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地理 -> 初一下学期 -> 第十四章 欧洲西部

第四节 法国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0:5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巴黎的地下水道

  水,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是很珍贵的东西。在中国首都北京,缺水情况更加严重,“节约用水”的标语口号随处可见。但在巴黎,人们没有缺水的感觉。这里水源充足。地下水可供应60%的需要,其余40%来自河流。水多,用起来甚至大手大脚。我们每天清晨看到清洗工人用很粗的水管冲洗马路,就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一种“浪费”,还不说清洗汽车用的水,市区成百个喷泉用的水等等。近一二年,法国干旱缺雨,人们才感到有必要节约用水。巴黎市区供水系统中饮用水与非饮用水是严格分开的。目前,饮用水管道总长1800多公里,非饮用水管道1600多公里。城市贮存饮用水的容量,可达120万立方米。

  为了保持城市的正常生活环境,不仅要保障供水,畅通无阻的排水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巴黎的排水系统中的地下水道已有很久的历史,虽然直到今天仍不能说它已尽善尽美。不过,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整治,巴黎的地下水道毕竟已很有特色,成为市政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区的全部地下水道都由砖石砌成,纵横交错,连结成网,总长达2100多公里,所有地段都可供人穿行。这个水道网遍布全市,且与地面街道相互对应,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地下巴黎城。自1973年起,它的某些地段定期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受人欢迎的旅游参观点。

  巴黎的地下水道已远不只用于排水。市里的供水管道、压缩气管道、电话线、快速邮信管道、城市交通信号电缆等都在里边。这就大大方便了这些线路的安装、维修与保养。无怪乎在巴黎,人们极少看到刨开马路、铺设管道的情景。不过煤气管道与输电线出于明显的安全原因,禁止在此通过。

  巴黎修筑地下水道之前,全部城市污水都是通过水渠排入塞纳河。那时人们还直接饮用河水,因此,传染病不断发生。特别是1832年发生过一次大规模鼠疫,使人们感到饮水的卫生条件必须改善。从此,人们也零星地采取了一些措施。直到1857年,著名建筑师贝尔格朗提出一个综合治理城市排水的较为完整的方案。他建议修筑一个完整的地下水道网,用于排放污水。流入水道网的污水最后被集中到一个总干道,并沿这条总干道,排到20公里以外的郊区。这一建议不久被采纳,排水工程正式动工。到1878年贝尔格朗逝世时,这个地下水道网已建成600多公里长。它便是今天地下水道网的前身。

  总长度达2100公里的地下排水管道,依照用途不同而分成支水道、集水道与主干道三种类型。支水道较狭,只在一侧有人行道,集水道较宽,两侧均有人行道,主干道就更宽敞多了。全市有900名工人负责水道的管理与维修,除他们外,水道里还经常有供水、压缩气、邮电等部门人员在里边工作。正因为如此,市政府要求在水道中绝对不许排放碳氢化合物、酸类、氰化物、硫化物、放射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以保护这些人员的安全。

  污水排放到水道后靠自身重力及水道坡度向前流动。工人的任务是对水道进行定期检查清理,防止阻塞,并不断清除沉渣。各类水道使用的清理设备各不相同,但都基于一个原理,即先将上游来水用闸板堵住,待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将闸板突然提起,依靠水流的冲击力将前面沉渣冲走。水道中每隔50米有一个出口通向地面,供维修工人出入。巴黎的雨水多,雨水也是通过地下水道排出。但为防止暴雨时地下水道中水量过大,市区还修有许多水渠,它们可将雨水直接排入塞纳河。

  巴黎市的污水通过地下水道汇集到城郊,再通过直径4米的大型管道输送到20公里以外的污水处理场。巴黎郊区的污水也在这里进行处理。在建污水处理厂之前,污水的处理方法是靠一片划定的农田自然过滤。对农田来说,这是一种施肥与灌溉,从农田流出的过滤水,再通过管道送入塞纳河。目前。这种利用农田过滤污水的办法仍然在部分使用,但数量很少。同时,国家规定,在这种过滤污水的农田中不能种植供直接食用的蔬菜。从1930年起巴黎开始兴建专门的污水处理厂,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推广使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

  这些年,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自1970年以来,流经巴黎市的塞纳河有80%受到污染,这成为市政府十分头痛的问题。为此,他们已采取许多措施,先后投资60多亿法郎建设的巴黎东、西郊的污水处理厂便是其中的关键工程。1970年时,巴黎的污水只有20%得到处理,1980年达到50%,1990年80%。从1985年起,鱼类已经回游到塞纳河,新的鱼种也开始出现,但游泳仍然是禁止的。计划巴黎的污水将全部得到净化处理,塞纳河水将重新变得清洁。



扩展资料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扩展资料

法国最大的核电站

  从法国南方重镇里昂市向东走出30多公里,自广阔的田野向前望去,远远就能看见几座巨大的厂房在巍然耸立,四个排列整齐的冷却水塔冒出的蒸汽柱直冲云天,蜿蜒曲折的管道纵横交错,把各种建筑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法国最大的核电中心——布热核电站。

  这座核电站的规模不仅在法国首屈一指,就是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只有日本一家核电站略大于它。这里共有5座核电机组。总功率达4200兆瓦,年发电275亿度,相当全国发电量的1/131990年全国共发电3719亿度。这座电站的第一号机组装机容量为540兆瓦,1965年动工兴建,1972年建成投产。它以天然铀为燃料,采用二氧化碳气冷堆发电设备,以石墨作减速剂,成本较高。1969年,法国有关部门做出决定,规定以后新建核电站均应以浓缩铀为燃料,使用压水堆发电设备。这样,后来在这里兴建的4座核电机组便都采用了新的技术。

  人们知道,法国大力发展核电是70年代以后的事。由于过去进口石油价格低廉,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前,法国电能的60%都依靠使用重油的热电站。当时核电的产量只占全部电能的1%。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使法国受到重大打击,从而确定发展核能的方针。但是,发展核电是个漫长的过程,建设核电站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直到80年代初才显出效果。1980年共有16座核电厂投入生产,1981年能够供电的核电站增至22座。就是在这一年,法国生产的核电与水电、火电相比达到同等的水平。到了1982年,投产的核电站已达30座,核电产量已占全部电能的38%。随后几年核电又继续发展,到1990年核电已占国家电能的80%。

  法国有丰富的铀矿,但目前核电站用铀全部靠进口。关于核废料的处理,厂里也都有明确的规定。有些含有较强放射性的废料,用火车送往法国西北部的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有些则就地贮存起来,等待放射性的自然消失,也有的气体因为所含放射性低于规定标准,就直接通过烟窗排放到大气层。目前国家规定排除废气的标准是70000居里,去年该厂实际达到的是5946居里。国家规定排入水中液体的放射性不得超过55居里,而去年实际达到的是12.9居里。

  由于核电的成本低,电的价格也便宜。目前核电每度价格比煤电便宜1/3,比油电便宜1/2,只有水电比核电更为便宜些。法国自1956年建成第一座核电站以来,核电生产不断发展。目前全国已有55座核电站投入生产,正在运转。还有8座核电站在兴建中。核电站提供的电力已占全国发电总量的80%,这个比例还将进一步增长。法国的核电站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在首都巴黎的郊区也有核电站。一些人曾对核电站的安全存有疑虑。但是在事实面前,他们都不得不改变看法。由于核电站大多靠近河边或大海,环境优美,它们都成为人们节假日休息的地方,而许多核电站也是参观的景点。实践已经证明,核电是一种安全的能源,可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它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扩展资料

凡尔赛趣闻

  凡尔赛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地方,是巴黎卫星城市群的中心,又是法国伊夫林省的省会。1671年建城,在此以前,这里只是个小小的村庄。后来由于法王的喜好,在这里修建了壮丽无比的行宫。经过几百年的扩建,凡尔赛逐渐发展成了国际上著名的旅游城市,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王家轶闻。

  1624年以前,凡尔赛一带是茂密的山林。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个打猎迷,他选择了这里作为王室的狩猎场。这里离巴黎近,山鸡、野兔和狐狸不少,路易十三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小巧精致的猪舍,并经常带着王妃和近侍到这儿来驰逐山林、纵情射猎。他的这座小猎合成了凡尔赛一带最初的王宫建筑。

  1665年,路易十四在这里大规模营建宫殿。他请来了法国当时最有名的建筑师路易·勒沃,风景园艺家安德莱·勒诺特尔以及画家查理·勒勃伦等,经过了18年的营建,终于建成了法国古典建筑最伟大的杰作——凡尔赛宫。整个建筑群包括宫前大花园、巴罗克式宫殿和放射型大道等三部分。花园纵深约3公里,布有水池、花圃、树丛和道路网,间以不少的亭台喷泉和雕像。宫殿南北全长400米,中央是王宫,两旁设有王子和亲王的宫室,还有王权政府的办公处,教堂,歌剧院等。这些建筑物都均匀地分布着许多精美绝伦的雕刻和巨幅油画。宫中72米长的镜廊更是建筑史上的一绝。这条长廊一面朝向花园,开了17扇大拱窗,另一面在拱富相对处安了17面巨型镜子。廊顶天花板上是勒勃伦的巨幅油画。人行廊中,窗外园林映在镜中,一虚一实,使人感到恍然若在仙境。宫中还收有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维纳斯雕像以及胜利女神像等艺术瑰宝。这一切使得凡尔赛成了全世界艺术家所向往的地方。今天,这个1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都有200多万人前来参观游览,凡尔赛成了法国的旅游名城。

  稍稍了解一下这座王城的修建缘起,一定会感到十分有趣。那是1661年,富盖任法国的财政总监大臣,他侵吞公物,中饱私囊,修建了一座新府第。邀请王公大臣都去赏光赴宴,国王路易十四也去了。当时路易十四住的王宫已经破旧,富盖的新府邸简直像仙宫一样漂亮,相形之下,路易十四的王宫黯然失色。他大为震怒,3个星期以后,就以贪污营私的罪把富盖抓起来投进牢狱,并判处无期徒刑。富盖的新府邸触动了路易十四的欲望和虚荣心,使他下决心修建一座豪华无比的宫殿,要压倒世界上所有国王的宫殿。就是在这样的动机下,路易十四着手营建凡尔赛宫,经过10多年的营建,终于把凡尔赛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富丽堂皇的王城。



扩展资料

文化之都巴黎

  提起巴黎,许多人常想到香水、时装,想起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或者想起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这些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巴黎更大的魅力在于它孕育的文化宝藏,在于它到处散发的文化气息,在于它为开发文化所提供的广阔天地。美术馆、画廊、雕塑、文化遗迹、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等,这些文化的象征无处不在。

  巴黎市区的博物馆,包括国家和市属的,计有80多家。雄踞榜首的自然是卢浮宫博物馆,那里收藏的“蒙娜丽莎”画像及“维纳斯”塑像就是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也家喻户晓。但是,知名度不如卢浮宫的奥赛、蒙玛唐、卡那瓦莱等博物馆以及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所属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也是行家们难以放过的。它们任何一家都有世界级的藏画与艺术品。

  法国历史博物馆、巴黎市现代艺术馆、艺术与新作博物馆、非洲与大洋洲艺术博物馆、群众艺术与传统博物馆、装饰艺术馆等等,更是百花争艳,各有珍藏。除此之外,仅专门陈列中国及亚洲艺术的博物馆就有好几个。还有军事、海军、人文、自然、技术、海洋等博物馆和钱币、邮政、广播、时装、电影、乐器、钟表、眼镜等博物馆。还不要忘记著名的罗丹雕塑博物馆及格雷万蜡像馆等。说巴黎是博物馆城实不为过。

  巴黎有300多个画廊,经常展出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它们每年组织的展览会达1400多次。在拉丁区的某些街道,这种画廊鳞次栉比,顾客可以站在橱窗前欣赏,也可以进去参观,选购和进行交流。

  喜欢读书的人有众多的去处。这里仅市属的图书馆就有83个,还不算各国立图书馆及国家资料中心。最大的图书馆是靠近卢浮宫的国家图书馆。它历史久、规模大,目前主要供专业人员使用,一般不对大众开放。它的藏书有1000多万册,期刊40多万份,还有30多万卷古代、近代、现代的手稿,1200多件底版与照片。我们曾在这里看到我国明清时代的书籍与绘画,看到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访华的日记与笔记,看到经法国人改写的《赵氏孤儿》的最早版本。国家资料中心是供查找国家档案的地方,它完整地保存着百年来法国政府公报,按年代与日期装订,查阅十分便利。作为常驻这里的外国人,我们曾多次来这里查阅资料,没有受到什么限制。只要在入口处出示和留下证件,里面资料便可自由翻阅。

  漫步巴黎街头,你会感到这里到处都有历史。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纪念碑、纪念牌比比皆是,达1500座之多,只要与巴黎有关的人和事大概都不会被忘记。巴黎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的确值得称道。纪念巴黎在大革命中攻打巴士底的纪念碑有好几处,而纪念巴黎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纪念物更以百计,时刻提醒人们勿忘法国受屈辱的历史。一所学校入口处的纪念碑上写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本校有165名犹太学生被驱赶到德国,后惨死在集中营,我们永远怀念他们。”在著名的卢森堡公园附近,人们就能看到六七处纪念碑,纪念为解放巴黎而献身的法国爱国青年。在巴黎市区,为纪念杰出艺术家、作家而树起的碑、牌不下250多个。巴黎人为法国古典喜剧奠基人、伟大的剧作家莫里哀树立的纪念碑分布在5个地方。曾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法国大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有两座纪念碑。

  对于曾旅居巴黎的外国人,只要成了名人,也照样给树碑立传。列宁曾多次来巴黎进行革命活动,因此这里也为他树起了纪念碑。在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17号正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块墨绿色大理石纪念碑,上面镶着周恩来的半身铜雕塑,下面镌刻着几行金字:“周恩来(18981976),19221924年在法期间的住所。”这是由法国政府倡议于197910月修造的。曾到过巴黎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作曲家兼指挥家普罗科菲耶夫、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德国大诗人海涅、作曲家瓦格纳,还有美国的前总统及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等都有他们的纪念碑和纪念牌。

  法国人是制造雕像的能手。他们制造的最出名的塑像该是耸立在美国纽约湾的自由女神像。这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而赠送给美国的礼物,重225吨,连基座高达92米。经过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她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美国与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巴黎人就是凭借了他们精巧的双手在自己城市的街头巷尾树起了许多的雕像。他们的座右铭是:“城市没有雕像就如同没有灵魂一样。”凯旋门、协和广场、卢森堡公园等著名场所,雕像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协和广场走向卢浮宫穿过图勒利公园,1公里长的路上两边都是雕像。在接近卢浮宫的路旁有一座狮子与鳄鱼争斗的青铜像,总是引起过往行人的瞩目,鳄鱼抵不过狮子的凶猛,已经败下阵来,咽喉被狮子紧紧扼住,正在垂死挣扎,形象逼真且十分传神。孚日广场上国王路易十三的骑马雕像也是一个杰作,他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作工细腻精巧,使过往行人留连忘返。

  在蒙巴那斯大街与拉斯巴依大街的交叉路口,面对着终日穿梭不停的车流,也有一座雄伟在青铜雕像,那是雕塑大师罗丹为大作家巴尔扎克雕出的一件不朽之作。披着一件睡衣的巴尔扎克正在那里凝神沉思。为了这件雕像,罗丹曾不知受到多少谩骂与攻击。那是1891年,作家协会为纪念即将到来的巴尔扎克的百岁诞辰而决定请罗丹雕塑这位大作家的人像。罗丹苦思冥想,一再推迟完工时间。当他于1898年拿出作品当众展示时,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激烈反对与指责,连总统也表示不屑一顾。作家协会拒绝接受它。直到罗丹去世,这件作品也没能浇铸成铜像。到了1939年才将这尊像树立在蒙巴那斯与拉斯巴依两条大街的交叉口。

  巴黎的著名建筑极多,它们不仅与法国历史紧密相关、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而且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本身就是建筑艺术的珍品。如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体现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凡尔赛宫的雄伟壮观与富丽堂皇,为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埃菲尔铁塔是为了向世界展现当时一流的科学技术而修建的,而它与对面夏乐宫的两个扇形建筑、花园、喷泉、塞纳河桥及后面的战神广场、军事学校所形成的巨大而和谐的建筑群体更使人叹为观止。

  巴黎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总是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关心与鼓励。为了发展文化,法国不惜支出重金,因为这些大工程,每一项都在几十亿法郎之上。无疑,这些开支是值得的,因为巴黎由此而变得更加文明、更加高雅、更加是无可取代的世界文化之都了。



扩展资料

巴黎的地下水道

  水,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是很珍贵的东西。在中国首都北京,缺水情况更加严重,“节约用水”的标语口号随处可见。但在巴黎,人们没有缺水的感觉。这里水源充足。地下水可供应60%的需要,其余40%来自河流。水多,用起来甚至大手大脚。我们每天清晨看到清洗工人用很粗的水管冲洗马路,就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一种“浪费”,还不说清洗汽车用的水,市区成百个喷泉用的水等等。近一二年,法国干旱缺雨,人们才感到有必要节约用水。巴黎市区供水系统中饮用水与非饮用水是严格分开的。目前,饮用水管道总长1800多公里,非饮用水管道1600多公里。城市贮存饮用水的容量,可达120万立方米。

  为了保持城市的正常生活环境,不仅要保障供水,畅通无阻的排水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巴黎的排水系统中的地下水道已有很久的历史,虽然直到今天仍不能说它已尽善尽美。不过,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整治,巴黎的地下水道毕竟已很有特色,成为市政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区的全部地下水道都由砖石砌成,纵横交错,连结成网,总长达2100多公里,所有地段都可供人穿行。这个水道网遍布全市,且与地面街道相互对应,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地下巴黎城。自1973年起,它的某些地段定期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受人欢迎的旅游参观点。

  巴黎的地下水道已远不只用于排水。市里的供水管道、压缩气管道、电话线、快速邮信管道、城市交通信号电缆等都在里边。这就大大方便了这些线路的安装、维修与保养。无怪乎在巴黎,人们极少看到刨开马路、铺设管道的情景。不过煤气管道与输电线出于明显的安全原因,禁止在此通过。

  巴黎修筑地下水道之前,全部城市污水都是通过水渠排入塞纳河。那时人们还直接饮用河水,因此,传染病不断发生。特别是1832年发生过一次大规模鼠疫,使人们感到饮水的卫生条件必须改善。从此,人们也零星地采取了一些措施。直到1857年,著名建筑师贝尔格朗提出一个综合治理城市排水的较为完整的方案。他建议修筑一个完整的地下水道网,用于排放污水。流入水道网的污水最后被集中到一个总干道,并沿这条总干道,排到20公里以外的郊区。这一建议不久被采纳,排水工程正式动工。到1878年贝尔格朗逝世时,这个地下水道网已建成600多公里长。它便是今天地下水道网的前身。

  总长度达2100公里的地下排水管道,依照用途不同而分成支水道、集水道与主干道三种类型。支水道较狭,只在一侧有人行道,集水道较宽,两侧均有人行道,主干道就更宽敞多了。全市有900名工人负责水道的管理与维修,除他们外,水道里还经常有供水、压缩气、邮电等部门人员在里边工作。正因为如此,市政府要求在水道中绝对不许排放碳氢化合物、酸类、氰化物、硫化物、放射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以保护这些人员的安全。

  污水排放到水道后靠自身重力及水道坡度向前流动。工人的任务是对水道进行定期检查清理,防止阻塞,并不断清除沉渣。各类水道使用的清理设备各不相同,但都基于一个原理,即先将上游来水用闸板堵住,待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将闸板突然提起,依靠水流的冲击力将前面沉渣冲走。水道中每隔50米有一个出口通向地面,供维修工人出入。巴黎的雨水多,雨水也是通过地下水道排出。但为防止暴雨时地下水道中水量过大,市区还修有许多水渠,它们可将雨水直接排入塞纳河。

  巴黎市的污水通过地下水道汇集到城郊,再通过直径4米的大型管道输送到20公里以外的污水处理场。巴黎郊区的污水也在这里进行处理。在建污水处理厂之前,污水的处理方法是靠一片划定的农田自然过滤。对农田来说,这是一种施肥与灌溉,从农田流出的过滤水,再通过管道送入塞纳河。目前。这种利用农田过滤污水的办法仍然在部分使用,但数量很少。同时,国家规定,在这种过滤污水的农田中不能种植供直接食用的蔬菜。从1930年起巴黎开始兴建专门的污水处理厂,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推广使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

  这些年,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自1970年以来,流经巴黎市的塞纳河有80%受到污染,这成为市政府十分头痛的问题。为此,他们已采取许多措施,先后投资60多亿法郎建设的巴黎东、西郊的污水处理厂便是其中的关键工程。1970年时,巴黎的污水只有20%得到处理,1980年达到50%,1990年80%。从1985年起,鱼类已经回游到塞纳河,新的鱼种也开始出现,但游泳仍然是禁止的。计划巴黎的污水将全部得到净化处理,塞纳河水将重新变得清洁。



扩展资料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扩展资料

法国最大的核电站

  从法国南方重镇里昂市向东走出30多公里,自广阔的田野向前望去,远远就能看见几座巨大的厂房在巍然耸立,四个排列整齐的冷却水塔冒出的蒸汽柱直冲云天,蜿蜒曲折的管道纵横交错,把各种建筑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法国最大的核电中心——布热核电站。

  这座核电站的规模不仅在法国首屈一指,就是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只有日本一家核电站略大于它。这里共有5座核电机组。总功率达4200兆瓦,年发电275亿度,相当全国发电量的1/131990年全国共发电3719亿度。这座电站的第一号机组装机容量为540兆瓦,1965年动工兴建,1972年建成投产。它以天然铀为燃料,采用二氧化碳气冷堆发电设备,以石墨作减速剂,成本较高。1969年,法国有关部门做出决定,规定以后新建核电站均应以浓缩铀为燃料,使用压水堆发电设备。这样,后来在这里兴建的4座核电机组便都采用了新的技术。

  人们知道,法国大力发展核电是70年代以后的事。由于过去进口石油价格低廉,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前,法国电能的60%都依靠使用重油的热电站。当时核电的产量只占全部电能的1%。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使法国受到重大打击,从而确定发展核能的方针。但是,发展核电是个漫长的过程,建设核电站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直到80年代初才显出效果。1980年共有16座核电厂投入生产,1981年能够供电的核电站增至22座。就是在这一年,法国生产的核电与水电、火电相比达到同等的水平。到了1982年,投产的核电站已达30座,核电产量已占全部电能的38%。随后几年核电又继续发展,到1990年核电已占国家电能的80%。

  法国有丰富的铀矿,但目前核电站用铀全部靠进口。关于核废料的处理,厂里也都有明确的规定。有些含有较强放射性的废料,用火车送往法国西北部的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有些则就地贮存起来,等待放射性的自然消失,也有的气体因为所含放射性低于规定标准,就直接通过烟窗排放到大气层。目前国家规定排除废气的标准是70000居里,去年该厂实际达到的是5946居里。国家规定排入水中液体的放射性不得超过55居里,而去年实际达到的是12.9居里。

  由于核电的成本低,电的价格也便宜。目前核电每度价格比煤电便宜1/3,比油电便宜1/2,只有水电比核电更为便宜些。法国自1956年建成第一座核电站以来,核电生产不断发展。目前全国已有55座核电站投入生产,正在运转。还有8座核电站在兴建中。核电站提供的电力已占全国发电总量的80%,这个比例还将进一步增长。法国的核电站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在首都巴黎的郊区也有核电站。一些人曾对核电站的安全存有疑虑。但是在事实面前,他们都不得不改变看法。由于核电站大多靠近河边或大海,环境优美,它们都成为人们节假日休息的地方,而许多核电站也是参观的景点。实践已经证明,核电是一种安全的能源,可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它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扩展资料

凡尔赛趣闻

  凡尔赛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地方,是巴黎卫星城市群的中心,又是法国伊夫林省的省会。1671年建城,在此以前,这里只是个小小的村庄。后来由于法王的喜好,在这里修建了壮丽无比的行宫。经过几百年的扩建,凡尔赛逐渐发展成了国际上著名的旅游城市,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王家轶闻。

  1624年以前,凡尔赛一带是茂密的山林。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个打猎迷,他选择了这里作为王室的狩猎场。这里离巴黎近,山鸡、野兔和狐狸不少,路易十三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小巧精致的猪舍,并经常带着王妃和近侍到这儿来驰逐山林、纵情射猎。他的这座小猎合成了凡尔赛一带最初的王宫建筑。

  1665年,路易十四在这里大规模营建宫殿。他请来了法国当时最有名的建筑师路易·勒沃,风景园艺家安德莱·勒诺特尔以及画家查理·勒勃伦等,经过了18年的营建,终于建成了法国古典建筑最伟大的杰作——凡尔赛宫。整个建筑群包括宫前大花园、巴罗克式宫殿和放射型大道等三部分。花园纵深约3公里,布有水池、花圃、树丛和道路网,间以不少的亭台喷泉和雕像。宫殿南北全长400米,中央是王宫,两旁设有王子和亲王的宫室,还有王权政府的办公处,教堂,歌剧院等。这些建筑物都均匀地分布着许多精美绝伦的雕刻和巨幅油画。宫中72米长的镜廊更是建筑史上的一绝。这条长廊一面朝向花园,开了17扇大拱窗,另一面在拱富相对处安了17面巨型镜子。廊顶天花板上是勒勃伦的巨幅油画。人行廊中,窗外园林映在镜中,一虚一实,使人感到恍然若在仙境。宫中还收有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维纳斯雕像以及胜利女神像等艺术瑰宝。这一切使得凡尔赛成了全世界艺术家所向往的地方。今天,这个1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都有200多万人前来参观游览,凡尔赛成了法国的旅游名城。

  稍稍了解一下这座王城的修建缘起,一定会感到十分有趣。那是1661年,富盖任法国的财政总监大臣,他侵吞公物,中饱私囊,修建了一座新府第。邀请王公大臣都去赏光赴宴,国王路易十四也去了。当时路易十四住的王宫已经破旧,富盖的新府邸简直像仙宫一样漂亮,相形之下,路易十四的王宫黯然失色。他大为震怒,3个星期以后,就以贪污营私的罪把富盖抓起来投进牢狱,并判处无期徒刑。富盖的新府邸触动了路易十四的欲望和虚荣心,使他下决心修建一座豪华无比的宫殿,要压倒世界上所有国王的宫殿。就是在这样的动机下,路易十四着手营建凡尔赛宫,经过10多年的营建,终于把凡尔赛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富丽堂皇的王城。



扩展资料

文化之都巴黎

  提起巴黎,许多人常想到香水、时装,想起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或者想起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这些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巴黎更大的魅力在于它孕育的文化宝藏,在于它到处散发的文化气息,在于它为开发文化所提供的广阔天地。美术馆、画廊、雕塑、文化遗迹、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等,这些文化的象征无处不在。

  巴黎市区的博物馆,包括国家和市属的,计有80多家。雄踞榜首的自然是卢浮宫博物馆,那里收藏的“蒙娜丽莎”画像及“维纳斯”塑像就是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也家喻户晓。但是,知名度不如卢浮宫的奥赛、蒙玛唐、卡那瓦莱等博物馆以及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所属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也是行家们难以放过的。它们任何一家都有世界级的藏画与艺术品。

  法国历史博物馆、巴黎市现代艺术馆、艺术与新作博物馆、非洲与大洋洲艺术博物馆、群众艺术与传统博物馆、装饰艺术馆等等,更是百花争艳,各有珍藏。除此之外,仅专门陈列中国及亚洲艺术的博物馆就有好几个。还有军事、海军、人文、自然、技术、海洋等博物馆和钱币、邮政、广播、时装、电影、乐器、钟表、眼镜等博物馆。还不要忘记著名的罗丹雕塑博物馆及格雷万蜡像馆等。说巴黎是博物馆城实不为过。

  巴黎有300多个画廊,经常展出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它们每年组织的展览会达1400多次。在拉丁区的某些街道,这种画廊鳞次栉比,顾客可以站在橱窗前欣赏,也可以进去参观,选购和进行交流。

  喜欢读书的人有众多的去处。这里仅市属的图书馆就有83个,还不算各国立图书馆及国家资料中心。最大的图书馆是靠近卢浮宫的国家图书馆。它历史久、规模大,目前主要供专业人员使用,一般不对大众开放。它的藏书有1000多万册,期刊40多万份,还有30多万卷古代、近代、现代的手稿,1200多件底版与照片。我们曾在这里看到我国明清时代的书籍与绘画,看到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访华的日记与笔记,看到经法国人改写的《赵氏孤儿》的最早版本。国家资料中心是供查找国家档案的地方,它完整地保存着百年来法国政府公报,按年代与日期装订,查阅十分便利。作为常驻这里的外国人,我们曾多次来这里查阅资料,没有受到什么限制。只要在入口处出示和留下证件,里面资料便可自由翻阅。

  漫步巴黎街头,你会感到这里到处都有历史。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纪念碑、纪念牌比比皆是,达1500座之多,只要与巴黎有关的人和事大概都不会被忘记。巴黎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的确值得称道。纪念巴黎在大革命中攻打巴士底的纪念碑有好几处,而纪念巴黎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纪念物更以百计,时刻提醒人们勿忘法国受屈辱的历史。一所学校入口处的纪念碑上写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本校有165名犹太学生被驱赶到德国,后惨死在集中营,我们永远怀念他们。”在著名的卢森堡公园附近,人们就能看到六七处纪念碑,纪念为解放巴黎而献身的法国爱国青年。在巴黎市区,为纪念杰出艺术家、作家而树起的碑、牌不下250多个。巴黎人为法国古典喜剧奠基人、伟大的剧作家莫里哀树立的纪念碑分布在5个地方。曾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法国大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有两座纪念碑。

  对于曾旅居巴黎的外国人,只要成了名人,也照样给树碑立传。列宁曾多次来巴黎进行革命活动,因此这里也为他树起了纪念碑。在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17号正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块墨绿色大理石纪念碑,上面镶着周恩来的半身铜雕塑,下面镌刻着几行金字:“周恩来(18981976),19221924年在法期间的住所。”这是由法国政府倡议于197910月修造的。曾到过巴黎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作曲家兼指挥家普罗科菲耶夫、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德国大诗人海涅、作曲家瓦格纳,还有美国的前总统及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等都有他们的纪念碑和纪念牌。

  法国人是制造雕像的能手。他们制造的最出名的塑像该是耸立在美国纽约湾的自由女神像。这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而赠送给美国的礼物,重225吨,连基座高达92米。经过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她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美国与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巴黎人就是凭借了他们精巧的双手在自己城市的街头巷尾树起了许多的雕像。他们的座右铭是:“城市没有雕像就如同没有灵魂一样。”凯旋门、协和广场、卢森堡公园等著名场所,雕像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协和广场走向卢浮宫穿过图勒利公园,1公里长的路上两边都是雕像。在接近卢浮宫的路旁有一座狮子与鳄鱼争斗的青铜像,总是引起过往行人的瞩目,鳄鱼抵不过狮子的凶猛,已经败下阵来,咽喉被狮子紧紧扼住,正在垂死挣扎,形象逼真且十分传神。孚日广场上国王路易十三的骑马雕像也是一个杰作,他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作工细腻精巧,使过往行人留连忘返。

  在蒙巴那斯大街与拉斯巴依大街的交叉路口,面对着终日穿梭不停的车流,也有一座雄伟在青铜雕像,那是雕塑大师罗丹为大作家巴尔扎克雕出的一件不朽之作。披着一件睡衣的巴尔扎克正在那里凝神沉思。为了这件雕像,罗丹曾不知受到多少谩骂与攻击。那是1891年,作家协会为纪念即将到来的巴尔扎克的百岁诞辰而决定请罗丹雕塑这位大作家的人像。罗丹苦思冥想,一再推迟完工时间。当他于1898年拿出作品当众展示时,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激烈反对与指责,连总统也表示不屑一顾。作家协会拒绝接受它。直到罗丹去世,这件作品也没能浇铸成铜像。到了1939年才将这尊像树立在蒙巴那斯与拉斯巴依两条大街的交叉口。

  巴黎的著名建筑极多,它们不仅与法国历史紧密相关、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而且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本身就是建筑艺术的珍品。如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体现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凡尔赛宫的雄伟壮观与富丽堂皇,为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埃菲尔铁塔是为了向世界展现当时一流的科学技术而修建的,而它与对面夏乐宫的两个扇形建筑、花园、喷泉、塞纳河桥及后面的战神广场、军事学校所形成的巨大而和谐的建筑群体更使人叹为观止。

  巴黎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总是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关心与鼓励。为了发展文化,法国不惜支出重金,因为这些大工程,每一项都在几十亿法郎之上。无疑,这些开支是值得的,因为巴黎由此而变得更加文明、更加高雅、更加是无可取代的世界文化之都了。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