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谈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50阅读:
字号:|

  谈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语文教学应用电子技术,比许多学科起步晚。五、六年前,有些学科的多媒体教学已相当出色,但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却水平一般,在语文教学界内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近两年来,各学科的电化教学无论在观念、技术还是方法上,都迅速发展,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老师所关注的不仅是怎样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且关注怎样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进语文教学。许多教学实验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尽管目前全面评价这些实验还为时太早,但可以肯定,语文学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全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取得大的突破。如果条件具备,加大实验力度,那么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在推进语文学科全面教改的洪流中完全可以起到"龙头"作用。

  就我所了解的现状而言,我以为应树立"双翼齐飞"的观念。一翼是网络,一翼是多媒体。

  一、要充分重视"网络"这一崭新载体的作用。

  "网络"的应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过去许多梦寐以求的东西将因此而变成现实,语文教学活动也将因此而更符合学生学习母语的客观规律。因此可以断言,网络必将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师生互动。但这种互动,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通过教师在同步条件下对学生"耳提面命"来实现的。过多的耳提面命,对语文教学很不相宜。因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并非一门自身有着严密知识体系的知识课。几十年来的实践早已证明,严格按照文体、语法、写作、文学史等知识体系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高效率,甚至适得其反。因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它需要以"能力"立意,需要在读写听说等各方面切实从学生母语实际水平出发来着意培养训练。说它是"能力课",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倘若是传授知识,"耳提面命"自然有其优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么。而提高母语能力,显然不是单靠耳提面命所能奏效的,而要靠给学生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要靠高质量的读写听说等母语实践活动。所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自读、自学、讨论、研究等做法,在语文教学中一再被提倡、被强调,但效果一直不显着。时至今日,"讲"风不息仍是语文教学中难以革除的一大弊端。

  在一周几个"45分钟"的语文课上,师生"交互"的局限性也的确很大。既不充分,更难及时。学生有问题找老师解决,要提前预约。有时老师有空,学生没时间;有时学生得空,老师又要开会。两天前预约,两天后还谈不上话,这种情形极常见。即使是课上,师生面对面,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影响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一位语文老师,一学期如果能够找班上每位同学谈心一次,就很不容易。

  而凭借网络,这些问题会大为改观。师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不仅师生之间如此,"生生"之间亦如此。这不仅极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也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极大限度得到满足。网络在实现互动上这种巨大优势,对语文教学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两年很多老师积极探索凭借网络除弊兴利、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各有心得,十分宝贵。

  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北京师大附中邓红老师的网络作文实验。

  邓老师负责高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去年11月,她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应用信息技术研讨大会后,决意进行这方面的探索。12月,即专门开设了一个面对她这两班学生的作文网站,她取名为"网上实验基地"。这个实验,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借助网络优势,创设多条师生交互渠道,实现作文教学由情趣激发与启动到情趣传递与交流,最后到情感反馈与评价的完整过程。

  她在这片基地上设置了9个栏目:参考模块 \ 及时点拨 \ 素材扩充 \ 自我提升 \ t型展台 \ 评改快讯 \ 聊天室 \ 给邓老师写信 \ 公告栏。栏目功能各不相同,有的按不同文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范文资源,有的针对学生问题给以解答,有的广开思路、交流素材。实现"交互"的方式多种多样,或大家一起聊天,或个别谈话,或面向全班发表公告。作文的提交方式也有选择,可单交老师,也可公开展出。而"评改"则突出了一个"快"字。这9个栏目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贯彻了"情趣激发"的思路,使这个实验基地确实成为具有及时交流、及时反馈功能的作文教学平台。

  由于是高三毕业班,学生住校,学生只能在双休日回到家里才能访问这片实验基地。除去家里不具备上网条件者,实际上只有50%的学生成为每周网上作文的积极参与者。另外还有些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参加。在5个多月时间里,学生自愿在网上提交的作文超过60万字,学生们在这片基地上燃起的作文激情,直到高考之后也未衰减。他们坚邀邓老师把他们访问的权利保留到大学阶段。在高考前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如此多的学生自觉自愿积极写作,而且热情如此高涨,仅此一点,就不能说不是作文教学的极大成功。

  邓老师对这次实验的成功,总结了三点原因:

  一是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传统作文教学受课堂条件限制,作文指导或训练往往针对性不强,特别是方方面面都不突出(无论优点还是缺点)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课堂似乎只成了少数写作精英巡展的舞台。然而网络却打破了这种局限,给了每个人亮出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每人都有权发言,每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人都能脱颖而出,每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赞美、鼓励、鞭策!他们在这里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增强了在线写作的自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写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强烈激发了平时课堂作文中"名不见经传"者的创作热情。在"实验基地"常常看到写作新人浮出水面,看到网络快手闪亮登场,看到急于"悔改"者重返阵地,看到学生完成规定作业后的"即兴表演",看到沉醉者一发不可收的"激情大写意"。

  二是及时性强,及时燃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传统作文教学侧重于写前指导和写后分析。学生想随时提问、随时置疑、随时表达、随时修改,老师想随时解惑、随时点拨、随时评价、随时鼓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而网络环境却给它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和场景。参加实验的学生普遍认为网上作文轻松愉快,特别是能很快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能很快得到老师的评价、同学的点击,非常激动,非常过瘾。经常有不少同学发送作业之后,马上点击老师信箱,追着老师评析,迟迟不愿下线。一旦老师发布"最佳写手"信息,为某些同学加"星",大家立刻争相点击,先睹为快。写作情况除了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及时反馈,聊天室也是"最新消息"的发布地。同学们随时可以从这里了解他人的写作动向、进程、结果等等,及时获得与自己相关的写作提示。

  三是交互性强,心灵之火越烧越旺。作文是一个情动于心而发之于文的过程。动情才能动笔,动情才能投入,动情才能动人。当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构成一个轻松和谐的"场"时,这个实验基地就成了一个富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交流基地"。当老师为充满才情的文章及时送上赞美,被赏识者常常一次交上多篇作品;当老师发现文章问题,提出建议,随即就可发现新提交的心悦诚服的修改稿;当老师披沙拣金,挖掘平凡文章的闪光之处,不少人会除去自卑,增强自信,力求篇篇作业有亮点。学生可以随时感受着老师的热情,他们对自己的写作就更充满期待。当一个人的作业引发多个人的灵感时,相关文章会接连飞来,有"唱和"之作,也有好胜心形成的文章擂台。有时,一篇无心之作虽未获得老师赞赏,但却得到同学中的知音,从此开始有意为文。特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实验将作文教学活动延伸到了师生之外,不断有学生家长跟随学生一起浏览实验基地;有的家长与孩子一起选择有价值的文章或时事新闻,及时扩充版块内容;有的帮孩子保存作品,增强孩子的成就感;有的看到孩子文章获得高度赞赏,立刻下载,复印多份供全家欣赏。这些充分表明,网络作文不仅突破45分钟的课堂,不仅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引力强大的"场",而且紧紧联系着学生周围的人群,包括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

  对邓老师的经验,这里限于篇幅,只能做如上简述。本刊在今年第2期(2003年4月)详细介绍过邓老师的经验,《光明日报》今年8月6日以第三版的半个版面进一步作过评介。

  邓老师经验的普遍意义在于它证明了网络确实能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它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网络功能。网络平台的这种功能,对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革命性作用。这在邓老师的实验中已初见端倪。

  邓老师经验另一可贵之处,是她把网络功能与作文教学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作文教学规律是什么?它不是僵化的条条,不是刻板的理论,而是准确把握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予以及时、恰当、具体解决的"活"的法则。邓老师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深刻认识与对网络优势的不懈追求,才成功完成了这一轮实验。如果无视作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以为只要让学生上网就行了,那绝对不值得提倡。当然,网络功能与作文教学规律的整合,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听说邓老师准备在暑假后从高一开始,进一步把实验进行下去。

  网络可以与作文教学相整合,自然也可以与阅读教学相整合。但作文最终体现为信息的释放与输出,阅读则主要是信息的吸纳存储与综合分析,二者虽有紧密关联,但要解决的问题很不同,所需要完成的思维过程很不相同,各有各的规律。作文网站的设置方式和使用方法,很难直接挪用到阅读教学中去。

  对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目前有些老师采用创建阅读教学网站的方法。这种网站以课文为单位。围绕一篇课文,从资源类型、教学方式等方面分设若干栏目。有一级栏目、二级栏目,有的还有三级栏目。这些栏目,一般用网页方式分别汇集与课文学习有关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类素材资源,有的还提供一些网址,与因特网上一些作家的专门网站或其他教育网站相链接,此外还有给学生专设的论坛,或按专题设聊天室等等。这样,一篇课文或一组课文,就可设置一个微型网站。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为学生访问该网站设计导航条;如果是在计算机教室上课,可凭借总控台来组织课堂教学。

  这类阅读教学网站的明显优势,是为学生创设了更利于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上,这类阅读网站与前面所说的作文网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凭借这样的网站进行教学,可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沿导航条自主学习,或就某些问题展开探究。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不仅速度快慢、反复与否,全由自己决定,而且还有充分选择余地。学多学少,学什么,怎么学,有相当大的自由。比如,在一个音频资源丰富的课文网站,学生希望听别人范读还是愿意自行选择背景音乐朗读,或是希望听哪种风格的范读,各种需求都不难得到满足。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基础不同的学生各有所获,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会提高。平时很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会与老师缩短距离。

  创建阅读教学网站,难度较大。有的同志以为,互联网上的资源那么多,让学生直接上网不就行了么?我觉得放手让学生直接上网,虽也不失为一法,但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教训:某老师以为互联网上资源已异常丰富,便大撒手,上语文课便让学生上网。结果不到半学期,便遭到学生和家长一致的强烈反对。显然,这样做,老师等于完全放弃了教育者组织、引导、管理的责任。而创建阅读教学网站的办法之所以可取,在于这样做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得更合理,引导得更得法,管理的更科学。当然,这要求创建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必须善于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整合相关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处理。这就如同上一节好课之前,先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一样,只不过写这份"教案"不是用几页纸,而是用电子技术。据我所知,目前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一些卓有建树的语文老师,但还不够多。由于语文是教师个性化倾向很强的一门学科,一位教师整合的资源,另一位未必适用。因此少数人的成就,一时还很难被大多数人共享。互联网上一些网站的共享资源库,或一些公司、单位研发的专业素材库,当然可以利用,但也必须经过教师个人的充分消化。

  一个全方位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阅读教学网站,须由全方位达标的语文老师来主持。师德、阅读修养、对阅读教学规律的理解、技术能力,都需要达到一定水平,而且还须付出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因为资源的整合优化,绝非轻而易举的事。同时,阅读教学网站的经常化使用,在硬件环境与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也会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方面取得突出效果,需要的时间也许会更长一些。

  对网络功能的利用,除了建作文网站、阅读网站外,也有根据某一专题教学需要创设专题网站的,例如古诗鉴赏网站,文言虚词网站等等。

  二、对语文的多媒体教学要给以足够关注。

  在网络普及之前,电化教学主要指多媒体教学--即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所谓课件,也大多是用ppt或网页等工具制作的利用多种媒体素材辅助"讲课"的软件。这种课件主要用于课堂演示,目的是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获得直观认识,或对某种情境获得形象感受。所以长期以来,"课件"又被强调为"演示课件"。但语文教学解决的主要是语言理解与语言应用问题,而语言的本质是抽象的,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来教语文,似乎有点像把诗歌鉴赏变成画片欣赏、把读长篇名着变成看连环画,有多大必要呢?这种疑问,显然与语文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的启动较缓不无关系。

  但在许多语文教师的积极探索中,这种疑问逐渐消退了。

  人们逐渐发现,多媒体的功能其实也并不仅是直观演示。比如,当一个关键词、关键句或一段重要文字,不管是在教师讲授还是在学生发言时,倘若及时醒目地出现在大家眼前,这种视听结合的强化,不正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所十分需要的吗?也许有的同志会说,这岂不是与在黑板上写板书一样吗?应当说,有时差不多,但有时绝不是板书代替得了的。因为板书容量有限,呈现方式单一,所以即使是文本的展现,板书与多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语。文字形态、关键性文字的出现方式、出现位置、或按需要次第呈现、或反复出现、或及时隐藏┅┅也就是说,仅就文本呈现这一点而言,怎样利用视听结合效应来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多媒体的功能就还有极大的用武之地有待开发。退一步,就说是形象化的演示吧,对语文教学来说,"适时"地使用一些精美画面、模拟动画,穿插一些表演的片段,也往往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学《神奇的极光》一课,同时看看科技工作者拍摄的极光照片,看看追踪极光出现过程的实况录象;学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操作一下模拟贝格尔号巡洋舰环球航行的动画,让学生自行选择达尔文日记中几处记述,浏览一下那些地方的风光;学关汉卿的《窦娥冤》,对"三桩誓愿"认真阅读的同时,听一听表演艺术家的演唱┅┅,这些恐怕都不能简单地斥为没有必要。就拿学长篇名着的同时也提供点连环画来说吧,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做恐怕比只让他读原着更有益。也就是说,倘若我们不是把形象化当目的,而是把它当做一种手段,那么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领域真是天高海阔。这里的关键,是多媒体的多种功能与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的紧密结合,是在二者的结合点上不断深入探索。否则,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有无必要的疑问就难以真正解决。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应用和语文老师们认识的逐渐深化,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大致反映出这样的走势:从课堂教学中局部使用课件,到全课讲授都使用课件;从课件为教师讲授所用,到课件也为学生学习所用;从比较单一的课件类型,到产生课件的多种类型;从单纯使用多媒体技术,到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某个局部使用课件,这是尝试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方式。通常是结合图片、动画或视频素材来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以及其他文化背景,或者把课文中有关作者思路、文章结构等重点难点问题作成课件,用直观性强的树型图来说明抽象的逻辑关系。一般只要掌握技术即不难做这些尝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是整个一课的教学过程全作成把所需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资料链接进来,这就形成一个由若干小课件组合而成的"积件",不少语文老师的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教学,就是凭借这样的"积件"来完成的。去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行课件大赛,征集到大量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这一类。

  的优点是易学易用,对软硬件环境要求都不高,适用范围广。但选择性较差。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很难随机调整教学内容。有些预先设计的环节,临时想省略也省略不了,本来流畅的课堂教学难免出现滞涩。也有用等其他工具来制作课件的,但也有耗费内存大、不便修改等弱点。在语文课件的观摩交流中,不少老师意识到,语文课件不应仅仅为教师授课提供背景,更不应仅仅是对某种结论起说明作用的多媒体"板书",而应当是体现资源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平台。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相应工具,开发开放性更强的课件,以保证师生互动的需要,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理念,于是产生了用网页制作、链接点较多、便于教学中随机选择的"素材积成"型课件,产生了如前所说微型网站型课件,也产生了供学生自学的"学件"型课件,例如前面说到的"贝格尔号之旅"的课件,以及在字音字形方面自行练习用的智能型课件,围绕一个单元或专题优化各种资源供学生自学的大型软件等等。课件类型的多样化,说明起初关于"课件"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此同时,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也多种样式的实验。有仍探索"局部使用课件",有的潜心于探索贯穿全课的多媒体教案设计。在极富启发的"讲授讨论"中,结合重难点插入制作精美的课件,这种做法确实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也有老师鼓励学生把自学课文的体会作成课件,上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课件讨论交流,学生也很感兴趣。有的实验是在网络教室进行,探索让学生当堂提交作业、当堂交流、当堂评改的规律;有的实验则选定一定范围,广泛整合有关资源,打通课内课外,探索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语文多媒体教学所呈现的如上走势,反映了语文学科在应用多媒体方面的长足进步,也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思想方面的深入思考。应当说,语文的电化教学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意义也是重大的。语文学科在重视网络应用的同时,对多媒体教学同样应给以高度重视。即使仅是"局部使用课件"的尝试,也很有意义,也同样可以上成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就信息技术而论,自然有高低之分。但所用技术先进,不等于就是成功的语文教学。更何况目前各地各校软硬件条件差别很大,语文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在语文多媒体教学方面,应当不拘一格;对于课件,首先应看重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是否正确;对于课件的使用,要在体现语文教学规律上下工夫。至于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则断不可取。

  无论是语文多媒体教学实验,还是网络教学实验,都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力度,加强交流。二者不仅不会矛盾,而且完全可以水乳交融。

  网络与多媒体,应当成为语文电化教学的双翼。双翼齐飞,相得益彰,语文电化教学就能在推进语文学科全面教改的进程中起到"龙头"作用。

上一篇: 谈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