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历史 -> 高三下学期 ->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七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关于大秦使臣来中国

  在印度和东南亚活动的罗马商人最后将来到中国并希望和中国建立经常的贸易联系,也就不足为奇。一般认为,正是这些罗马商人的来华和他们的这种希望促成了我国史书记述的中国罗马“建交”事件,即《后汉书·西域传》所说的“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这一段话。按恒帝九年即166年,日南指今越南,说明这位“罗马使节”是由海道经印度越南而来中国。大秦王安敦之名,也和罗马当年的皇帝马可、奥里略相符,因为马可幼年即过继给安敦尼,遂以其名为姓。但166年派遣使节之事在罗马不见记载,像这样重大事件按理不会忽略,因此西方史家普遍认为是罗马商人借皇帝名义进行的,这从他们进贡的都是印度和东南亚一带的特产——象牙犀角瑇瑁也可以看出一些破绽,因此我国政府也认为他们的表贡“并无珍异”。即使如此,这些自封友好使节的罗马商人的来华访问却是成功的,它和罗马史家弗洛鲁斯在其《罗马史要》中所述屋大维·奥古斯都之时,远方绝域如赛里斯人亦遣使奉献珠宝,表示友好等事,可谓异曲同工。因为这些遣使大事亦不见我国史籍记载,而且从当时正值西汉末年衰乱之际看 ,很难有遣使之举,因此所谓的“赛里斯使节”当与上述罗马王安敦使团一样是两国商人的友好活动,都不失为中西交流史上的佳话。这还使我们想起,正好在屋大维与马可·奥里略之间,公元97年,我国正式使节甘英带着与罗马建交的使命已抵达安息西境,却因安息商人的阻挠渡海未成的值得遗憾的事件。甘英的使命虽未完成,却和上述两事同样表明罗马和我国的贸易关系实际已达可能建交的水平。因此,在前期帝国的两百年前,随着罗马对东方贸易的开展,我国和罗马也始终保持着贸易与人员的往来,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很值得一提的。罗马史籍中提到罗马商人在中国经商开业之事,最著名的可举托勒密在《地理学》中所述梅斯·提蒂安诺斯一家,他们父子两代都经常派遣商队前往中国,因而这家商行被学者认为充分掌握贸易路线的实情。

材料解析题的应试策略

  材料解析题解题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

  (一)读:解题的基础

  1.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

  2.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1)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

  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2)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3)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导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的关键

  (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4.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2)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4)要认真书写。

高考考情精析

年份

所占分值

权重

考查知识点

1996年

1.5分

1%

楚汉战争中,刘邦转弱为强的原因

1997年

1.5分

1%

秦朝的灵渠

1998年

6分

4%

1.犁耕法始见于西汉

2.公元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管辖的区域

3.记载王莽改帛的史书《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

1999年

2分

1.33%

东汉初年,北匈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

2000年

2分

1.33%

《史记》论及当时统治者

2001年

2.5分

1.66%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是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袭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