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地理 -> 初一下学期 -> 第十五章 欧洲东部和北亚

第一节 范围和国家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0:5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白令海峡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的东北端、北美洲的西北端,把北冰洋和太平洋连在一起,把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分割开来,宽度为3586公里,深度达42米。然而,以前 这里并不是这个样子。

白令海峡地理位置示意图

  在冰期时期,北半球被冰川覆盖着,这些巨大的冰块聚存了地球上的大量水分。在冰期中最冷的时候,白令海的水面降低了90米以上。露出水面的陆地形成了一座“桥”,把两块大陆连接了起来。这就是白令海陆桥。在那个时期,很多欧亚大陆上的动物通过陆桥进入了美洲大陆。考古学家们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一些猎人,他们在跟踪兽群的时候也通过这座陆桥到了北美洲。

白令海峡的浮冰

  过了陆桥之后,他们并没有能够马上进入美洲的腹地。这是因为当时正处在冰川时期,整个北美大陆都被冰覆盖着,最冷的时候这些冰的厚度曾经达到1.6公里。在后来一些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气候发生了一些变化,有时天气变得比较暖,北美洲的两块主要的大冰川之间出现了一条通路,他们这才逐渐到了北美洲的中部和南部,在那里定居下来。



扩展资料

从民族冲突看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飘扬了69个春秋的镰刀捶子大旗,在克里姆林宫寒冬的夜风里悄然滑落,揭开了前苏联这块广袤土地上民族冲突悲剧的序幕。苏联瓦解这场政治地震所产生的强烈冲击波,触发了地方民族主义的抬头,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冲突迭爆,战火延伸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地区,形成一条西起摩尔多瓦,经高加索,直至塔吉克斯坦的民族冲突的“地震带”。民族冲突尤如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的恶魔,恣意横行,难以降伏。

  在紧邻巴尔干的摩尔多瓦,俄罗斯族聚居的德涅斯特河左岸,于1990年宣布建立共和国,并要求合并到俄罗斯。摩尔达维亚人则要维护领土完整,两族冲突因此而发生。

  高加索地区,民族冲突尤为激烈。亚美尼亚同阿塞拜疆为争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归属的战争已持续了7个年头;格鲁吉亚境内,阿布哈兹族人为建立自己的主权国家,与格鲁吉亚政府军展开了殊死的决战;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不仅有早在1991年就宣布独立的车臣共和国,而且还有一直处于紧急状态、民族纷争不断的北奥塞梯—印古什冲突地区。

  在中亚,塔吉克反政府力量由于得到阿富汗的支持,使这一国家原本是同一民族间的冲突变得更加复杂和持久。

  此外,俄罗斯还一再抗议波罗的海沿岸之国对俄罗斯人的歧视和排挤,并就克里米亚半岛的归属与乌克兰喋喋不休的争执至今未果。时至今日,前苏联的多数共和国都因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而不得安宁。

  那么,前苏联地区民族冲突迭爆,是何缘由?

  从国际背景看,苏联的瓦解,导致冷战和两极对抗的终结。长期被冷战所掩盖的民族矛盾在两极格局崩溃后迅速激化,民族冲突骤起。例如,在1992年前苏联地区此起彼伏的民族独立风潮中,俄罗斯联邦下属的16个自治共和国的少数民族,无所顾忌地高举独立的大旗,继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宣布独立之后,鞑靼共和国也想独立,连西伯利亚和远东某些并无共和国建制的民族地区也有独立意向,使民族构成复杂的俄罗斯大伤脑筋,忧虑重重。

  国际因素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他国政治势力和民族宗教势力对民族冲突的介入。如,外部势力的介入使塔吉克政局更为动荡;阿布哈兹的炮火,也由于俄罗斯对阿族的偏袒和14个高加索山地民族的助战,愈益显得鼓噪升温,难以遏制。

  历史渊源看,今天的民族矛盾和冲突同过去苏联民族政治失误有着很大干系。

  苏联历届政府,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虽然都主张民族平等,但行动上则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例如,苏联成立以来,就急于消除民族差别,推广俄语,境内其他100多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宗教都受到忽视。勃烈日涅夫时期,甚至搞民族同化。更有甚者,斯大林时期对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强行移民。如1944年,将车臣人和印古什人等少数民族迁往西伯科亚和中亚,现在他们都要求返回故土,有的民族甚至要建立自己的共和国。这样,使前苏联居住在本民族聚居疆界以外的7500万人,成为民族冲突潜在的根源。

  从地缘政治因素看,前苏联地区的民族冲突多数发生在地域相邻的两个共和国之间,或者是各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下属的边疆民族自治共和国之间。

  民族冲突的这种地域分布,与前苏联频繁而无谓的行政区变更不无关系。1923年,斯大林时期硬性将本来已划归亚美尼亚的纳—卡地区划归阿塞拜疆,导致了今天两族持久的血腥冲突;1944年,苏联政府撤销了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将其部分地区划给北奥塞梯,酿成了如今北奥塞梯共和国内奥、印两族的冲突;1954年,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政府,为纪念俄、乌合并300周年而将克里米亚半岛纳入乌克兰的版图,现在俄罗斯要求收回,使本就尖锐的民族矛盾显得更加复杂。

  民族冲突的另一地缘背景,是过去各共和国之间许多边界并未明确划定。据有关资料,各共和国存在争议的地段不下200处,较为尖锐敏感的就有六七处。



扩展资料

独立国家联合体简介

  独立国家联合体简介1991年底,苏联解体,代之而起的是由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11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

  虽然独立国家联合体是由上述11个共和国“在平等的原则基础上作为缔约各方组成”,但独立国家联合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实体”,而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其协调机构由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组成。

  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构,由联合体各成员国的国家元首组成。理事会有权讨论和决定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和发展该协议其他文件所规定的问题,包括由于苏联停止存在和撤消联盟机构所产生的法律继承问题;讨论与协调联合体国家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里的活动有关的原则性问题。

  国家元首理事会每年开会不得少于两次。非例行会议可以根据联合体多数国家元首的倡议召开。在理事会会议上,国家元首根据联合体各国国家名称的俄文字母顺序轮流担任会议主席。国家元首理事会会议一般在明斯克举行,亦可根据与会者之间的协议在联合体国家的任何一国举行。

  政府首脑理事会由独联体各成员国政府总理或部长会议主席组成,负责协调和解决联合体各成员国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政府首脑理事会每三个月至少开一次会议。如果理事会没有作出另行规定的话,每次例会结束前应对下一次会议的日期和议程作出安排。经多数政府首脑倡议,也可以召开非例行会议。理事会会议主席也是由政府首脑按照联合体各国国家名称的俄文字母顺序轮流担任。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一般在明斯克举行,亦可根据各国政府首脑之间的协议在联合体国家中任何一国召开。

  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开展活动的基础是:相互承认并尊重各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平等、享有不可剥夺的自决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不施加经济或其他方式的压力;和平解决争端;尊重人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少数民族的权利);认真履行国际法义务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独联体成员国互相承认并尊重领土完整及现有边界不可侵犯。

  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有权在必要时作出有关最重要的对内和对外问题的决议。每一个国家在理事会中拥有一票。理事会的各项决议必须通过一致同意的原则作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声明不参与某一问题。

  联合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可以举行联席会议。根据国家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的决定,可以成立常设的或临时性的辅助性工作机构。工作机构由各成员国的全权代表组成,可以吸收专家和顾问参加会议。独联体各成员国的国语为理事会官方语言,俄语为工作语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为独联体协调机构的所在地。



扩展资料

苏联的解体

  反思当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土崩瓦解的历史,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几位试图维护苏联本来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政治家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仅两天就宣告失败。

  8·19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此后,苏联解体速度骤然加快。新联盟条约与新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大改革。以1987年《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戈尔巴乔夫开始全面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取消苏共领导,将改革引上了歧途。

  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托维亚先后宣布独立,苏联其它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也迅速增强。为了保住苏联,1991年5月,戈尔巴乔夫和十五个加盟共和国领袖达成协议,同意组成“新苏联”。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新联盟条约文本。按照新公布的条约文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简称仍为苏联。新联盟条约的签署工作预定在8月20日开始。新条约规定,“苏联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

  条约规定,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在国际关系中苏联为一个主权国家,但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有权同外国建立直接的外交、领事和贸易关系。条约规定,联盟成员国的相互关系原则是: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合作互助、诚实履行根据联盟条约和共和国间协议而承担的义务。条约规定,在联盟职权范围内,联盟法律至高无上;在共和国职权范围内,共和国法律在本共和国境内至高无上。条约规定,土地、矿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均为各共和国所有。条约签字之日起生效后,1922年的联盟条约即同时失效。

  8·19惊雷

  苏联时间19日清晨六点,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发布命令宣布,鉴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根据苏联宪法,他本人即日起履行总统职务。亚纳耶夫同时宣布,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在此期间,国家全部权力移交给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苏联代总统亚纳耶夫、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苏联内务部长普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组成。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呼吁苏联公民支持该委员会使国家摆脱危机的努力。该委员会同日发布了“第一号命令”。这项包括16点内容的命令说,为了维护苏联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国家的领土完整、恢复法制和克服危机,各级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必须无条件实施紧急状态,无力确保实施紧急状态的机关将被停止活动,而由紧急状态委员会任命的专门全权代表负责;立即改组不按苏联宪法和苏联法律行事的政权机关、管理机关和军事组织;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不符合苏联宪法和法令的法令和决定一律无效;停止阻碍局势正常化的政党、社会团体的活动;公民和团体非法拥有的武器必须立即交出;禁止集会、游行,必要时可实行宵禁;对新闻进行监督。命令还要求苏联内阁采取措施保障居民食品和消费品的供应等。此时正在黑海海滨克里米亚半岛休养的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在别墅里,他同莫斯科的联系完全中断。

  叶利钦跳上了坦克

  8·19事件发生后,苏联代理总统亚纳耶夫发布了在莫斯科市实施紧急状态的命令,坦克和军队出现在莫斯科街头。莫斯科市民表现得比较平静,照常上班,人们似乎倾向于接受了事实。但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不会听命于紧急委员会的命令,他跳到议会大厦前的坦克上发表演讲,指责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恢复苏联的政治铁幕统治,并号召群众进行总罢工。紧急状态委员会优柔寡断、未能果断肃清议会大厦的反对派,在叶利钦的鼓动下,情况发生逆转。20日晚,议会大厦前已聚集了数万示威群众。有些人构筑了堡垒,要誓死保卫议会。21日下午,苏联国防部命令军队撤回驻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放弃了行动。21日晚8点,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强调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并称将于近日内重新完全行使他的总统职权。22日凌晨,戈尔巴乔夫于从黑海休养地克里米亚乘飞机返回苏联首都莫斯科。22日上午,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苏联前国防部长亚佐夫、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苏联国营企业和工业、建筑、运输和邮电设施联合会会长季贾科夫及前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已于22日凌晨被拘留;前内阁总理帕夫洛夫因病住院,已被就地监护。前苏 联内务部长普戈已自杀身亡。上述6人都是8月19日宣布成立的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这个委员会的其他两名成员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和苏联农民联盟主席斯塔罗杜布采夫由于是人民代表,暂时尚未被拘留。

  苏联解体骤然加快

  以维护苏联原有的联盟体制为目标的8·19事件失败后,苏联解体的形势已无法逆转。在2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戈尔巴乔夫声称:“(苏联)已经进入了变革的决定性阶段。权力在变化,所有制关系在变化,联邦在变化。已经接近签署新联盟条约(原定于20日签署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了,已经做了的事情,即在签署条约前夕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偶然的。斗争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并且是尖锐的。”他还承认叶利钦“在平定阴谋中起了卓越作用”。戈尔巴乔夫说:“最近几个月和最近几天我同叶利钦一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和谐与合作成为同所有共和国一起联合一切民主力量的经常性因素。有人企图破坏这个立场,但是,局势已经锻炼了我们。”

  但戈尔巴乔夫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叶利钦并没有和戈尔巴乔夫一道建立所谓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仅仅两天后,即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他的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戈尔巴乔夫声称苏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没有反对”最近发生的事件,中央委员会“未能站在谴责和抵制的坚决立场上”,苏共中央应当作出“自行解散的决定”,“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他说:“对我本人来说,我认为已没有可能继续履行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能,我正交出相应的权力。”

  苏联共产党生命的终止实际上宣告了苏联解体已无法逆转。

  同一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俄罗斯联邦承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这两个共和国分别于8月20日和22日宣布独立。

  同一天,乌克兰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乌克兰独立。将于1991年12月1日就批准乌克兰独立的文件在共和国举行全民公决。乌克兰在苏联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而在这以前,苏联的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共和国已先后宣布独立。

  同一天,叶利钦发布命令,将苏共中央总务部和苏共地方党委的档案以及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档案转交给俄罗斯档案机关。

  同一天,苏联元帅阿赫罗梅耶夫24日自杀身亡。阿赫罗梅耶夫曾任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军事顾问。同一天,《真理报》“暂停”出版。

  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8·19事件平息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截止到9月底,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已达到12个。1991年12月1日,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也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存在”。三国领导人叶利钦、舒什克维奇和克拉夫丘克在一项声明中说,由于签署新联盟条约的谈判已“走进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联并建立独立的国家已成为现实。三国领导人宣布,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调机构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苏联前加盟共和国和其他赞同其宗旨的国家均可参加。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独立国家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22年12月30日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

  25日圣诞节夜,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19时45分,一面3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取而代之,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此时此刻,广场上的人们意识到,克里姆林宫已成为俄罗斯的总统府,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扩展资料

乌拉尔山脉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位于前苏联俄罗斯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 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塔湾沿岸,南至奥尔斯克附近,大致呈南北走向,蜿蜒达2000公里。宽 40~150公里。原为寒武纪末已存在于欧洲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乌拉尔海,堆积有厚达几千米的古生代沉积物。海西运动时,欧洲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相向移动,被挤压褶皱成山。之后,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发生断裂,岩浆不断侵入,构造复杂。主要由火成岩组成,还有变质岩、沉积岩等。经长期风化、削蚀、顶部已夷平,有若干个古老平坦面,山峰多呈浑圆或穹状,以低山和中山为主,一般海拔在500~1200米。最高峰纳罗达峰海拔1895米。山脉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俄罗斯平原;东坡较陡,呈阶梯状向西西伯利亚平原陡降。

  山系为伯朝拉河、 伏尔加河、 乌拉尔河同鄂华河流域的分水岭。属山地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由西向东和自北向南逐渐增强。西坡的气温、降水量均高于同违度的东坡。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变化明显,随高度自下而上主要存在着草原带、森林带和童秃山峰等 3个自然地带。草原带主要分布在南乌拉尔,尤以其东坡和山前准平原分布最广,一般西坡以山地泰加暗针叶林为主,东坡以山地泰加亮针叶林居多。北部在海拔400~500米以上、南部在 1200~1250米以上为童秃山峰带。

  乌拉尔山脉是由几列呈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所组成的庞大山系,依地形等自然特点,整个山系自北而南分为极地、亚极地、北、中、南等五段。极地乌拉尔一般海拔600~800米,宽达20~30公里;锐利山峰中夹杂有密集的浑圆状山顶,其中帕伊耶尔山最高,海拔1499米。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影响,冰斗、悬谷、槽谷等冰川地貌普遍;北纬64°以北,尤其是较湿润的西坡有现代冰川,计 143条,总面积 25万平方公里。亚极地乌拉尔宽约80~100公里,南北绵延150公里,山势较高,除纳罗达峰外,卡尔宾斯基山海拔达1878米,一些小山岭被深切成许多河谷、垅岗,岭顶多缺口。北乌拉尔由一系列海拔1000~1200米的南北向平行山岭和纵谷组成,山峰密集,最上部有剧烈切割地形,最高点捷尔波斯伊兹山海拔1617米。中乌拉尔已呈准平原,山势较低矮、平缓,最高点伊舍里姆山海拔1331米,最低处仅 350米;结晶岩组成的山岭孤立;在石灰岩地区,发育岩溶地貌,盲谷、溶洞、喀斯特成因湖泊遍布。南乌拉尔东西最宽达 150公里,山势北高南低,由东北—西南向和南北向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山脉,被深切成许多纵向与横向的垅岗、河谷,最高点亚曼套山海拔1640米。

  山区蕴藏有丰富的铁、铜、锌、铝土、镍、钒、铬、金、石棉、钾盐、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类宝石等矿藏。森林、水力资源也很丰富。早年曾用木炭炼铁,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大型钢铁、有色冶金及重型机械工业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发挥其处于东、西两大经济地带交界的中央部位的优势,成为前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前沿基地。主要工业中心和城市有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彼尔姆、乌法、伊热夫斯克、奥连布尔格、下塔吉尔、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和库尔甘等。近年来还建立有伯朝拉-伊雷奇、维西姆、 巴姆克里以及南乌拉尔东坡伊利明等较著名的自然保护区。



扩展资料

白令海峡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的东北端、北美洲的西北端,把北冰洋和太平洋连在一起,把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分割开来,宽度为3586公里,深度达42米。然而,以前 这里并不是这个样子。

白令海峡地理位置示意图

  在冰期时期,北半球被冰川覆盖着,这些巨大的冰块聚存了地球上的大量水分。在冰期中最冷的时候,白令海的水面降低了90米以上。露出水面的陆地形成了一座“桥”,把两块大陆连接了起来。这就是白令海陆桥。在那个时期,很多欧亚大陆上的动物通过陆桥进入了美洲大陆。考古学家们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一些猎人,他们在跟踪兽群的时候也通过这座陆桥到了北美洲。

白令海峡的浮冰

  过了陆桥之后,他们并没有能够马上进入美洲的腹地。这是因为当时正处在冰川时期,整个北美大陆都被冰覆盖着,最冷的时候这些冰的厚度曾经达到1.6公里。在后来一些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气候发生了一些变化,有时天气变得比较暖,北美洲的两块主要的大冰川之间出现了一条通路,他们这才逐渐到了北美洲的中部和南部,在那里定居下来。



扩展资料

从民族冲突看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飘扬了69个春秋的镰刀捶子大旗,在克里姆林宫寒冬的夜风里悄然滑落,揭开了前苏联这块广袤土地上民族冲突悲剧的序幕。苏联瓦解这场政治地震所产生的强烈冲击波,触发了地方民族主义的抬头,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冲突迭爆,战火延伸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地区,形成一条西起摩尔多瓦,经高加索,直至塔吉克斯坦的民族冲突的“地震带”。民族冲突尤如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的恶魔,恣意横行,难以降伏。

  在紧邻巴尔干的摩尔多瓦,俄罗斯族聚居的德涅斯特河左岸,于1990年宣布建立共和国,并要求合并到俄罗斯。摩尔达维亚人则要维护领土完整,两族冲突因此而发生。

  高加索地区,民族冲突尤为激烈。亚美尼亚同阿塞拜疆为争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归属的战争已持续了7个年头;格鲁吉亚境内,阿布哈兹族人为建立自己的主权国家,与格鲁吉亚政府军展开了殊死的决战;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不仅有早在1991年就宣布独立的车臣共和国,而且还有一直处于紧急状态、民族纷争不断的北奥塞梯—印古什冲突地区。

  在中亚,塔吉克反政府力量由于得到阿富汗的支持,使这一国家原本是同一民族间的冲突变得更加复杂和持久。

  此外,俄罗斯还一再抗议波罗的海沿岸之国对俄罗斯人的歧视和排挤,并就克里米亚半岛的归属与乌克兰喋喋不休的争执至今未果。时至今日,前苏联的多数共和国都因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而不得安宁。

  那么,前苏联地区民族冲突迭爆,是何缘由?

  从国际背景看,苏联的瓦解,导致冷战和两极对抗的终结。长期被冷战所掩盖的民族矛盾在两极格局崩溃后迅速激化,民族冲突骤起。例如,在1992年前苏联地区此起彼伏的民族独立风潮中,俄罗斯联邦下属的16个自治共和国的少数民族,无所顾忌地高举独立的大旗,继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宣布独立之后,鞑靼共和国也想独立,连西伯利亚和远东某些并无共和国建制的民族地区也有独立意向,使民族构成复杂的俄罗斯大伤脑筋,忧虑重重。

  国际因素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他国政治势力和民族宗教势力对民族冲突的介入。如,外部势力的介入使塔吉克政局更为动荡;阿布哈兹的炮火,也由于俄罗斯对阿族的偏袒和14个高加索山地民族的助战,愈益显得鼓噪升温,难以遏制。

  历史渊源看,今天的民族矛盾和冲突同过去苏联民族政治失误有着很大干系。

  苏联历届政府,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虽然都主张民族平等,但行动上则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例如,苏联成立以来,就急于消除民族差别,推广俄语,境内其他100多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宗教都受到忽视。勃烈日涅夫时期,甚至搞民族同化。更有甚者,斯大林时期对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强行移民。如1944年,将车臣人和印古什人等少数民族迁往西伯科亚和中亚,现在他们都要求返回故土,有的民族甚至要建立自己的共和国。这样,使前苏联居住在本民族聚居疆界以外的7500万人,成为民族冲突潜在的根源。

  从地缘政治因素看,前苏联地区的民族冲突多数发生在地域相邻的两个共和国之间,或者是各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下属的边疆民族自治共和国之间。

  民族冲突的这种地域分布,与前苏联频繁而无谓的行政区变更不无关系。1923年,斯大林时期硬性将本来已划归亚美尼亚的纳—卡地区划归阿塞拜疆,导致了今天两族持久的血腥冲突;1944年,苏联政府撤销了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将其部分地区划给北奥塞梯,酿成了如今北奥塞梯共和国内奥、印两族的冲突;1954年,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政府,为纪念俄、乌合并300周年而将克里米亚半岛纳入乌克兰的版图,现在俄罗斯要求收回,使本就尖锐的民族矛盾显得更加复杂。

  民族冲突的另一地缘背景,是过去各共和国之间许多边界并未明确划定。据有关资料,各共和国存在争议的地段不下200处,较为尖锐敏感的就有六七处。



扩展资料

独立国家联合体简介

  独立国家联合体简介1991年底,苏联解体,代之而起的是由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11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

  虽然独立国家联合体是由上述11个共和国“在平等的原则基础上作为缔约各方组成”,但独立国家联合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实体”,而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其协调机构由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组成。

  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构,由联合体各成员国的国家元首组成。理事会有权讨论和决定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和发展该协议其他文件所规定的问题,包括由于苏联停止存在和撤消联盟机构所产生的法律继承问题;讨论与协调联合体国家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里的活动有关的原则性问题。

  国家元首理事会每年开会不得少于两次。非例行会议可以根据联合体多数国家元首的倡议召开。在理事会会议上,国家元首根据联合体各国国家名称的俄文字母顺序轮流担任会议主席。国家元首理事会会议一般在明斯克举行,亦可根据与会者之间的协议在联合体国家的任何一国举行。

  政府首脑理事会由独联体各成员国政府总理或部长会议主席组成,负责协调和解决联合体各成员国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政府首脑理事会每三个月至少开一次会议。如果理事会没有作出另行规定的话,每次例会结束前应对下一次会议的日期和议程作出安排。经多数政府首脑倡议,也可以召开非例行会议。理事会会议主席也是由政府首脑按照联合体各国国家名称的俄文字母顺序轮流担任。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一般在明斯克举行,亦可根据各国政府首脑之间的协议在联合体国家中任何一国召开。

  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开展活动的基础是:相互承认并尊重各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平等、享有不可剥夺的自决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不施加经济或其他方式的压力;和平解决争端;尊重人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少数民族的权利);认真履行国际法义务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独联体成员国互相承认并尊重领土完整及现有边界不可侵犯。

  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有权在必要时作出有关最重要的对内和对外问题的决议。每一个国家在理事会中拥有一票。理事会的各项决议必须通过一致同意的原则作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声明不参与某一问题。

  联合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可以举行联席会议。根据国家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的决定,可以成立常设的或临时性的辅助性工作机构。工作机构由各成员国的全权代表组成,可以吸收专家和顾问参加会议。独联体各成员国的国语为理事会官方语言,俄语为工作语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为独联体协调机构的所在地。



扩展资料

苏联的解体

  反思当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土崩瓦解的历史,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几位试图维护苏联本来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政治家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仅两天就宣告失败。

  8·19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此后,苏联解体速度骤然加快。新联盟条约与新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大改革。以1987年《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戈尔巴乔夫开始全面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取消苏共领导,将改革引上了歧途。

  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托维亚先后宣布独立,苏联其它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也迅速增强。为了保住苏联,1991年5月,戈尔巴乔夫和十五个加盟共和国领袖达成协议,同意组成“新苏联”。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新联盟条约文本。按照新公布的条约文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简称仍为苏联。新联盟条约的签署工作预定在8月20日开始。新条约规定,“苏联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

  条约规定,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在国际关系中苏联为一个主权国家,但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有权同外国建立直接的外交、领事和贸易关系。条约规定,联盟成员国的相互关系原则是: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合作互助、诚实履行根据联盟条约和共和国间协议而承担的义务。条约规定,在联盟职权范围内,联盟法律至高无上;在共和国职权范围内,共和国法律在本共和国境内至高无上。条约规定,土地、矿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均为各共和国所有。条约签字之日起生效后,1922年的联盟条约即同时失效。

  8·19惊雷

  苏联时间19日清晨六点,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发布命令宣布,鉴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根据苏联宪法,他本人即日起履行总统职务。亚纳耶夫同时宣布,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在此期间,国家全部权力移交给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苏联代总统亚纳耶夫、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苏联内务部长普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组成。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呼吁苏联公民支持该委员会使国家摆脱危机的努力。该委员会同日发布了“第一号命令”。这项包括16点内容的命令说,为了维护苏联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国家的领土完整、恢复法制和克服危机,各级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必须无条件实施紧急状态,无力确保实施紧急状态的机关将被停止活动,而由紧急状态委员会任命的专门全权代表负责;立即改组不按苏联宪法和苏联法律行事的政权机关、管理机关和军事组织;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不符合苏联宪法和法令的法令和决定一律无效;停止阻碍局势正常化的政党、社会团体的活动;公民和团体非法拥有的武器必须立即交出;禁止集会、游行,必要时可实行宵禁;对新闻进行监督。命令还要求苏联内阁采取措施保障居民食品和消费品的供应等。此时正在黑海海滨克里米亚半岛休养的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在别墅里,他同莫斯科的联系完全中断。

  叶利钦跳上了坦克

  8·19事件发生后,苏联代理总统亚纳耶夫发布了在莫斯科市实施紧急状态的命令,坦克和军队出现在莫斯科街头。莫斯科市民表现得比较平静,照常上班,人们似乎倾向于接受了事实。但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不会听命于紧急委员会的命令,他跳到议会大厦前的坦克上发表演讲,指责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恢复苏联的政治铁幕统治,并号召群众进行总罢工。紧急状态委员会优柔寡断、未能果断肃清议会大厦的反对派,在叶利钦的鼓动下,情况发生逆转。20日晚,议会大厦前已聚集了数万示威群众。有些人构筑了堡垒,要誓死保卫议会。21日下午,苏联国防部命令军队撤回驻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放弃了行动。21日晚8点,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强调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并称将于近日内重新完全行使他的总统职权。22日凌晨,戈尔巴乔夫于从黑海休养地克里米亚乘飞机返回苏联首都莫斯科。22日上午,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苏联前国防部长亚佐夫、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苏联国营企业和工业、建筑、运输和邮电设施联合会会长季贾科夫及前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已于22日凌晨被拘留;前内阁总理帕夫洛夫因病住院,已被就地监护。前苏 联内务部长普戈已自杀身亡。上述6人都是8月19日宣布成立的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这个委员会的其他两名成员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和苏联农民联盟主席斯塔罗杜布采夫由于是人民代表,暂时尚未被拘留。

  苏联解体骤然加快

  以维护苏联原有的联盟体制为目标的8·19事件失败后,苏联解体的形势已无法逆转。在2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戈尔巴乔夫声称:“(苏联)已经进入了变革的决定性阶段。权力在变化,所有制关系在变化,联邦在变化。已经接近签署新联盟条约(原定于20日签署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了,已经做了的事情,即在签署条约前夕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偶然的。斗争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并且是尖锐的。”他还承认叶利钦“在平定阴谋中起了卓越作用”。戈尔巴乔夫说:“最近几个月和最近几天我同叶利钦一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和谐与合作成为同所有共和国一起联合一切民主力量的经常性因素。有人企图破坏这个立场,但是,局势已经锻炼了我们。”

  但戈尔巴乔夫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叶利钦并没有和戈尔巴乔夫一道建立所谓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仅仅两天后,即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他的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戈尔巴乔夫声称苏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没有反对”最近发生的事件,中央委员会“未能站在谴责和抵制的坚决立场上”,苏共中央应当作出“自行解散的决定”,“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他说:“对我本人来说,我认为已没有可能继续履行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能,我正交出相应的权力。”

  苏联共产党生命的终止实际上宣告了苏联解体已无法逆转。

  同一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俄罗斯联邦承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这两个共和国分别于8月20日和22日宣布独立。

  同一天,乌克兰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乌克兰独立。将于1991年12月1日就批准乌克兰独立的文件在共和国举行全民公决。乌克兰在苏联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而在这以前,苏联的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共和国已先后宣布独立。

  同一天,叶利钦发布命令,将苏共中央总务部和苏共地方党委的档案以及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档案转交给俄罗斯档案机关。

  同一天,苏联元帅阿赫罗梅耶夫24日自杀身亡。阿赫罗梅耶夫曾任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军事顾问。同一天,《真理报》“暂停”出版。

  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8·19事件平息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截止到9月底,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已达到12个。1991年12月1日,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也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存在”。三国领导人叶利钦、舒什克维奇和克拉夫丘克在一项声明中说,由于签署新联盟条约的谈判已“走进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联并建立独立的国家已成为现实。三国领导人宣布,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调机构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苏联前加盟共和国和其他赞同其宗旨的国家均可参加。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独立国家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22年12月30日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

  25日圣诞节夜,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19时45分,一面3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取而代之,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此时此刻,广场上的人们意识到,克里姆林宫已成为俄罗斯的总统府,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扩展资料

乌拉尔山脉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位于前苏联俄罗斯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 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塔湾沿岸,南至奥尔斯克附近,大致呈南北走向,蜿蜒达2000公里。宽 40~150公里。原为寒武纪末已存在于欧洲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乌拉尔海,堆积有厚达几千米的古生代沉积物。海西运动时,欧洲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相向移动,被挤压褶皱成山。之后,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发生断裂,岩浆不断侵入,构造复杂。主要由火成岩组成,还有变质岩、沉积岩等。经长期风化、削蚀、顶部已夷平,有若干个古老平坦面,山峰多呈浑圆或穹状,以低山和中山为主,一般海拔在500~1200米。最高峰纳罗达峰海拔1895米。山脉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俄罗斯平原;东坡较陡,呈阶梯状向西西伯利亚平原陡降。

  山系为伯朝拉河、 伏尔加河、 乌拉尔河同鄂华河流域的分水岭。属山地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由西向东和自北向南逐渐增强。西坡的气温、降水量均高于同违度的东坡。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变化明显,随高度自下而上主要存在着草原带、森林带和童秃山峰等 3个自然地带。草原带主要分布在南乌拉尔,尤以其东坡和山前准平原分布最广,一般西坡以山地泰加暗针叶林为主,东坡以山地泰加亮针叶林居多。北部在海拔400~500米以上、南部在 1200~1250米以上为童秃山峰带。

  乌拉尔山脉是由几列呈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所组成的庞大山系,依地形等自然特点,整个山系自北而南分为极地、亚极地、北、中、南等五段。极地乌拉尔一般海拔600~800米,宽达20~30公里;锐利山峰中夹杂有密集的浑圆状山顶,其中帕伊耶尔山最高,海拔1499米。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影响,冰斗、悬谷、槽谷等冰川地貌普遍;北纬64°以北,尤其是较湿润的西坡有现代冰川,计 143条,总面积 25万平方公里。亚极地乌拉尔宽约80~100公里,南北绵延150公里,山势较高,除纳罗达峰外,卡尔宾斯基山海拔达1878米,一些小山岭被深切成许多河谷、垅岗,岭顶多缺口。北乌拉尔由一系列海拔1000~1200米的南北向平行山岭和纵谷组成,山峰密集,最上部有剧烈切割地形,最高点捷尔波斯伊兹山海拔1617米。中乌拉尔已呈准平原,山势较低矮、平缓,最高点伊舍里姆山海拔1331米,最低处仅 350米;结晶岩组成的山岭孤立;在石灰岩地区,发育岩溶地貌,盲谷、溶洞、喀斯特成因湖泊遍布。南乌拉尔东西最宽达 150公里,山势北高南低,由东北—西南向和南北向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山脉,被深切成许多纵向与横向的垅岗、河谷,最高点亚曼套山海拔1640米。

  山区蕴藏有丰富的铁、铜、锌、铝土、镍、钒、铬、金、石棉、钾盐、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类宝石等矿藏。森林、水力资源也很丰富。早年曾用木炭炼铁,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大型钢铁、有色冶金及重型机械工业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发挥其处于东、西两大经济地带交界的中央部位的优势,成为前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前沿基地。主要工业中心和城市有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彼尔姆、乌法、伊热夫斯克、奥连布尔格、下塔吉尔、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和库尔甘等。近年来还建立有伯朝拉-伊雷奇、维西姆、 巴姆克里以及南乌拉尔东坡伊利明等较著名的自然保护区。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