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素材的选用方法
论作文素材的选用方法
【摘 要】本文从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出发,根据读写结合的理念,着重从取材、感悟、个性化活用、修改提升四个方面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作文素材选用的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以此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关键词】中学作文;素材;取材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的有无与恰当与否关系到一篇作文的成败,可学生往往一到写作时就感觉无米下锅。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厚积方可薄发。细心观察,留心体会,搜寻学习和生活的每个角落,自有一片灿烂的天地,一方无尽的宝藏。
一、天涯何处无芳草——取材
1.教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对教材中写作资源的挖掘利用是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最快捷的一种渠道,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概括性地整理情节点、语言点是关键。比如在学习完《报任安书》整理出写作可利用的素材。情节素材:司马迁为维护正义,敢于挑战皇权,最后遭受腐刑,忍辱负重创作《史记》的人生经历;李斯、韩信、周勃等人的人生挫折,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人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事迹。语言素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固有一死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生活——人情练达即文章
感悟自然美。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是一部无言的哲理书,给每一个留心观察的人以无尽的感悟与启示。留意生活美,人情世故、社会新闻,甚至音乐歌曲都可以作为素材写入作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细微处积累并领悟,定会采撷到极具真情实感的写作素材。
二、思——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必须进行有效的思考,获得自己的感悟,使它完全成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够学以致用。那么怎样才能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当我们重拾前人的记忆,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体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冷冷在上的历史先哲,而是活生生的追梦者。当我们用历史的演变历程去理性思考,用自己的生活去还原前人,这时那个有血有肉的前人已和自己融为一体,是我们心中的那个无奈而倔强的自我精神。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写,把思想感情里那迸发出的火花记下来。勤于笔耕,让我们的感悟力在不断的实践历练中得以提升。
三、写——个性化的活用
1.语言素材的运用
引用名句,增添文采,最终也是为论证论点服务的,所以正确理解名句的内涵十分重要,否则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就适得其反了。
首先要归纳、整理。要论证一个论点,单单一个句子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把类似主题的名句归纳整理在一起,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增强说服力。 其次使用名言警句要讲究方法,可以直接引用名句来证明文章的中心,例如“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生命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还可以化用,这不是把原句组织进自己的文章,而是将古诗文名句中的某种意境、片断性的镜头,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诗意。例如“诗,是色彩斑斓的梦。这梦里有灞桥伤别的烟柳暮云,有鲲鹏水击三千里的羽翼,有小轩窗里默默的相对,有大漠长河的遥遥思念……诗,是一支神来之笔,勾勒鹦鹉洲上的芳草,点化二十四桥的明月,渲染香炉峰的紫烟……”此外辅以灵活句式,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如对称句、排比句等,例如学生在命题作文《在路上》中进行仿写:
生1:“八千里路,云月相伴,他飞火流星,只为早日奔赴战场,保家卫国;三十功名,尘土掩去,他血染铠甲,只望皇室无虞,百姓太平;十二金牌,忠奸相拼,他惨死西湖,使得万民同悲,江山失色。”(岳飞)
生2:“朝荷锄,夕带月,他种豆南山下,只求愿无违;饮清酒,赏无弦,他无俗世烦恼,悠然品味人生趣味;观飞鸟,捻雅菊,他通晓悠然之真意,体悟淡泊之甘饴。”(陶渊明)
2. 人物素材的运用——巧选意象,创设意境
我们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了解了诗歌意象的丰富意蕴,可以根据情感和表达的需要选择意象,给人物素材创设意境,既能展现我心中的古人,又能抒写自己的心灵。如“秋叶在寒风中干枯,捎去的雁书却没有回音.冰上的月光,早已从河床上溢出.寒风吹倒了衰草,暴雨打折了枯枝.然而北海的严寒却撂不倒那磨损的旌杖,压不弯那永远挺直的脊梁.苏武的执著守住了大汉的尊严,诠释了忠诚的定义。”(苏武)
四、改——有效的提升
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及时指出他的缺点,并对其闪光点加以肯定。不妨让学生来充当主体,相互合作,互评互改。不过要告知学生老师在平时评改时的细则,让他们知道评改的基本方向,也能明白自己在写作中该注意的基本情况。要注意以下几点:语句表达是否通顺、表意是否准确。圈出错别字及错用的标点符号,用横线划出病句。内容要具体、生动,且是自己感受深刻的事例。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用词恰当,中心明确,立意深刻、新颖。能够做到因事、物而感,学会借景抒情。文章感情真挚,议论、抒情恰当。
还要及时选取其中典型的一些文章为例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学习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化互改习作的要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通过改后重写,不少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诉,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要养成让学生关注文本的习惯,以积累为基础,思考感悟、个性化活用相结合,修改提升四个方面有机统一,缺一不可。让学生回归文本,在不断的思考训练中真正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江秀琴,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2]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孙天生,《谈“闪光的语言”》,高考作文评卷札记(四)。
[4]余石磊,《论写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5]唐 荣,《渗透真情,升华作文》。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