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地理 -> 初一下学期 -> 第十一章 中亚

第一节 概述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0:59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全章的重点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分别讲述中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居民和经济特征。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这是中亚独特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对中亚地区的自然、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课文把“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这一知识点放在开始,加以明确突出。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并不利,但人们古代就把这里开辟为“丝绸之路”,今天又兴建了亚欧大陆桥,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成就。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战略位置异常重要,一直是在兵家必争之地。有人曾将中亚及其附近地区比喻为国际政治的“心脏地带”,而欧亚大陆则是“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够控制世界。这话虽然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却道出了中亚战略地位的重要。

  “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两方面知识:自然环境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内陆干旱环境”是中亚地区的区域特征。这种特征对中亚经济尤其是农牧业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经济活力”主要从环境资源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来分析中亚的经济特征。课文首先针对里海的变迁及成因进行讲解,阐明“人类的经济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重点放在了灌溉农业和牧业部分,其中,中亚尤以棉花生产最为突出,细毛羊、羔羊皮也驰名于世,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棉毛纺织工业;同时中亚矿产丰富,发展了采矿、冶金、军事工业。

  “居民和主要城市”一段课文的居民部分着重介绍中亚多民族、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区域特征,最后简要介绍了中亚的三个重要城市:塔什干、阿拉木图、阿斯纳塔。

教法建议

  由于上学期已学习过世界的三个区域,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及步骤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推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对其自然、经济的影响。

  “深居内陆的位置”一段可引导学生利用上学期掌握的比例尺知识量算中亚四至距海洋的距离,让学生自己得出中亚距海远、深居内陆的结论。进一步对比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亚欧大陆桥”图,要求学生找出沿途经过的国家,并分析“亚欧第二铁路大陆桥”的运输意义,从而说明中亚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

  “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知识点的讲解可采用现象à成因à现象的方法,从分析中亚的气候特征入手,利用“卡萨林克”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中亚景观图片得出中亚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将上一知识点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中亚主要河流,并简要讲解内流河、内流湖,指明它们是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经济活力”一段中咸海的变迁可采取对比法及讨论法,让学生在探讨中了解“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对于重点内容“农业生产分布”可采用归纳法总结干旱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

  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亚的国家比较生疏,在讲解“居民和主要城市”一段时,应多提供一些中亚各国的景观图片,让学生了解中亚地区的民族构成及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重要性。

返回页首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从2个方面讲述大洋洲的区域地理特征,一方面“世界最小的一洲”,重点介绍大洋洲的范围及重要的位置以及居民、政区的演变,另一方面“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着重介绍了构成大洋洲的岛屿的类型。

   大洋洲是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解第12个地区,它是一个完整的大洲,教材在“世界最小的一洲”这个标题下,首先讲述大洋洲的范围及组成。散布于大洋之上的大洋洲,虽然是世界各大洲之中面积最小的,但岛屿众多,散布范围十分广泛,即跨南北半球,又占东西半球,国际日期变更线恰在其中,这是其独特之处。由大洋洲的海陆位置特点,决定了大洋洲在国际交通和战略上的重要性,这表现在两方面: ① 在交通方面,大洋洲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事物的供应地; ② 在世界通信方面又是各洲之间海底电缆的交汇处。这种重要性又影响了大洋洲居民构成及政治地图的演变。

   “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简要分析了大洋洲岛屿的主要成因,比较了大陆岛、火山岛及珊瑚岛不同的特征。

   本节的知识结构如下:

   关于成因不同的三类岛屿的教法建议

   关于三类岛屿的讲解,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三类岛屿的景观图片或视频资料,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采用填表比较法进行归纳总结。

成因

特点

举例

大陆岛

地壳陷落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而成

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中国的台湾岛

新西兰南北二岛

火山岛

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

海拔较高,地势险峻

夏威夷群岛

珊瑚岛

热带海域中珊瑚虫遗体堆积并露出海面而成

面积不大,地势低平,有些呈环状,中间有瀉湖,有缺口与大洋相通。

中国的西沙群岛

   其中,珊瑚岛为何多呈环状的问题,是个难点,可采用发现法。即让学生观察“大洋洲地形图”,看一看珊瑚岛是分布在浅海区还是深海区?学生很容易看出是分布在浅海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由于珊瑚虫是附着在光石上生长的,所以它们必须围绕在岛屿周围的浅海区生长,再加上岛屿的逐渐下沉,故而使珊瑚岛多呈环状。

   关于大洋洲范围及地理位置的教法建议

   大洋洲的范围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本节的重点,讲解时一定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大洋洲的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大洋洲的几个组成部分,归纳大洋洲组成特点:一块大陆、四大岛屿、三大群岛,并通过读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岛屿众多的深刻印象。

   2.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经纬网地图,用两条重要的经纬线:0度纬线(赤道)及180度经线来确定大洋洲的位置,明确180度经线通过的地区,为后面讲日界线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比较其他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得出大洋洲的独特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大洋洲的位置及其在交通、战略上的重要性。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特点,注意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生动的图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运用比较、联系和综合的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关于经纬度位置,可采用填图、观察、归纳法。即首先让学生在“大洋洲图”上用彩色笔标示出赤道、160度经线、180度经线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大洋洲既跨南、北两半球,又跨东、西两半球,东、西部日期不同”这一突出特征。

返回页首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侧重于居民构成、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讲述。教材将北美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概括为三点: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北美洲北部地区;南北延伸的三大地形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以英语为主的美洲地区”及“外来移民的大汇集”除了阐明本区所处的位置和范围,明确重要的岛屿及国家外,着重介绍了本地区居民的成分。本区的土著居民是从亚洲迁移到这里的黄种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地理大发现后,大批白人由欧洲迁入北美,这里成为英、法殖民地,英语成为主要通用语言。随后黑人和华人的迁入,是本地区成为世界上人种和民族最为复杂的地区。

  “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是本节课的重点,地形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岸平行,平原分布在中部,这是本区地形的独特结构,对本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成为本区自然环境中的主导因素。教材分析了三大地形区的范围、组成、特点,以及北美河流的概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北美的五大湖群。

  “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概述部分的另一重点,着重讲述北美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本区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山地纵列与海岸平行,特别是西部的高大山系,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从北美降水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于山系的分布把西风的影响限制在山区以西狭窄的太平洋沿岸,使这里成为该区的多雨中心。一过山区的迎风地带,降水量骤然下降。降水集中在夏季,并且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通过另一幅表现“地形对北美天气变化的影响”图,说明“中部大平原贯通南北”,冬季来自北冰洋上空和大陆内部极地上空的冷空气毫无阻拦地长驱南下,所到之处带来北方的严寒。而夏季,暖湿空气又可以自由北上,从而造成美、加两国中东部普遍的冬冷夏热特征。

  本节知识结构如下表:

 

教法建议

  地形对北美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讲解时可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北美与欧洲西部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和大陆性特征的异同,并让学生回顾影响欧洲西部气候的主要因素,从而突出本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结合地形对北美天气变化的影响图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并列表归纳,应抓住“一大屏障”(西部高山)和“一条通道”(南北纵列的大平原)的影响作用。在讲解完知识点后可让学生绘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简图,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北美气候的讲解,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地图,应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分析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方法,探求规律: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入手判断主要气候类型;利用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特征;归纳该地区气候特征。

  对于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运用可采用以下教学顺序:(1)观察最热月与最冷月的气温值,并计算出年较差。(2)观察各月降水量值的大小,读出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的时间。(3)根据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归纳气候特征,确定气候类型。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