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历史 -> 高三下学期 ->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春秋初年的政局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等国。
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扩展资料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各种力量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有三条主线。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春秋五霸至战国七雄,前者主要为称霸而战,后者则是为统一而战。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诸侯国由多变少,最后秦国统一全国。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在战争环境中,华夏族与其他各族人民接触频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三是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表面错综复杂、纷争不已的战争及动荡现象下,贯穿着新;日两种社会制度的交替、变革这一历史发展的主线,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运动就是这一主线的反映。这三条主线的发展互相交织在一起,又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




扩展资料

东周

  平王迁都雒邑以后,因雒邑在周代疆域的东方,史称东迁之"周"为"东周"。原都于镐京之"周"则被称为"西周"。东周始于平王元年(前770年),止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灭东周公国,凡五百二十一年。记载东周前半段时间的史事的主要历史著作是鲁国的《春秋》,因之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春秋时期"。后半段时间则称为"战国时期"。学术界对于春秋时期上限与下限时间划分不尽相同,我们采用的是自平王元年起,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止。周王朝,后来也迎来了纷争的时代。西方的其它民族不断的侵入周的领土。另一方面,连结周王与诸侯的纽带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泊,各个诸侯国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开始了相互间的争斗。公元前770年,周王朝受到了联合少数民族的诸侯的攻击,将首都迁到了洛阳,史称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了。

返回


扩展资料

周室衰微但影响力仍在

  西周灭亡的终极原因,虽直接起自幽王的昏庸或戎人入侵,但根子在分封制所必然招致的诸侯割据,正是这「各有其国」的体制,使得中央与地方各国以及各国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一旦打破,就会导致纷争,而权力分散的中央却无力恢复平衡。于是自周夷王以来就已不能控制诸侯的趋势到幽王时终于总爆发,王室在诸侯们的公开进攻和暗中抛弃下衰落了。但周天子「天下宗主」的地位依然存在,宗法制也依然存在,周王依然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政治影响不容忽视,周王也因此成为诸侯相争的工具,自郑庄公「以王命讨不庭」开始,一脉发展下来,终于产生后来「尊王」的旗帜。




扩展资料

诸侯争霸的积极意义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分封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时的经济、交通条件下,各诸侯国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只是用宗法关系维系的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所以一旦王室削弱,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也随之出现。诸侯争霸固然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有其积极的方面,兼并之战使诸侯数目减少,形成了区域性的统一;各国为在对抗中取得优势,都进行了改革,促进了新的社会制度的形成;争霸斗争促进了各族间的接触和融合,加速了各族文化的交流和互补,春秋时期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