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高考古诗词鉴赏备考策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5:11阅读:
字号:|

  高考古诗词鉴赏备考策略

  古典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科考试的重要项目,虽然分值不多,但由于所考查的内容和形式比较符合语文教改的方向,也有利于检测学生语言把握的高低和文化浸润的浅深,所以一直受到高考命题组的重视。在高考试卷中它独立为一个单独的板块,题型以主观简答题为主。因为古诗词本身体裁的多样、题材的丰富、主题的广泛以及灵活多变的创作技巧,这些都增加了广大考生的备考难度,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有效的备考策略很有必要。

  这里所说的备考策略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是知道怎么考你,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明白如何下手,以至“滴水不漏”。

  知晓怎么考你也须从两个方面来说——抓“纲”举“目”。“纲”指《考试说明》,“目”为历年试题。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高考高效复习的津梁,所以一定要在复习过程中仔细研读。

  《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注: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为2003年新增加的内容)。作为高考语文能力方面的检测,“鉴赏评价”是最高的能力等级(E级),“鉴赏”属审美上的关注,“评价”是思想上的判别,所以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曾经对此作过详尽的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论。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须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段话最起码有这么几层消息:考查的作品肯定是历史积淀的优秀作品,此其一;作为优秀作品,或思想或艺术,特征比较明显,此其二;佳处不必一一点将,略知二三即可,此其三;回答亦不必铺张成文,连缀成段、稍作点染就行,此其四。

  历年的高考试题就是最好的例题,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考试范围的参照,最主要的是它就是考试说明内容的最好体现。

  纵观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我们不难找到以下规律:

  1、除少量词曲作品外,诗歌全选格律,且以唐宋诗人为主。

  2、从作者方面看,则多为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客,且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代表古典诗歌两座高峰的李白、杜甫自不必说,其他如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在诗歌史上与陶渊明并举的以五言见长、“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的韦应物,以“推敲”闻名后世的“苦吟诗人”贾岛,晚唐“俊爽”的诗人杜牧,还有被杜牧击节称赏、并呼之为“赵倚楼”的赵嘏,以及熔铸释道、独树一帜的苏轼,不让须眉、别成格调的女词人李清照,文武相济、堪称词史的辛弃疾,“永嘉四灵”之一的赵师秀,甚至明朝落拓文人杜庠等等。

  3、以“点”带面,着重一得之见。高考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关注点往往在一联一句甚至一词上,“诗眼”“词心”是为重点,近年高考试卷尤其如此。例如对宋祁的《玉楼春》既考查写景的层次,又着重对“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闹”字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感知诗人内心欣悦的感情。而在考题的设置上也多有变化。如在2008年全国II卷中是单独地赏析李弥逊《春日即事》中“小雨丝丝欲网春”的“网”字;在全国I卷中则要求先分别找出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第三联二句中十分传神的一个字,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而在当年湖南卷中选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昌龄《龙标行宴》两首诗,题目就是从二诗的共同诗眼“愁”字来分析其在诗中的含义及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等等。

  4、借助古人的评点设置赏析题。2007年北京卷中选了《诗经·周南·芣苢》,有三个题目: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什么?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尽管从三个角度设题,但细绎题意,实际上说的还是同一件事。试卷在诗后给出的注释中已经交待了“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而“本诗三章,章四句”,除了“采采芣苢”“薄言”“之”这些相同的词句以外,整首诗就是六个动词的变化,所以前面两题都不难回答。“自然生其气象”出自于王夫之《诗绎》中对《芣苢》这首诗的评价:“‘采采芣苢’,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对于“气象”一词,前人众说纷纭,这里已经简单地指定了“景象”的概念。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假如阅读的范围宽泛一些,就会注意到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对本诗有这样一个独得之见:“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原来就是边劳作边唱歌的田野景象而已。

  综合来看,历年所选的这些诗词佳作绝大多数是写景抒情之作,这也符合诗歌“言志”理论的主流,至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更是古典诗歌最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所以一是名家名作,一是基本技巧,这样的“鉴赏评价”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只要备考得法,分数还是不难得到的。

  那么如何备考才能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依据诗词本身的体裁特点,所谓鉴赏评价,主要是指从诗歌具体描绘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出发,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以及“诗家语言”,并且能对诗词的内容主旨、观点态度和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情感作出恰当的评价。这就包含着由读懂而会意从而激赏评价的一系列过程,反过来说,只有在读懂并且真正能够会意的基础上才能做好这种鉴赏评价,那么为了提高鉴赏评价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储备一些古诗词阅读的知识就是关键,然后由积累常识转而为解题能力便也水到渠成。所以古诗词鉴赏题的备考策略也就于此下手,方能收举一反三之效。下面就从三个层面来做分述。

  一、常识层面。

  这里的常识是指阅读特定作品的必备知识。就诗歌鉴赏而言,辨诗体、析语言、赏形象这三者是应该首先抓住的。

  根据体裁的不同,古典诗歌可以分为诗、词、曲三大类。从跟音乐配合的紧密程度而言,词曲是要高于一般的诗歌的,而且词曲都有固定的格式,所以词曲称“填”,而诗歌称“吟”或“赋”,故从格律上看,词曲是比诗歌更为严谨的。当然,高考还不至于考查到平仄的知识,但最起码知晓格律诗中的联语知识以及常见词曲牌的固定格式对于我们鉴赏评价一首诗歌的艺术性还是有相当大的好处的。另外,从诗歌的题材来看,怀古伤今、山水田园、边塞报国、讽喻感怀等是古典诗歌比较常见的内容,在读具体作品的时候应该首先对此有一个把握。

  古典诗歌属于韵文的范畴,为了格律和表意的需要,诗句常常会有一些特殊的变化形式,重要的有:省略句、倒装句、诗意跳脱和炼字练意等。比如贾岛的《寻隐士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四句话实际上是每一句都有省略的。按照叙述的本意,应该是“我在松下问童子,你家师傅在不在家?童子说师傅上山采药去了。我又问在哪一座山上呢,童子说就在这一座山中。我还问是山前还是山后,童子说云雾迷蒙,实在是不知所在”。意思是清楚了,但诗意尽失,而原诗短短二十个字却包孕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种“省略”就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所以,在理解诗词作品的时候,必要的“补意”是必须的,特别是类似“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样的句子,如果你补不出“飘浮的白云犹如游子的心意,西落的夕阳满含朋友的深情”的意思,你是体会不出或者体会不全诗句中的饱满的感情的。同理,诗句中词序的颠倒也极为常见,比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香稻琢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的语序应是“鹦鹉琢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但实际上,这里的倒装不仅仅为了就格律,“香稻”、“碧梧”放在前面是应诗题中的“秋”字,而照正常的语序说则跟诗题浑不搭界。再比如王维著名的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下”本应是放在“浣女”、“渔舟”之后的,但“竹喧”、“莲动”的前置一下子就使静谧的环境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所以这种诗句的倒装同时符合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阅读时应该特别注意。古典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丰富,所以诗语的跳跃性非常强。李贺《李凭箜篌引》刚写到“李凭中国弹箜篌”,后面马上就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乍看上去,似乎诗意前后不连,经过仔细琢摩你才会发觉第一句是交代弹琴的人和地点,而后面的诗句马上就转入对音乐表达效果的描写,可以说是“琴音甫出,惊天泣地”,诗句就是靠着意象(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紫皇等等)的一脉相承而跳跃腾挪的。为了求诗歌表情达意的精粹,诗人们都很重视诗歌语言的锤炼,所以流传下了贾岛为求一字(推、敲)安稳而冲撞了当时京兆尹韩愈的千古佳话,也留下了诸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以及“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能使“境界全出”的绝妙好辞。严格地说,这种“炼字”属于修辞的范畴,所以看到这些地方更应该特别留意。

  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它是诗歌情志的寄托。普通的物象是无所谓感情的有无的,只有和诗人的情思意趣结合起来,构铸成诗歌中特定的意象,它才传达出诗歌特定的情感和志趣,而常人情感志趣的相通也往往使一些意象有特定的内涵。比如植物中“梅、兰、竹、菊”总是品节高洁的象征,而滔滔江水总会让人兴人生易逝之叹等等。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诗意贵曲,所以意象的运用也有这种趋向。譬如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静衬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乐景写哀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哀景写博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等皆是,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

  二、能力层面

  鉴赏评价的要求不仅仅是意义上的领会,而且要能品评诗歌创作的妙处以及思想主旨的高低。这种能力是在阅读了相当数量的作品以后总结归纳出来的,而对于我们备考来说,初步意义上的把握作品风格、明了手法技巧、感悟思想主旨等基本技能是最必需的。

  所谓风格是一个作家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的某一种特定的创作风范。比如说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李贺的雄浑奇特等等。我们在阅读这些著名诗人的作品时,可以从这一点下手,来分析这些特定的诗风对表情达意的好处。另外从诗歌的体裁来说,有所谓“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就是词,也还有豪放、婉约之别。而不同题材的诗歌同样也具有不同的风格,比如田园诗,恬淡静谧;山水诗,清新优美;爱情诗,缠绵悱恻;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宽广等等。

  手法技巧是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特殊的艺术手段。从备考的角度,主要应该把握其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如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画龙点睛等。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即景抒怀、咏物言志、即事感怀等。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分析:创作手法有传统的赋、比、兴;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构思技巧有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烘托渲染、联想想象以及象征寄托。另外特别重要的还有用典,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住典源的出处和意义,然后才能分析诗词作品中所运用的典故的作用。

  作为诗歌鉴赏评价考查的关键,就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这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诗歌作品内容主旨的感知;二是对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认识。要感知一个作品的思想内容,就不能不涉及到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身世,还有他的行事志向等等。而要全面认识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就需要从作品所用的意象入手,揣摩诗人的情感态度,从而能够真正感悟出作者的道德操守和价值取向。

  三、表达层面

  诗歌鉴赏评价实际上是考查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审美的能力,另外一个是表达的能力。古人有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但我们到最终是不仅要“意会”,而且还要能够“言传”。所以这就需要做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把在备考中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真正能够利用起来。

  2009年的全国卷I中的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这两个问题一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分析,一是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个性解读,二题从局部到整体,颇有梯度。

  要指出此诗短短二十八字有哪些景物构成,应该不是个太难的问题,依次而下,只要诗句中点到的物象如小桥、流水、村庄、岸阁、浮萍、人家、荷花、庭院等,一一指出即可。但对于由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的总体印象的概括,是要费一番斟酌的。“小桥流水人家”当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再看这幅画面上的设色,“浮萍”涨绿,所谓“有痕”者是也;“藕花”琦艳,所谓“多处”者是也:纯然一幅自然明丽的画面。结合注释中石湖居士“归隐”的提示,还有诗句中“人不到”、“别开门”(另辟门径)的字面,那么“幽然恬静”的氛围亦可意会。所以表述时扣合上述要点,得出这样的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既是归隐之士,自然远绝尘嚣;唯恐缁尘染素,愤乎弃断世俗。故所谓“人不到”之“人”作趋炎附势之人解可,而宽泛地解为尘俗之人亦可,正所谓“诗无达诂”,个性化的解读亦可显这种抒情文学别样的趣味,但应该要品味出两种解法不同的意味来。作“趋炎附势之人”讲是愤绝语,而更显诗人对范石湖之钦敬崇仰之情;只作“尘俗之人”解是淡然语,是尤显石湖居士无人可及之精神境界。虽二说皆可,似后说为佳。但无论如何,表述时能兼顾要点、说明理由就可以了。请看下面两种不同的解答: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诸多的不同,古典诗歌的阅读本身是包含一定的难度的,鉴赏评价的技巧和能力当然要求更高,但毕竟任何学科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上你的慧心妙悟,那么诗歌鉴赏评价的难度还在哪儿呢?

  作者单位:上海市延安中学

  地址:上海市茅台路1111号

  邮政编码:200336

上一篇: 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中的...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