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地理 -> 初一下学期 -> 第十四章 欧洲西部

第五节 德国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0:5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16个自治州联合组成的国家
 
  自1990年10月前东德的5个邦加入西德原有的11个邦之后,新的联邦共和国共计有巴登-伍腾堡、巴伐利亚、柏林、布兰登堡、不来梅、汉堡、赫斯、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下萨克逊、北莱茵-西发里亚、莱茵地-巴拉丁娜、萨尔、萨克逊、萨克逊-安哈尔特、什列斯威-好斯坦及绍令吉林等16个邦,其中巴伐利亚面积最大,北莱茵-西发里亚人口最多,至于不来梅,则不论面积或人口均敬陪末座。德国宪法又称基本法,其中明文规定禁止废除联邦制度,此外,各邦均有其独自的宪法,以及部分立法和行政的自主权,至于教育及文化则是完全独立的。各邦也各自推选议员,议员任期4年;各邦总理便是由邦议会所推举(不来梅及汉堡例外)。德国的基本法创立于1949年5月24日,由在列强督促下成立的代表大会所制定。由于当时各国认为东、西德的再次统一,恐费时多年,所以决定制定一部「过渡时期之国家生活规范」。此外,为了表示此法律之暂时性,故将其命名为「基本法」而非「宪法」。在基本法第23条中,特别明确规定了西德以外的德国区域加入西德联邦的办法。1990年10月3日,东德便是依照基本法第23条中的规定,加入西德联邦以完成统一,而原来的「基本法」也自那时起正式改名为「德国宪法」。

柏林

  欧洲大城市和重要国际交通枢纽之一。在德国东部、施普雷河注入哈弗尔河口处。面积883平方公里。人口约430万(1985)。十三世纪前为斯拉夫人居民点。1415年起为勃兰登堡侯国首府,1701年后为普鲁士王国首都,1871年为德意志帝国首都。十九世纪中叶,工业开始迅速发展。1877年居民超过百万,1905年达204万;至1939年增为483.9万,产业工人120万以上。1945年法西斯德国投降后,根据《克里米亚声明》、《波茨坦协定》和其他有关协议,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在苏占区成立“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在美、英、法三国占领区组成西柏林市政府,柏林便分成东、西两区。东、西区之间筑有“柏林墙”。东区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面积403平方公里。西区即西柏林,在宪法上不属联邦德国,原是德国的主要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严重破坏,战后重建,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密切,实际上是联邦德国的大城市,借三条空中走廊和几条水陆运输线与联邦德国相联系。1990年10月3日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柏林成为德国的首都。工业以电机、电子、重型机械、化学、精密仪器、印刷、食品加工等重要,还有服装、建筑材料等。设有科学院、柏林洪堡大学、国家博物馆、国家歌剧院 、德意志剧院,还有勃兰登堡门等古迹。

柏林墙

  柏林墙(Berlin tall)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围绕西柏林建造的界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后经过多次改建。它曾是两建筑物和一条窄长的带状禁区。其外层是一堵墙,紧靠西柏林边界。墙高3.5米,水泥板结构,上都为国水泥管,使人无法攀缘。至1979年5月止,在西柏林周围共筑了水泥板墙104.5公里,水泥墙10公里,铁丝网55公里,以及253个陈望台、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108公里防汽车场。另外还有一触即发出信号的铁栅栏、自动射击系统和巡逻道各123.5公里。柏林场有7个过境通道,其中有1个专门为盟军、外交官和外国记者所用。

  柏林墙最壮观地段有2处:最严密的一处在波茨坦广场,这里有两道墙,两墙之间有一大片开阔地,地上重重叠叠地摆着防坦克用的白色三角铁架。另一处是勃兰登堡门一带,整个门在东柏林界内,往西走几步就是柏林墙外墙,墙外北面是原德意志帝国的国会大厦。1989年底柏林墙被推倒。1990年10月3日两德重新统一后,联邦政府几经周折终于在1993年春取得市民们的谅解,决定重建一堵象征性的柏林墙,以纪念现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新柏林场墙只有70米,但体现原貌,岗亭、“死亡地带”、铁丝网等一应俱全,并定于当年8月13日开放,供游人参观。

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标志。此门始建于1788年,历时三载完工。它以古然希腊雅典卫城的柱廊式山门为蓝要筑成,高26米,宽65米,进深11米。门内有五条通道,中间的一道最宽,原为皇室御道。勃兰登堡门通体用白色砂岩条石砌成,门两旁各有六根巨柱,气势雄厚。门上在矗立着一座胜利女神的青铜像。她头戴桂冠,背插双翅,左手执辔,右手握杖,立在飞驰的两轮四马战车上,英姿飒爽,形象生动。这座神像连同四马战车在1807年被拿破仑当作战利品带走,但七年后又让德国的队伍带回来了。柏林人对勃兰登堡门怀有特殊的感情,称它为“命运之门”。在过去的两百年里,勃兰登堡门目睹了多少兴衰荣辱:普鲁士的军队曾从门下凯旋而归;希特勒曾驱赶成千上万的人充当炮灰,从门下出发“征服世界”。柏林墙建成后,勃兰登堡门被隔在大墙以东几十米,成为柏林墙的象征地段。1990年柏林墙倒塌时,这里又成了欣喜若狂的柏林人的聚集之地,成了德国统一象征。

波恩

  德国西部城市。在莱茵河西岸,北距科隆21公里。人口29.1万(1986)。扼莱茵河上游山地和下游平原的咽喉,形势险要,历史上为战略要地。公元一世纪时为古罗马要塞。十三至十八世纪曾是科隆选帝侯国的都城。1949年9月成为联邦德国临时首都。1957-1991年为正式首都。现为德国政府所在地(正式首都改在柏林)。水陆交通孔道,铁路要站,建有地下铁道。河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工业,有有色冶金、电讯设备、建筑材料、家具、乐器、食品等部门。印刷、出版业中心之一。三分之二工业建于郊区。市内多博物馆、文化机构、公园和古建筑。波思大学创建于1786年,马克思曾在此学习(1835-1836)。音乐家贝多芬诞生地,其故居已辟为博物馆。郊区盛产蔬菜、水果,森林和公园占全市面积三分之一。

德国的交通

  两德统一使处于中欧中心的德国在国际交往中更加重要。它是南来北往、东西汇聚的交通枢纽。德国是一个交通发达的国家,德国有4万公里铁路,22万公里公路,6700公里内河通航水道,90条航空线。有汉堡,不来梅,基尔,卢卑克,罗斯托克5大海港。交通线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交通远景规划

  1992-2010年规划规定,至2010年,德国的公路、铁路和内河货运量将分别增长95%%,55%,84%。客运量将增长80%,在东西德之间,货运量将增加6倍,客运量将增加7倍,20世纪90年代德国公路与铁路联运的货运量为2700万吨。到2010年预计将达9000万吨至1亿吨,过境交通将翻一番。

德国的经济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199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40O马克。

  德国的自然资源较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工业侧重重工业。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部门是工业的支柱产业。食品、纺织、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品一半或一半以上销往国外。

  德国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主要农产品有谷物、马铃薯、甜菜、水果、葡萄酒、蔬菜。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产品有肉、奶、黄油等。服务业和旅游业发达。

  1996年德国人均国民收入32600马克。西部地区每个中等家庭供支配的平均月收入为5626马克。每100个中等收入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数字为:轿车86.1辆,电话99.5部、电视机98.4部、录像机80.1台、家用电脑48.8台、冰箱79.7台。

  东部地区中等收入家庭供支配的月平均收入为 4673马克。每100个中等收入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数字为:轿车971辆、电话90.5部、电视机98.6部、录像机78.4台、家用电脑39.7台、电冰箱77.1台。1995年人均居住面积38.7平方米。平均每千人有病床7.6张。1995年平均每千人有医生3.4人。

  德国的教育发达,全国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部分减免。高等学校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采取名额限制。职业教育采取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的“双元制”。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

德国的内河航运业
 
  德国历来重视发展内河航运,其天然河道基本上是南北流向。为了沟通东西部的天然河道,德国共开挖了总长达1000多公里的多条运河,从而在全国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内河水运网。德国目前的内河年货运量在2亿吨以上,约占全国货运总量的25%。内河航运在德国的整个交通运输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国内河航道长约7300公里,莱茵河、多瑙河、美因河、易北河和奥得河为主要的天然河道。在这些河流中,莱茵河航道长约800公里,承担了德国内河航运量的2/3,是贯穿德国南北的水路大动脉,也是世上航运量最大的河流。

  德国内河船舶均为机动船,绝大部分为货船。各种货船、顶推式货船和油轮共约3900条,总载重能力在300万吨以上,平均每条货船的载重量为1100多吨。

  德国内河港口也十分发达,目前年均货物吞吐量约3亿吨,其中莱茵河沿岸各港口的吞吐量为2亿吨,占全国内河港口总吞吐量的67%。内河港口都有十分方便的水陆联运系统,一些主要港口还设有加工区或小型保税加工区,对内河航运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内河航运具有不占耕地、价格低廉、安全可靠和减少污染环境等优点,因而受到德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从政策上对内河航运业加以支持。德国内河港口是集装卸、仓储、加工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近年来,德国还十分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内河航运业的发展。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构成了全国的水运信息网络,各主要港口船只抵离港情况、船位和装卸情况均输入水运信息网。

德国国名的由来

  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其国名源于日耳曼民族名。早在公元前就有些民族采用了该民族名,后来形成了整个日耳曼语系种族的名称。德意志一词是汉语音译,德语原文是Deutschland,在古高德语中是“人民的国家”、“人民的土地”之意。古罗马帝国的高卢人称之为日耳曼尼亚,即“日耳曼人的土地”,就是来自日耳曼民族名,日耳曼一词有“邻居”、“嘶叫者”、“山地人”和“森林中居民”等多种意思。

  843年,法兰克帝国崩溃后,由施瓦木、巴伐利亚、萨克森等日耳曼部族组成的东法兰克王国形成德意志国家的雏形。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被选为国王,建立了“德意志王国”,这一年标志着德国历史的开始,而“德意志”的称呼也就此沿袭了下来。
946年,在德国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871年德国首次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部的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于1949年9月20日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的苏联占领区于1949年10月7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两德正式宣布合并,统一后的德国使用原联邦德国的国名、国徽、国旗、货币,以及政治经济制度。

德国自然地理概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南靠阿尔卑斯山脉。它北邻丹麦,东连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接瑞士、奥地利,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海岸线长1333公里。

  德国地形南高北低,可分为5个地形区:(1)北部的北海沿岸多沙丘和沼泽,波罗的海沿岸沙地、岩石各半,沙嘴、泻湖众多;(2)北德平原,位于北海、波罗的海沿岸和中部山地边沿之间;(3)中德山地,北德平原以南,多瑙河以北的中部山地;(4)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5)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

  主要河流有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埃姆斯河和多瑙河。莱茵河全长1320公里,其大部分河段在德国境内。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等。

  德国属温带气候,但西北部为海洋性气候。往东、南逐步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年降雨量为400~1000毫米,南部山地可达1000毫米以上。

  德国矿产较贫乏,但煤的储量2300亿吨,居世界储量第四位,主要产区在鲁尔、萨尔、亚琛、莱比锡和哈勒等煤田。褐煤探明储量为900亿吨,最大煤田在萨克森地区和下莱茵地区。钾盐和岩盐主要分布在哈茨山两侧韦拉河和富尔达河流域、莱茵河谷等地。其他矿藏的探明储量为:石油9000万吨,天然气3000~4000亿立方米,铁矿石19亿吨,此外还有大量的石墨、铝、锌、铀矿等。德国森林覆盖面积达1035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29%。

德意志人

  德国的主体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多属欧罗巴人种北欧类型,部分属阿尔卑斯类型。使用德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分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南北方言差别较大。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并有一套独特的花体字母(哥特体,德语称Fraktur)。书面语言以高地德语为标准。多信基督教新教,部分信天主教。

  德意志人系古代日耳曼人的直系后裔,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混入了不同的异族成分。早在公元初期,日耳曼部落便与当地原居民发生混合;在10~13世纪,随着德国封建主的向东扩张,又不断征服并同化一部分讲斯拉夫语和立陶宛语的部落(波拉布人和普鲁士人等);在12~13世纪,北方受到丹麦控制,又有一部分诺曼人进入而被同化吸收。

  对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人。他们最先接受罗马文化,发展较快,于5世纪末建立法兰克王国,使原先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各个日耳曼部落第一次被置于统一的王权之下。843年,东法兰克王国分出后,于919年选出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为国王,建立起第一个德意志王朝。以后历经嬗变,1871年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德意志帝国。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于1914年和1939年挑起两次世界大战,1945年战败投降。1949年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德国统一。

  德意志人自古多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亦较发达。进入19世纪以后,现代工业发展迅速。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