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艺体 -> 体育 -> 正文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障碍及消除方法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53:14阅读:
字号:|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障碍及消除方法

  摘 要:中学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改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性格发展。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怎样消除师生关系障碍? 从分析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入手,剖析了师生关系障碍的成因,提出了消除师生关系障碍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师生关系;障碍;消除方法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它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还影响着师生双方的心理及个性的发展。怎样抓住这些瞬间出现的信息帮助学生正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关系,既是体育教师面对的课题,又是体育教师的职责。

  1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单向交往

  教师与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效果最差(图1略) 。

  1.2 双向交往

  教师与学生发生来回的交往,效果好(图2略) 。

  1.3 简单的多向交往

  教师与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进行交往,效果较好(图3略) 。

  1.4 复杂的多向交往

  教师鼓励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包括教师) ,有来回的交往,效果最佳(图4略) 。

  2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障碍成因

  2. 1 生理因素(体育运动能力) 引起的师生关系障碍

  遗传和生长发育的不同因素造成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学生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一些学生不能接纳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产生自卑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不善于和同学与教师进行交往。

  2. 2 恐惧引起的师生关系障碍

  个别学生对一些自身不能完成的活动或项目心中存有恐惧,产生逃避心理,如果教师不能发现并提供及时的、适当的帮助,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认为教师不理解、不关心自己。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也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

  2. 3 个性因素导致的师生关系障碍

  目前的学生,独生子女多。这些孩子在家庭内部与同龄人之间缺乏交往,集体的概念淡薄。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为友,不合群,将自己封闭起来;也有的学生具有特别的嗜好,不易被人接纳,从而产生了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往障碍。

  2. 4 逆反心理引起的师生关系障碍

  体育教学中,常常出现教材单一,教法单调,内容枯燥乏味的情况,加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只是死板地规定活动内容,机械地组织活动方法,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味地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却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发,不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

  2. 5 教师的“霸权”引起师生关系障碍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霸权”主要表现为:1) 语言霸权;2) 情感霸权;3) 思想霸权。

  2. 6 教学评价不当引发师生关系障碍

  现代体育教育提倡评价多元化,学生评价不再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这个群体由教师、同学、家长、社会评价机构、学生个人等构成。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形成的以体育教师为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与现代体育教育体制形成巨大反差,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引发师生关系障碍。

  3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障碍的消除

  3. 1 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交往意识

  体育教学中,各种动作的练习都要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练习中会产生许多生理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同时引发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如怕苦、怕累、怕伤、怕动作完成得不好或速度不快而被同学嘲笑的消极思想。长此以往,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没有了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中可采用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布置练习场地,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和适应,并且不断加大难度,在同学的帮助下共同完成练习,最终达到自己独立进行练习的目的。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2 加强心理相容,促进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充满爱意和关切,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其作用直接反映在实际的教学效果中。在遇到难度较大的练习时,教师要加强保护和帮助,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完成动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锻炼热情和积极交往的情感,同时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的良好形象和确立威信,靠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切实做到尊重、关心、爱护、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就能保证体育教学和育人活动的正常进行。

  3.3 提倡合作,避免消极影响

  由于体育竞赛本身是竞争性很强的活动,在为了一个集体的共同目标时,几个小组之间可能出现竞争,小组内部成员则会出现高度的合作。体育教育中学生间的相互交往,不仅可以密切同学间的关系,发挥每个人的体育特长和动作技能,还能发挥体育特长生所独具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除了教师的引导外,还应该注重团体间、小组间、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不同时期、场合都应强调真正有价值的竞争,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选择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利的一面,避免消极的一面,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发展。

  3.4 拓展教材与教法,培养交往能力

  在教师确立各个学习内容的学习目标后,课堂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起主持课堂教学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情感支柱。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沟通。

  3.5 消除“霸权”现象,重绘体育教育的色彩

  同构师生平等表达的空间,消除语言霸权。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教师都要跨越与学生的年龄、地位、身份、经历、经验的鸿沟,学会“倾听”,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师生之间在知识和精神方面形成碰撞、接纳、融合的共生状态。托起学生的个性化平台,消除情感霸权。体育教学中要避免学生盲目产生“从师”、“从众”的心理,要敢于挑战教师、挑战同伴、挑战自我;同时还要避免练习、活动形式单一,要通过激励、竞赛、游戏等手段让枯燥的练习内容轻松与快乐。让思想冲破牢笼,消除思想霸权。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思想要冲破牢笼,走下“神坛”,放弃“权威”,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

  3.6 创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师要跳出对学生评价的单一、固定的模式,评价方法向多元化发展,采用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多样、开放的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潜能以及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原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完善,并尝试运用成长记录评价、日常行为观察、实践操作等新型的质性评价方法,努力创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师生之间因评价不当而产生的障碍。

  3.7 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3.7.1 利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一方面要求体育教师具有高超的管理水平。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机制,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的灵活性,促进体育教学的开放和民主。另一方面也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完善个性,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让自己具备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优秀品质,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3.7.2 选择适宜的谈话地点

  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著名的试验“居家优势”证明: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人交谈比在别人的环境中交谈效果好,更能说服别人。对学生也是一样,和学生谈话前,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一个对教师自己有“优势”的地点,这个地点往往就是办公室。把学生找到办公室,这本身就有一种环境优势和心理优势,说服学生不就更容易了吗?

  3.7.3 选用良好的教育方法

  1) 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谈话。2) 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把批评寓于鼓励之中。3) 关注学生的感受。

  3.7.4 严禁使用学生厌恶的谈话方式

  经过调查,学生厌恶的谈话方式是:1) 唠叨型;2) 迁移型;3) 提审型;4) 揭丑型。

  4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障碍消除的心理效应

  4.1 有利于改善课堂心理气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因素,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依赖老师,愿意向老师打开心扉,按老师的指导进行创造性的行动,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现代的体育教育更主张师生之间建立双向的信息交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4.2 有利于学生的性格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善良、同情、友善、自尊、自信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心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形成社会化水平更高的品质,如助人、有理想等。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则导致学生孤僻、冷漠、自卑、冷酷、嫉妒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成为学生今后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范式,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姚金清. 成功家教50 法[M] . 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 ,9.

  [2] 耿向东. 教师的科学思维[M] .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4]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运动心理学[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

上一篇: “程序教学法”在高中体育选项教...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