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应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教师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教师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能围绕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之相适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举的诸多现象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和少年。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构造师生互动平台
在使用新教材后,师生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对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情况做一个对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气氛非常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讨论问题有时激烈得象开辩论赛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个人的舞台,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使老师和学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教师已成为同学们的学伴;现在我们感到,在上课时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相互的,不能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勇于质疑。
一个负责任并谋求更大发展的商家,就会重视顾客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的需求,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因追求对应平衡,这两者之间呈动态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收益者。虽然我们不能把为商之道与教学问题相提并论,但是,“教学相长”的古训忠告我们,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要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这一过程的良好开端。在“有理数的乘方” 教学引入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
老师问:你们吃过拉面吗?
学生(情绪开始疑惑):吃过。
老师问:你们谁见过制作过程?学生开始用手比划。
老师再问:在前不久深圳饮食节上,一位兰州厨师制作出1024根细的如头发丝样的拉面。若厨师拉5次,能制作出一碗有多少根面条的拉面?学生开始思考,一会就说是32根,并写出2×2×2×2×2,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写出25——有理数的乘方。进一步,他们很快推算出,兰州师傅只需拉10次就能制成1024根如头发丝样的拉面。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再如,在“合并同类项”教学中的组织:学习了多项式这一节后,学生发现多项式3x+2-3是可以进一步化简成3x-1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凭直觉也可以发现:5x2+2x-3x;7x3+2x2-3x2;7x2+3xy+2xy;7x2yz+3x2y+2x2y同样是可以化简的,而多项式7x2yz+3x2y+2xy2则是不可化简的。因此学生自然产生这样一种需要:即引入一种新的名词和手段解释上述两种情形。这就是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引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新知就不太难了。
3、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目前,教师们比较热衷于分组讨论这一课堂教学形式,不过仅流于形式的课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师生互动的实效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大家经历了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和个人与全班交流的全过程。这期间教师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还应表现在: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让资源共享;及时判断其正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导,用适当方法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恍然大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和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