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历史 -> 高一下学期 ->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一节 全国大动乱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在“文化大革命”的初始阶段,毛泽东的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林彪、江青两个正在形成中的反革命集团,利用和操纵了“文化大革命”,并把它推向了极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本节“文革”史的发展线索为:导火线(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全面发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全面夺权(上海一月风暴)—— “二月逆流”和党史上最大的冤案——干部下放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课堂导入

  第一种方案:教师放映一段与“文化大革命”与“红卫兵”运动相关内容的教学录像(或照片、画片等),然后教师小结:这段录像(或照片、画片等)把我们带回到一个“史无前例”、动荡不安的年代。青年学生的激情、红卫兵运动的狂热,被野心家、阴谋家所利用,由此开始了在后人看来似乎是啼笑皆非的一场悲剧,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民族的悲剧,有待我们去揭示。

  第二种方案:教师提问:①请同学阅读本章“导言”,找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文化大革命”的产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②请同学回忆:哪一历史事件,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然后教师小结:“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带有全局性质的动乱,它的出现,既非偶然,又不是一朝一夕错误的发展。它是1957年后,党和毛泽东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的恶性循环、不断积累的直接后果。

重点突破

  关于红卫兵运动。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接受毛泽东等检阅的红卫兵和群众队伍”等图片;然后讲述红卫兵运动的兴起。然后请同学结合所学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红卫兵运动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

  关于“二月抗争”。教师首先简单交代背景。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二月抗争的内容及所引资料,与老师共同总结二月抗争表现出来的三个要害问题及其影响(搞“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该不该把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保持军队稳定。这三个问题都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大问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二月抗争的起因、性质、影响等自由发表看法。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党内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努力一再受挫,野心家、阴谋家一再得逞,“天下大乱”看不到“天下大治”迹象……这究竟仅仅是个人专断的结果,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难点分析

  对“文化大革命”产生原因的分析是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实质又是什么?不揭出上述错误的本质,就很难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此外,林彪、江青一伙怎样利用了毛泽东的错误?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存在的思想理论误区,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又起了怎样的作用?历史地、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是“文革”史教学的难点。这是由于“文革”史知识本身的错综复杂决定的。

难点突破

  关于对“文化大革命”产生原因的分析,指导学生阅读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摘自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思考以下问题:两段材料表达的共同正当趋向是什么?(“左”倾)材料一对“阶级斗争”问题的提法有什么不符合实际之处?(把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原阶级斗争无限夸大,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材料二比材料一又有什么发展?(进一步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并且引向党的高层领导。为“文化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所以,“左”倾理论及其实践,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根本原因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内容,概括“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其他原因,即具体原因如下: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但他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主观原因),因而被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利用,铸成“文化大革命”大错。此外,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也对“文化大革命”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客观原因)。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