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及其原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8:28阅读:
字号:|

提要:孩子的心中有创造思维的火种,教师的工作就是添添柴,煽煽火,只有采取一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特点和品格养成的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让这火苗旺旺地燃烧。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至今尚未定论的概念。现在常见的有这样两种界定:一种认为,它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心理过程。另一种认为,它是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一种思维活动。前者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思维,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发明,艺术家的创作等等;后者是自我实现性的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在发展意义上的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创造性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培育和训练,主要属于后者。

希卢姆在他的《人类性格的稳定和变化》中研究证明:在生命的前四年中,儿童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 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学龄儿童,不管他有没有进过幼儿班,识不识字,他都有一种潜在能力,因为孩子们的天性中就有无穷的创造力,虽然这种创造力还远远称不上思维,但这是非常可贵的萌芽。到小学、初中、高中,如果能让这幼芽顺利成长,让它发展壮大,那我们的教育早该是另外一种样子了吧。可现状是:论想像力、创造力,高中生不如初中生,初中生不如小学生,小学生不如幼儿园的孩子,无怪乎我们总与诺贝尔奖无缘,因为“创造性恰恰是诺贝尔奖的灵魂”,而“教育中充斥了压抑个性,践踏人的独立和自由,摧残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手段”。上海的程红兵老师说:“我们愤怒学生的没有想像力,但我们又同时在扼杀孩子的想像力。”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心中有创造思维的火种,我们教师的工作是添添柴,煽煽火,让火苗旺旺地燃烧起来,而不是泼一盆冷水,把这火种浇灭。语文教学的主战场是课堂,探讨一下在课堂 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个话题是很有必要的。

近几年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实际,我在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介绍如下:

一、质疑问难法

在教学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引导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或平中见奇,从一般不易觉察的地方看出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疑问。

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起点,一个人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宣传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善于质疑问题的事迹,树立榜样,引导质疑。譬如,哥白尼对“地心说”的质疑,才提出日心说;爱因斯坦对经典物理的质疑,才提出相对论;沈括对古人采药方法的质疑,才写下了《采草药》这篇富有科学精神的文章……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宣传,使学生明白质疑对创新的重要作用,大大激发他们质疑的主动性。其次,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扬民主、敢于置疑、敢于提问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质疑问题,即使不尽合理甚至明显偏差,也不能采用一棍子打死的压制方法,要给予耐心而正确的引导。然后,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质疑研讨活动。如教《晋词》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文首总括句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融 为一体”,而接下来却先写“山水之美”,再写“历史之美”,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又如《小桔灯》一文写的主要人物是“小姑娘”,作者为什么要以“小桔灯”为题呢?通过质疑──析疑──解疑,学生对文章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标新立异法

即正中求反,逆向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正确道理的否定,而是对正面道理的补充,给司空见惯的现象,老生常谈的话题,传统的定论增添新意。

鼓励和指导学生标新立异,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品格。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即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手段,以使学生学得各种专门知识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摧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爱因斯坦的独立性格,在学生时代增受过教师的冷遇。后来他深有感触地说:“使青年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还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立论,批判性地思考,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处理好求同和求异之间的关系,顺从性和不顺从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扼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应该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一些传统的肯定性观念或生活哲理,诸如“有志者事竞成”,“玩物丧志”,“开卷有益”,“近墨者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等,以作正向的继承和顺从。同时,也要积极开导和支持学生逆向思考,求异立论:“有志者未必成”,“玩物未必丧志”,“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也能不黑”,“没有规矩也能成方圆”。这种批判性思考,实际上是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分析旧观点,找出其缺陷与不足,以便扬弃缺陷,补充新意。从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对于传统的一些否定性观点或生理理念,诸如“标新立异”,“班门弄斧”,“东施效颦”等带有贬斥的行为,也可引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径,逆向立论:“要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班门弄斧”,“东施效颦也可贵”──突破思维定 势,想别人之未想,言别人之未言,就能开拓创新。

三、“辐射发散”法

以一事物为触发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和想象的思维方法,按照思维类型,可分为辐射发散性思考和辐射发散性想象。

发散性思考。即对认识对象,可以从纵向、横向、正向、反向、动态、静态、已知、未知等多方面展开辐射性的发散思考。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求其全、得其真。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总体把握事物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还可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品质。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中,我们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使选择最佳角度和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理想目标。以下面一则材料为例,作审题立意思考,如果运用发散性思维,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确立六个论点。

材料: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去卖,卖了三天,竟无人问津。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去找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了,他付给伯乐一个早晨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于是,人们都争着来买这匹马。很快,这匹马便卖出去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发散思考:从赵国卖马人方面立意:①学点生意经。②要善于借助外界条件,提高应变能力。从伯乐方面立意:③名人要自尊自爱。从买马人方面立意:④不要盲目崇拜名家。⑤努力成为内行,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从千里马无人问津谈起:⑥人才需要伯乐的提拔。

发散性想象。即以某事物作为中心(或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像熟悉的生活与知识领域。例如:

由“路”展开发散想象:家乡之路的变迁;人生之路贵在探索;成才之路由智慧和汗水铺就;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改革道路金光灿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聚焦统摄法

就是指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原先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组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相互之间有机联系、脉络清楚的材料,并从中“摄取”有意义价值的东西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这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恰如“文武之道”有张有驰一样,思维方法也常常是张驰交替、纵擒结合的。思维发散的结果,使我们获得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信息。如何分析、整理、利用这一系例信息,使它们最终成为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佳角度、最佳方法或具有独创性的真知灼见,富有创新价值的奇思妙想呢?这就用得着聚焦统摄的方法。

一些零碎的信息,分散后,没有多大价值,一经聚合统摄,”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意义。大科学家牛顿把行星绕太阳、月亮绕地球、苹果落地等表面上似乎毫不相干的现象联系起来,经过慎密的统摄思维  ,发现了一个划时代的现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由此诞生。牛顿运用的统摄思维,就是从诸种不同的信息中发现共同的东西,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异中摄同”。这种思维方法,还可以“同中摄异”,从同类诸多事物中找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有一位哲学家说得好:“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粗看起来,树叶与树叶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仔细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各种树叶在形状、颜色、纹理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许多事情,我们之所以不能在“同”中看出“异”来,往往是由于对它还不熟悉,没有加以观察,或没有运用统摄思维,将它与同类诸多事物聚合起来比较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积累知识。在积累过程中,如果不会运用统摄思维,不加以系统归类,不加以联系和区别,而只是盲目地堆集,这正如培根所说的“蚂蚁式”的求知方式。既积累又统摄,将积累的材料加以消化和改变,才能像培根所称道的“蜜蜂式”求知。在学习中,善于积累,善于运用聚焦统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利用知识去创新。譬如学习词语,学生要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某个词,既要尽可能多地接触(通过发散思维)此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并通过聚焦统摄,力求归纳它的各种义项和用法;同时又要区别这些义项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异。“文无定法”,这是我们读写许多文章后,通过聚焦统摄思维获得的一个“共识”,但我们从相同体裁或相同作家或相同写法或相同风格等许多文章中,通过聚焦统摄,也可获得另一个观点:“文章大体有法”。在语文单元教学和作文审题立意教学中,尤其要加强聚焦统摄思维的训练,否则很难有良好的效果。因为没有聚焦统摄,思维就缺乏深度,难以达到创造性的高度。

我们要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21世纪人才,同时无意中我们可能又在扼杀、摧残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据报载,某小学考试时,一道题要求学生回答“雪化后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答“水”,而一个学生答:“雪化后是春天。”老师把他的答案打了个大大的“×”。多么富有创造力的回答,但却为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不容许,这不是在有意无意地摧残创造力吗?

要像保护稚嫩的花朵一样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或许有时学生的回答不符常理,但请慢下判断。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鼓励性原则。不管学生答得怎样,都要及时给予评价。首先要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不理不睬,半天不叫坐下,或讽刺挖苦,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

二、启发性原则。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适时地诱导、引导,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切忌用“满堂问”来代替启发性教学。

三、科学性原则。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准备的问题或所用的方法要难易适中,既不能达不到,又不能一下子就达到,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如果问题难度过大,要注意设计铺垫性的阶梯,循序渐进。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多层次的思维系统,其主要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洞察的敏锐性、想象的创造性、知识结构的独特性、灵感的活跃性。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并非只有上述几种方法,但实践证明,这几种方法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特点和品格养成的。

 

 

参考书目:

佟士凡        《语文学习论》

包国庆        《知识分子与知识价值──从中国本土与诺贝尔奖无缘谈起》

姚竹青        《大语文教学法》

王尚文        《语文教育学导论》·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