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地理 -> 初一下学期 -> 第十二章 西亚和北非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0:5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波斯湾概述
  
印度洋的边缘海,简称海湾。阿拉伯海西北伸入大陆的一个海湾,介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到霍尔木兹海峡,长970多公里,宽56~338公里,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40米,最大深度104米。湾内岛屿众多,大部为珊瑚岛。较大的岛屿有巴林岛、格什姆岛和阿布阿里岛等。

  波斯湾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东和亚洲其他地区的重要通道,中国唐代船舶曾远航到阿曼、巴林、波斯等地港口。中世纪阿拉伯商人活跃于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波斯湾和东非、北非等地之间,贸易频繁。

  波斯湾地区以蕴藏丰富的石油闻名于世,誉称“世界石油宝库”,已探明石油储量约490多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蕴藏量大而集中,多为6000万吨以上较大油田。该地区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都是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石油年开采量合计为8~9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1/3。原油约70%输出,占世界石油总贸易量60%,每天外运的原油达2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沿岸和湾内重要港口有:阿巴丹、哈尔克岛、霍拉姆沙赫尔、布什尔、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拉斯坦努拉、达曼、麦纳麦、阿布扎比、迪拜等。 

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
  
(1)降水量少而变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亚斯文曾有连续多年无雨的记录;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连续十七年中仅下过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阵雨,而三次总量仅0.51公厘,降水量极少。同样位于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连续四年无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阵雨就降了15公厘,在另一年的一次阵雨记录竟达63.5公厘,可见变率之大。热带沙漠的降雨多为暴发性的阵雨,往往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

  (2)气温高、温差大:由于云量少,日照强,又缺乏植被覆盖,空气湿度小,因此白天气温上升极快。在北非曾有高达58℃的记录,一般夏天的月均温大都在30℃~35℃之间,而且高温的时间很长,如阿拉伯半岛的亚丁,一年有五个月的月均温在30℃之上。沙漠的夜间较凉,因为整夜无云,地面辐射强,散热快,夜间最低温度一般在7℃~12℃之间,也有出现薄霜的日子。年温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温差更大,在15℃~30℃之间。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个气象测站,于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热达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温-0.6℃的记录,日温差达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袄午穿纱」来形容。

  (3)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沙漠气候因为经常无云、风大、日照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因此蒸发力非常旺盛。可能蒸发散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达百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现2%左右的相对湿度。

撒哈拉沙漠的壁画之谜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现代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

  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以稽考,而且对壁画中那些奇怪形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一八五○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驼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一九三三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画上有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

西亚、北非气候干热的主要原因
  
1.纬度位置较低:本区纬度处于12°-42°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西亚和北非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N以南的低纬地区,这是造成本区气温高的主要原因。

  2.地形结构: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地表起伏较小,海岸比较平直,红海虽然处于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之间,但红海海面狭小,海洋水汽影响少,加强了气候的干旱性。伊朗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虽濒临海洋,但周围被山脉环绕,地形闭塞,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进入。

  3.大气环流:西亚和北非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一月,亚速尔高压与蒙古高压西延部分相汇,本区在高压控制下稳定少雨。此时,地中海地区是低压区,气旋活动频繁,给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地区带来冬季降水。七月,副高北移到地中海地区,西亚和北非形成低压区,受自陆向海的东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湿度低,降水很少。

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海上通道。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与非洲西北端之间。海峡西端北岸是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角,南岸是摩洛哥的斯帕特尔角;东端北岸是直布罗陀半岛的欧罗巴角,南岸是摩洛哥的阿尔米纳角。东西长约90公里,东窄西宽,最窄处14公里,西端入峡处最宽,为43公里。海峡平均水深375米,最浅处约30米。西部最深处1181米。

  海峡是扼地中海和大西洋航道的咽喉、欧洲通西北非的门户、西欧能源供应线的重要通道,经济意义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岸的直布罗陀、阿尔赫西拉斯市与南岸塞卜泰市紧锁海峡东口,形成犄角之势。直布罗陀港区要塞基地设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南欧联合海军司令部,它与海峡西口由美国控制的罗塔基地,东西呼应,构成控制海峡的防务系统。西班牙亦将这一战略要地作为国防建设重点之一,是其加那利群岛—直布罗陀海峡—巴利阿里群岛“三点一线”防务计划的重要环节。

中东地区概念辨析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这个名称的来源是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中东"地区的范围,没有明确的划分,特别是"中东"和"近东"没有严格的界限。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7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

  中东是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中东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红色的海-红海
  在非洲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有一片颜色鲜红的海,这就是红海。它是印度洋的附属海。红海像一条张着大口的鳄鱼,从东北向东南,斜卧在那里。它长约2000多公里,最大宽度306公里,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北段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通。海内的红藻,会发生季节性的大量繁殖,使整个海水变成红褐色,因而叫它红海。实际上,在通常情况下,海水是蓝绿色的。

  红海是年轻的海。大约2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分开,诞生了红海。现在还可看出,两岸的形状很相似,这是大陆被撕开留下的痕迹。非洲板块与阿拉伯板块间的裂谷,沿红海底中间通过。在近300-400万年来,两个板块仍继续分裂,两岸平均每年以2.2厘米的速度向外扩张。红海在不断加宽,将来可能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烈,海水含盐度一般在40‰以上,苏伊士湾达43‰,是世界上最热和含盐度最高的海域。夏季表层水温超过30℃,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远远超过降水量,两岸无常年河流注入,使红海水量入不敷出,必须由印度洋的水流来补充。亚丁湾就成了调节红海水位的"大水库"。从印度洋进入亚丁湾的水,浩浩荡荡北上,进入干渴的红海,补充它的水源不足。红海的高温、高盐水也不断经过曼德海峡的底层,流向亚丁湾,成为印度洋高温高盐水的重要源头。

  红海自古为连接东北非、阿拉伯半岛和印度等地的交通要道。自苏伊士运河凿通后,又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运输航道之一。它使原来绕过好望角的航线,缩短了9000公里。沿岸港口主要有:苏伊士、塞法杰、库赛尔、苏丹港、米齐瓦、阿萨布、亚喀巴、吉达、荷台达等。

  阿拉伯半岛可能是地球上最小的板块之一。它向东北方向运动,在这一地区可以看到:大洋扩张、两侧海岸线对应、中央裂谷、褶皱山系等板块构造的典型特征。

返回页首


扩展资料

比钢铁还硬的刚果黑檀木
 
  世界上比钢铁还硬的木头是刚果的黑檀木。这种木料黑里透红,油汪汪的,一块宽30厘米、厚30厘米,长3米的这种木料,五六个人用尽吃奶力气也扛不起来。这种木料十分坚硬,用锤子把3寸铁钉使劲往木料上钉也钉不进去。用一般钢锯也锯不断这种木头。这种木材可以代替钢铁用来制作机械,也可以用作高级建筑的装饰物。刚果全国面积一半以上是森林,其中多为黑檀木。它是该国主要出口物资。

赤道旁的雪山

  非洲第一高山。在坦桑尼亚东北部,靠近肯尼亚边境,为一东西延伸约80公里的熄火山群。在东非大裂谷以东约160公里,其形成与大裂谷断裂活动有关。由3座主要火山组成,基博与马文齐两个主峰最著名,两峰间以11公里长的鞍状山脊相连。年轻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火山口在顶峰南侧,保存完好,直径2400米,深200余米,内有一个由火山灰形成的内锥。马文齐峰海拔5149米,是较老峰顶的中心部分,侵蚀强烈,崎岖陡峭,东西坡被峡谷切成“V”字形。沙拉峰海拔3778米,是老火山口残余部分,呈山脊状。附近有许多次生火山锥。约在5000米以上的顶部,覆盖着永久冰雪,形成赤道雪山奇观。基博峰的冰盖在火山口内呈孤立的山块,有一条冰川冲破西部边缘而下。冰川在西南坡下伸到4300米左右,在北侧仅略低于峰顶。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1000米以下为赤道雨林带,1000~20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000~3000米为温带森林带,3000~4000米为高山草甸带,4000~5200米为高山寒漠带,5200米以上为积雪冰川带。在1000~2000米的山麓南坡,有谷物、咖啡、香蕉种植园。为保护动物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整个山区已辟为“乞力马扎罗禁猎区”。

大地的伤疤

  东非大裂谷和一般山谷、峡谷不同,它夹在高原之间,好像是用巨大的推土机推出来的大沟。这条大沟宽窄不一,一般宽度为50-80千米,最窄处只有3米宽 。从飞机上往下看去,只见比较平坦的东非高原上有一条长长的凹痕,就像一道伤疤,因此这条大裂谷就被形容为“大地的伤疤”了。

  东非大裂谷非常深,一般深达500-800米,最深处有2000米,比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将近深1倍。大裂谷两侧的峭壁悬崖,像筑起两道巨大的高墙。裂谷底部是一片坦荡开阔的原野,一连串如蓝宝石般的晶莹湖泊散落在谷底。这些湖泊大都水深岸陡、形状狭长,顺着裂谷延伸的方向伸展。世界第二、非洲最深的湖泊坦噶尼喀湖就坐落在这里。

  东非大裂谷附近,耸立着高大的火山群,著名的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和鲁文佐里山,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 。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有的火山口成了天然的野生动物园,有的则至今还在活动着。

  在地面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巨大的“伤疤”?有人认为,在1000万年以前,这里发生了地层断裂,陷落的地方成了裂谷 ;还有些人认为这是两大板块分离的结果。现在大裂谷还在不断向两侧扩大,据有些科学家推算,8万年以后,东非大裂谷以东的部分将会同非洲大陆完全分开,成为印度洋中的一个大岛,大裂谷的位置会出现一个新的海洋。

好望角与风暴角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奉国王若奥二世之命,带领三艘小船沿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希望能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在他们前往厄加勒斯角的途中,遇到了巨大的风暴。他们在迷途中寻找失去的陆地时,无意中发现了好望角,并绕过它进入印度洋。航海家想继续前进,害怕再遇狂风恶浪,于是被迫返航。

  当船队返航绕过好望角时,却遇到比来时更恶劣的天气,他们与风暴进行了顽强搏斗后,好不容易才回到了里斯本。航海家一想到那危险的情景,就想给这个岬角起名“风暴角”。可是国王二世不同意这个不吉祥的名字,他认为这个岬角的发现是好兆,因为葡萄牙势力范围从此可以扩张到东方的黄金之国--印度和中国了。于是,国王二世就给这个岬角起了个“好望角”的美名。

  要说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称它为“风暴角”确实是名副其实。这里地处盛行西风带,风力很强,常超过11级。绕好望角的航线在南纬40度附近,从南纬40度一直到南极圈的这范围内的海洋,强劲的西风在广阔无垠的洋面上畅通无阻,摩擦力很小,风力甚至超过11级。强西风掠过洋面时便掀起巨浪,浪借风势使这里成了真正的风暴角。这里,一年中约有110天是在狂风巨浪的肆虐下,海浪高达6米,最凶恶时可达15米以上,常常造成海难事件。

肯尼亚山

  东非高原上的熄火山。在肯尼亚中部,北靠赤道。属上新世死火山。山体由粗面玄武岩构成。火山口经强烈侵蚀、切割,形成若干高耸的山峰,其中巴蒂安峰海拔5199米,为仅次于乞力马扎罗山的非洲第二高峰。主要山峰还有涅利昂峰(5188米)和莱纳纳峰(4988米)等。由中部山峰向四周被流水切割,形成放射状的山脊,四周有7条较大的溪谷,并在 3900米附近处形成几个湖泊。水系呈明显的辐射状,溪流多注入塔纳河。山顶终年积雪,并有十余条小冰川延伸到4300米处。东侧斜面雨量丰沛,北侧干燥。山地低部西、北侧为草原,东、南侧为低树和高草植被。1500~3000米为茂密的森林带,分布于山体的四周,森林带上部多竹林。2000米以下的肥沃土地多垦为咖啡、剑麻等种植园;西北部则多种植小麦和放牧牲畜。森林带以上已辟为国家公园,面积达588平方公里,内有许多水牛、象等大型动物。西北部山脚下的纳纽基是主要登山基地。

猎豹的捕食

  猎豹在猎取猎物时,常常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从后面和侧面发动进攻,或埋伏在灌木丛中,凝神静息,以逸待劳。如果猎物来到了距它50米以内,猎豹便突然跳起,像一把利箭直冲向前,两秒钟之内就能将猎物扑倒。据观察,猎豹从静止状态到时速70千米,只需要2秒钟的时间,最高时速可达到110多千米。但是,短跑冠军猎豹也有自己的弱点,它的个头不大,爪子也不尖利,因此很少捕猎到超过自己体重的大动物。 猎豹的腿细长直溜,遇小土丘处不便于作急速转弯,所以不少猎物遇上猎豹追击时,常以锯齿形的线路奔逃或在草丛小山丘间作不规则蹦跳,使猎豹发挥不了快速的长处,造成扑空,悻悻而归。据统计,猎豹在荒草低、地势低平的地方捕猎成功率达70%,在草高、小丘起伏处仅为37%。 猎豹的生活很有规律,通常昼出夜息,早睡早起 。它一般清晨5点半左右起来,然后外出寻食。行走时警惕性很高,不时停下来东张西望。即使午睡时,也每隔约6分钟就坐起来,察看四周的动静 。猎豹每天平均要走4千米,最长达几万米。它一般每天捕杀一只猎物,每顿能吃约9千克的肉食。有时抓到一只大羚羊,能吃上一两天。 猎豹的窝巢大都建在林深草密处或沼泽地内。雌性猎豹一胎约生1-6个幼豹。小猎豹1岁后独立生活。

溺谷

  也称溺河。因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海水淹没海滨的河谷或山谷,形成狭长的海湾,水下保存有古河道 。由于河谷下游部分被淹没而形成的漏斗状入海口。溺河一般沿垂直于山脉的崎岖海岸出现,其中许多溺河是在巨大的大陆冰川融化后由于海平面上升而形成的。溺河往往很不规则,并且可以具有几条支流,这些支流通常就是邻近地区的主要泄水系统。溺河向大海方面逐渐展宽的漏斗形及其深度的不断增加,往往使潮汐作用在河口内大为增强。

最奇妙的吃虫植物

  吃动物的植物,全世界有500多种,其中猪笼草的捕虫器最精巧复杂。猪笼草为附生植物, 是攀援状的亚灌木,大多数生长在印度洋群岛、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潮湿热带森林里,我国广东、云南等省也有这种植物。

  猪笼草一般高不及一米,个别的也有高达三米的。叶片长椭圆形,长10—25公分,宽4—8公分。叶片的顶端连接着向下弯曲的卷须,在卷须的顶端有一捕虫囊。捕虫囊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有些像猪笼,故称猪笼草。在海南当地人多叫它雷公壶,意指它像农民盛酒用的壶,在雨天响雷下雨时,捕虫囊装上雨水,就好像酒壶灌了酒一样。如果雨天盛水过多,卷须承受不了重量,它会自动倾斜,倒去囊内一部分水。这样有利于发挥捕虫囊的捕虫作用,因为如果囊内盛满水,昆虫掉在水里后就容易爬出逃逸。

  猪笼草吃虫,全靠它奇特的叶子。它的叶片中脉伸出去变成卷须,可以攀附着别的东西向上升。卷的顶部生出一个囊状物,好像奶瓶子一样,口上有一个盖,能开也能关。瓶口边缘向内卷,瓶内有半瓶子水液。瓶口内壁能分泌又甜又香的蜜汁,贪吃的小昆虫闻到香味就会爬过去吃蜜。也许就在它们吃得正得意的时候,脚下突然一滑,一头栽到瓶中,被水液粘住了,再也无法逃命。捕虫囊下半部的内面,囊壁稍厚,并有很多消化腺,这些腺体在昆虫未掉入囊内时,已分泌出稍带黏性的消化液储存在囊底。消化液呈酸性,有消化昆虫的能力。有些人以为昆虫坠入囊内后,囊盖会自动关闭。其实它并没有那幺灵敏。

  其它吃虫植物如茅膏菜、毛毡苔、捕蝇草等,虽然也能捕捉昆虫,但它们的捕虫工具,远不及猪笼草的精巧复杂。

鸵鸟

  鸵鸟是最大的鸟, 鸵鸟不仅大得出名,人们中还流传着一“鸵鸟政策”的说法。说的是鸵鸟遇到危险时,就把头钻进沙堆里,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以为别人也看不到它的身体。以此来讽刺自欺欺人的人。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传。鸵鸟从来没有这种习惯。据科学家证实,鸵鸟有时将头贴在地面,或是为了觅食,或是便于听声,或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并不是害怕躲避,也不会把头钻进沙里。相反,它遇上敌手时,还会用强壮有力的长腿回击。 雄雌鸵鸟的翅羽和尾羽均呈白色,体羽毛色各不相同。头部羽毛稀疏,颈部大都光秃裸露,相貌实在难看。然而,鸵鸟也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它头颈很长,目光锐利,看得准,望得远,不但能及时防止天敌的偷袭,而且还能迅速寻找食物充饥。 鸵鸟的两腿硕长,粗壮有力,疾走如飞。虽然两翼已经退化,加上躯体肥大,不能飞翔,但是它的副羽相当发达,奔跑时可以鼓翅扇动相助,跑动时一步可达8米 ,在15分钟或半小时内能毫不费力地将时速提高到50千米,最快的每小时可达到70千米左右,连快马也比不上它。 鸵鸟平时四五十只成群生活,主要以食植物、昆虫以及别的小动物为生。在繁殖期间,往往是一雄多雌,并在同一窝中产卵。通常,一只雌鸟每次可产卵8枚,每枚重约1300克,相当于25枚普通鸡蛋的重量。令人惊奇的是,雌鸟产卵后就完成了做母亲的职责,孵卵育雏全由雄鸟承担。 在非洲,不少国家不但用鸵鸟作为运输工具,而且还驯养鸵鸟来牧羊。鸵鸟发现有窃贼偷羊,就会高声鸣叫,迈开长腿飞奔过去,把窃贼赶跑。

返回页首


扩展资料

巴尔干半岛

  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位于南欧东部。北以多瑙河、萨瓦河(西至的里雅斯特)为界,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东南隔黑海海峡与亚洲相望,南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面积约50.5万平方公里,包括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一黑、马其顿、克罗地亚、希腊的全部,南斯拉夫的大部及罗马尼亚、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领土。半岛地处欧、亚、非3大陆之间,是联系欧、亚的陆桥,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巴尔干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巴尔干”土耳其语意即多山。半岛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年降水量的70~90%集中于冬半年。半岛内部属温和大陆性气候(北部更明显),更热冬冷,晚春初夏多雨。山地气候则呈垂直变化。7月平均气温,北部22~23℃,南部25~27℃;1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2℃和8~11℃。年降水量西部山地1000~1500毫米(科托尔湾地区超过1500毫米),东部(高山除外)500~1000毫米。东北边缘和希腊东海岸减至500毫米以下。

  除多瑙河、萨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坡陡谷深,水力资源丰富。较大的湖泊有斯库台湖、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北大西洋暖流

  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沿北美大陆架北上,在美国东海岸的哈特勒斯角附近偏向东北方向流(在哈特勒斯角附近,湾流宽达110~120公里,水层厚度700~800米,表层水温25~26℃,流量8200万立方米/秒),到北纬40°附近,因受盛行风的影响折而向东,大约在西经40°附近,“湾流”改称为北大西洋暖流,并在北纬40°、西经30°处分为两支:北支在强劲的西南风的吹刮下向东北流,在不列颠群岛的西北穿过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挪威间的海峡进入北冰洋的挪威海和北极海域;南支在接近伊比利亚半岛时,向南沿欧洲、非洲海岸南下,形成微弱的加那利寒流,到佛得角群岛附近,与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

北欧湖区
 
  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科拉半岛、卡累利和芬兰四个地区,每个地区的湖泊数均以万计,湖泊面积约占各区总面积的8-12%。这里的湖泊,大多数都位于因断裂或断层而形成的构造洼地中,这些构造洼地在冰期时曾受到冰川作用的改造,在冰期后储水成湖。也有些湖泊位于纯粹由冰川刨蚀作用而形成的湖盆中。

  北欧的湖泊,外形多数长而弯曲,一般呈西北-东南向或南北向伸展,湖岸由古老的结晶岩构成,湖中往往大小岛屿很多,多数湖泊都与河流有联系,它们或者位于河源,或者位于复杂的河湖系统内,起着调节河水的作用。较大的湖泊有:拉多加湖,奥涅加湖,维纳恩湖,维特恩湖,塞马湖,伊曼德腊湖等。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的四周几乎被陆地环抱,丹麦和挪威之间、丹麦和瑞典之间,以及丹麦境内的一系列海峡,就成为从波罗的海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必经水道。这些海峡是: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松德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

  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一个内海,是大西洋的属海,面积约四十二万平方公里。波罗的海沿海的七个国家:丹麦、瑞典、西德、东德、波兰、苏联和芬兰共享一条航海要道。苏联西部一些港口吞吐的货物,有百分之四十要通过波罗的海。对西欧国家和芬兰、瑞典、丹麦等国家来说,波罗的海是连接北海,通往大西洋的这条西方“海上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家的出口货物从这里运往英国、北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同时它们所需要的大量石油、原料又是从这条航线源源运回本国的。据统计,在西德的北部港口,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条船进出。

  中国与北欧国家虽相距万里,但是,相互之间早有经济和文化往来。中华绒螯蟹在二十世纪初就出现在德国汉堡,三十年代又在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瑞典、芬兰等国家的海域、内河中出现。据欧洲人士分析,中华绒螯蟹幼蟹最初是潜入到停泊在中国吴淞口的轮船的蓄水舱里带到北海中去的。这些幼蟹就在北海安家落户、大量繁衍,并通过丹麦诸海峡、多佛尔海峡、莱因河、泰晤士河等水道,到达波罗的海等水域。如今,这些中国蟹早已忘却了自己的故乡,但是,中国与西欧、北欧国家的友好往来却日益增加。

勃朗峰

  勃朗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主峰在法国境内,1/3山体在意大利境内,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海拔4810米,也是欧洲的第一高峰,有“欧洲屋脊”之称。“勃朗”一词是法语“blance”的音译,意为“白色”,因山顶终年积雪,且在法国境内有多条冰川而得名。

  勃朗峰自小圣伯纳德山口向北延伸约48公里,最宽处16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塔古尔勃朗、莫迪、艾吉耶、多伦、韦尔特等九座,山体由结晶岩层组成。

  勃朗峰由于常年受到西风影响,降水丰沛,终年积雪,冰川发育,冰川覆盖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在法国一侧有梅德冰川,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山上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

  勃朗峰以险峻、瑰丽著称,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登山者。在法国境内的登山起点处,远眺主峰,白皑皑的山峰耸立于众山之上,巍峨秀丽。夏季,山谷里气温凉爽,是避暑的好地方;冬季,山区是观赏雪景和滑雪运动的胜地。而春秋两季里,山林茂郁,空气清新,花香鸟语,令人流连忘返。这里有各种娱乐设备,既可游泳、垂钓,又可骑马、打高尔夫球等。山上建有饭店、旅馆和滑雪学校等,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提供各种服务。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至意大利的库马约尔,全长11.6公里,路面宽7米,四季畅通无阻。它的建成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两国的交通面貌大为改观。

大不列颠岛
 
  欧洲最大的岛,不列颠群岛中两个主要岛屿之一。英国领土的主体。在北大西洋中,同欧洲大陆仅一水(北海)之隔。南北长900公里,东西最宽处为520公里,面积22.99万平方公里。人口5986万(1996)。沿海有许多深入内陆的峡湾和港湾。周围诸海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不结冰。典型的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冬温夏凉,多雨日,秋冬多雾。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山地和丘陵,东南为起伏不平的低地。煤炭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泰晤士河、塞文河和特伦特河,河流水位稳定,利于航运。中部和东南部的英格兰是英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地中海
 
  地中海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之一。介于亚、欧、非三洲之间。西经直布罗陀海峡通大西洋,东南经苏伊士运河通印度洋,东北经黑海海峡通黑海。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达1800公里,面积约251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541米,最大深度5093米,容积384万立方公里。

  地中海岸线曲折,被半岛、岛屿和海岭分隔,形成许多海和海盆,可分为东、西地中海。大陆架狭窄,平均宽度小于40公里。

  地中海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2月平均气温,北岸22℃以上,南岸超过25℃。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减少,从1100~1300毫米降至50~100毫米。表层平均水温,东部高于西部,最高为31℃;最低水温在亚得里亚海北端的威尼斯湾,2月均温为5.2℃。

  地中海地区蒸发旺盛,周围为多山及荒漠海岸,注入大河较少,海水盐分很高。西部含盐度为37‰,东部最高达39.5‰。地中海淡水补给有限,淡水注入仅占总水量的5%,降水占21%,其余71%和3%分别来自地中海与大西洋、黑海之间的水体交换。大西洋表层盐度较低的水流,经直布罗陀海峡向东注入地中海;深处盐度较高的地中海水向西流入大西洋。

  地中海浮游生物较少,鱼类种类虽多达530种,但数量不大,是没有大量鱼群集中的渔场。由于海水盐度高,日照强烈,因此沿岸是引水晒盐的好场所。地中海是西亚、北非和南欧各国航运的要道,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沿岸主要港口有直布罗陀、马赛、热那亚、贝鲁特,亚历山大、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尔等。

芬兰湾
 
  波罗的海东部的狭长海湾。北临芬兰,东、南界俄罗斯和爱沙尼亚。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90公里,入口处宽70公里,中部最宽处130公里。北岸陡峭、曲折,多岛屿;东、南岸低平。一般深度20-30米,西端入口处最深,达115米。有涅瓦河、纳尔瓦河等注入。索伊马运河通此湾。结冰期3-5个月。盐度3-6‰。深度和盐度均自东向西逐渐增加。大港有圣彼得堡(俄)、赫尔辛基(芬兰)等。

南欧

  欧洲南部地区。指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西南以直布罗陀海峡、东南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非洲、亚洲分隔。包括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安道尔、葡萄牙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76亿(1997)。东濒黑海,南临地中海,西滨大西洋。地形以蒿原和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巴尔干半岛上有迪纳拉山脉和品都斯山脉,直逼地中海岸,岩溶地形发育。半岛北部为多瑙河中下游平原。亚平宁半岛主轴为亚平宁山地。多火山地震。北部为波河平原。伊比利亚半岛中部为梅塞塔高原,北部有坎塔布连山脉、比利牛斯山脉等;有瓜达尔基维尔河和埃布罗河等。大部属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矿产有铜、硫黄、铝土矿、汞、石油、铁等。

“千湖之国” —芬兰

  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有“千岛之国”的美称,与之相媲美的是有“千湖之国”称号的北欧国家芬兰。它的西南部濒临波罗的海,面积33万7千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00千米,人口500多万。

  芬兰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它自称的名字“索密”,就是湖泊、沼泽的意思。据统计,芬兰境内有大小湖泊达6万多个。

  芬兰的湖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这主要是由它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引起的。

  芬兰靠近北极圈,几十万年以前,芬兰曾经像今天的格陵兰岛一样被冰层封冻着,这些封冻的冰层不断地发生缓慢的运动而对地面产生巨大的力量,因地面的硬度不同,经过冰层运动的作用,会使地面变得凸凹不平。此外,巨大冰层本身沉重的压力,还会使地面下陷,冰层越厚,地面下陷就越深。

  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这里的气候逐渐转暖,覆盖在地面上的冰层开始慢慢溶化。到冰层全部溶化殆尽的时候,原来冻结在冰块中的泥沙砾石,都脱离出来堆积在地面上,更使地面变得凸凹不平,坑坑洼洼。这种坑坑洼洼的地面,正是形成湖泊的良好条件。待冰雪全部消融后,一部分水充盈了这些低洼地。一部分流进了江河中,每年的降水又在不断地补充着这些低洼地方所蒸发掉的水分,因此,宛如繁星似的湖泊就在芬兰这个地方出现了。这些由于冰川活动造成的湖泊,称为冰蚀湖和冰碛湖。 除了芬兰外,瑞典、加拿大、瑞士等国家也曾经有和芬兰相似的状况,因而这些国家的湖泊也非常多。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