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地理 -> 初一下学期 -> 第十二章 西亚和北非

第二节 居民和经济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0:59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拉丁美洲的居民状况;二是拉丁美洲经济的一般概况。教材重点讲解了拉丁美洲种族构成特点及人口分布状况,拉丁美洲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水平及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以及湿热条件下的农业。

  拉丁美洲的居民与其他各地区的重要区别是混血种人口数量多,在拉丁美洲的种族构成中所占比例超过50%。“混血种人占多数”集中说明了拉丁美洲居民的种族和混血种人比例较多的形成原因,抨击了殖民主义者的罪恶。

  “人口的分布”一部分教材重点说明人口的分布及形成目前分布状况的自然原因和经济原因。同时,也说明了拉丁美洲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及人口增长率。拉丁美洲是各大洲中人口密度较小的一个洲,而且人口密度差别很大,在广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区尚很少有人居住。目前,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安第斯山区的高原地带以及气候温和的智利中部等地区。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东南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因为那里经济比较发达,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教好。

  在发展中地区,拉丁美洲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之一,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在改变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方面,许多国家也是各具特色的。“发展中的民族经济”一段是从历史发展和经济构成两方面说明的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特点。教材首先指出初级产品经济的形成原因、主要生产部门和一些典型国家,然后说明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依据本国国情,发展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工业。同时,也简要说明了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咖啡、蔗糖、香蕉的王国”一段教材,说明两个问题:①拉丁美洲一些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的地位;②拉丁美洲人民利用优越的热带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多种喜高温作物。这样安排既同第一节讲授的气候相呼应,也为第三节讲授巴西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奠定基础。

  小麦、水稻、玉米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一段,重点说明拉丁美洲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其分布。玉米是拉丁美洲各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它的故乡是墨西哥,目前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的玉米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玉米的适应性较强,在平原、高原气候适宜的地方都能生长。同时教材也说明,拉丁美洲国家虽然在改变单一生产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仍有一些国家粮食还不能自给,有待进一步解决。

关于“发展中的民族经济”的教法建议

  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有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因此讲解拉丁美洲国家经济特点时可采用演绎法,也就是用已学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一般规律来认识拉丁美洲的具体特点,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并归纳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分析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特点。拉丁美洲像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形成了以生产、出口一两种农矿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目前美拉丁美洲各国正努力改变这种经济状态,而各国条件不同,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为形象的说明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教师可运用一些反映经济发展的最新数据,说明其发展成就。这些数据不要求学生记忆,只是用来说明问题。通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图表数据的能力。

关于拉丁美洲种族构成和人口分布的教法建议

  讲述拉丁美洲的居民构成时,教师可联系以学习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同美国、加拿大比较异同,突出其居民构成复杂,种族以混血人种为主,语言、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受西班牙、葡萄牙移民及其后裔影响比较深的区域特点。在讲课时,可指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拉丁美洲种族构成图,通过提问来归纳总结。

  讲解拉丁美洲的人口分布时,可利用拉丁美洲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通过阅读地图,掌握人口大致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化问题,引导学生归纳三多三少:三多是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和阿根廷沿海人口稠密;三少是指亚马孙热带雨林、内陆高原和沙漠区人烟稀少。最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人口分布的原因,关于拉丁美洲人口的快速增长,可以补充一些具体的数字,用以说明人口增长很快,并高于世界许多地区。

返回页首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两方面介绍西亚北非地区的区域特征:

  1.资源和经济发展

  2.民族和居民的宗教信仰

  教材第一部分“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这是西亚和北非最突出的地理特点,课文利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来突出西亚和北非的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西亚和北非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本地区石油的其它特征:(1)石油的特点。(2)石油输出量大的原因。(3)外销主要国家和地区及石油的输出路线。(4)输出国的经济收入及前景。

  “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部分的课文按照三条线来分析人地关系:(1)高原、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发展畜牧业——发展畜产品加工;(2)两河流域及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气候干燥——引水灌溉,发展灌溉农业——主要农产品;(3)地中海沿岸——水果业。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以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这是西亚和北非地区一个突出的人文特征。西亚和北非虽然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但其中仍以阿拉伯民族人口较多,因此教材重点描述。另外教材也指出本地区还是世界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并简要介绍了本区的非阿拉伯国家。

关于“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的教法建议
  讲授“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的知识点时,应利用前一节课学习过的西亚北非气候及地形特征,把自然环境和生产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注意突出人地关系,也可联系、对比中亚农业的发展特点,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西亚北部高原地区可以发展畜牧业,而两河流域及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为何能够成为西亚北非重要的农耕区。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途径。

  对于学生应了解的一些本区的农作物和畜产品,可提供景观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关于“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的教法建议
  
“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一部分突出表现了本区域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加之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因此在讲解时一定要从地图入手,将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

  1.提供学生在上一学期中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学习过的“世界石油、煤、铁分布图”,了解世界石油分布的主要地区。

  2.教师可提供世界主要国家石油储量的资料,利用课上时间引导学生绘制简要的扇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得出西亚北非石油资源在世界占重要地位这一结论,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绘制统计图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西亚北非石油分布图”,利用地图了解西亚北非地区的石油分布特点和主要的国家,教师可简要归纳。

  4.关于西亚北非石油的输出路径以及所到达的国家,教材没有直接介绍,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而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如果条件允许,可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动态方法演示效果更好。在学生观察地图或动画时,应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西行路线表示线条的粗细,通过启发式提问,使学生掌握油轮绕行好望角的原因。在这部分知识的讲述过程中,还应在此强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巩固学生以学的知识。

  5.“石油国的收入和前景”一部份知识,可利用上学期第五章关于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的结论,组织学生讨论、该地区石油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出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需要简要总结即可。

关于“以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的教法建议
  
“以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部分的知识比较简单,教师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是提供丰富的地图和景观图片,让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本区哪些国家属于阿拉伯国家,哪些属非阿拉伯国家,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两个问题:

  1.本区居民并不全是白种阿拉伯人,如北非也有黑人,西亚也有黄种人;宗教方面,以伊斯兰教为主,但以色列人主要信犹太教,西亚北非也有人心基督教。

  2.土耳其、伊朗、阿富汗

  3.国属于非阿拉伯国家,其中伊朗也信奉伊斯兰教,而阿拉伯国家则基本都信奉伊斯兰教。

  这部分出现的重要地名,如以色列、巴勒斯坦、麦加、耶路撒冷,应要求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找到并记住。

  在讲解西亚北非地区民族、宗教时,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本地区出现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方面的问题,如阿以冲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后面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一节会做较为详细的介绍,因此本处简要介绍即可。  

返回页首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全章的重点,在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本节突出讲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

  “黑种人的故乡”一段教材,主要包括两个中心内容:

  ①重点介绍黑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语言、音乐、绘画、舞蹈等等,并且,他们曾为人类创造了古代文明史;

  ②揭露外国殖民主义者的罪恶勾当,例如,由开始的掠夺资源--进行买卖奴隶--到强占瓜分殖民地。由此自然地引出下一段—政治地图的变化,反映非洲人民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

  “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是本节教学重点,教材从3个方面说明其原因:①各国独立时间不长,为发挥各自的优势,仍在生产各种产品,作为发展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②单一商品贸易是不平等贸易,是长期殖民统治带来的恶果;③本区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民族工业,振兴本国经济。以上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是本区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这是并列存在的3个问题,即分别讲解,又要反映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

  1.人口问题--讲自然增长率大带来的问题。

  2.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现实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历史根源(长期殖民统治,生产落后)。

  3.环境问题的产生--人口增长过快,为解决粮食问题滥垦滥伐滥牧,导致沙漠蔓延,自然灾害频繁。

  4.提出以上3个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在第一节“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层层展开的,如“热带草原气候广大”与“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有密切关系;“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本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紧密联系上一节的知识。其知识关联图如下:

        

  本节应以读图、引导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中建议掌握:

  1.黑种人的“根”——原住地

  2.政治地图的“变”——结束殖民统治。

  3.初级产品的“弊”——多种经济的“利”。

  4.人口增长的“快”、粮食的“缺”、环境的“沙化”。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