命和民权政治建立起来。民族主义是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局限性:尽管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①忽视了中国革命的两个敌人,一是封建主义,二是真正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革命派认为帝国主义各国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就会平等对待中国,并且会赞助中国革命,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来面目。
  ②民族主义仅仅停留在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族国家上,这样就使革命派只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政权作为惟一革命手段,从而导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建立后认识的退化。
  ③仍保留着汉族主义情绪,把国内民族矛盾、民族压迫问题和外国侵略相混淆,把满洲排挤到“中国之外”。
  关于“民权”主义的分析
  “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到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即同盟会纲领的核心。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它不仅批判君主立宪政体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愿望,也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孙中山斗争目标的核心内容。
  局限性:①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给汉族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②主张民权主义,但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找不到真正出路。
  关于民生主义分析: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基本方法:核定天下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为国民所共享”,以此来避免贫富分化,实现“理想的社会革命”。此后,他又提出了土地国有政策。
  目的: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利会革命。
  存在问题:①方式局限。其前提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不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重于消极防范,而忽视了现实中的根本问题,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这样,他们找不到实现理想目标的手段,找不到真正革命的力量和同盟军。
  对于民生主义列宁曾指出:孙中山的这种“主现社会主义思想和纲领,事实上……仅仅 是消灭封建剥削的纲领”,因此是“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纲领”。
  总之,①三民主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经济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包括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大内容。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最高成就。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
  ②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不敢发动广大贫苦农民通过自上而下的斗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这都决定民主革命不可能完成使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项。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使在革命中,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并且他们同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彻底椎翻封建势力。”
  (3)资产阶级革命派大论战局限性的认识
  根据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阐述,我们应该看到,革命派在与保皇派的论战中,大力地宣传了革命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也暴露了自己无法克服的许多弱点。
  在关于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改良派提出的革命招致列强干涉的问题,并没有作出中肯的答复。他们天真地认为,中国革命完全合乎“世界各国潮流”,绝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不但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企图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民报》第三号刊载的“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中,甚至要求“世界列强赞成中国革新之事业”表现了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妥协。
  在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改良派提出革命将引起“内乱”以及诬蔑中国人民的反动言论,没有进行有力地批判。他们不敢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坚决的彻底的斗争,而希望革命不仅是“有秩序”地进行,且要速战速决,早日收场。他们表示“地、革命之范围,必力求其小;革命之期日,必力促其短”。革命派本身也存在着不信任人民郡众的缺点,不要能依靠人民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
  在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改良派提出的“土地国有”为“夺富予贫”的指责,不但不敢予以有力回击,反而极力辩解。他们一致认为“土地国有”是“在富人之田为己有”。但根本没有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纲领。

摘录自钱厚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




扩展资料

资产阶级革命派大论战局限性的认识

  根据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阐述,我们应该看到,革命派在与保皇派的论战中,大力地宣传了革命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也暴露了自己无法克服的许多弱点。
  在关于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改良派提出的革命招致列强干涉的问题,并没有作出中肯的答复。他们天真地认为,中国革命完全合乎“世界各国潮流”,绝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不但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企图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民报》第三号刊载的“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中,甚至要求“世界列强赞成中国革新之事业”表现了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妥协。
  在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改良派提出革命将引起“内乱”以及诬蔑中国人民的反动言论,没有进行有力地批判。他们不敢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坚决的彻底的斗争,而希望革命不仅是“有秩序”地进行,且要速战速决,早日收场。他们表示“地、革命之范围,必力求其小;革命之期日,必力促其短”。革命派本身也存在着不信任人民郡众的缺点,不要能依靠人民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
  在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改良派提出的“土地国有”为“夺富予贫”的指责,不但不敢予以有力回击,反而极力辩解。他们一致认为“土地国有”是“在富人之田为己有”。但根本没有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纲领。
……

摘录自钱厚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