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式自控管理模式”刍议
“互助式自控管理模式”刍议
关 键 词:互助 自我调控 模式
内容提要:
一、传统型管理模式及弊端与互助组式自控管理模式
二、互助自控管理的理论依据
1、现代控制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及系统论的三个基本原理
2、叶圣陶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布鲁纳的“认识——发现”说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互助自控管理的条件
1、环境因素(班级的大环境与互助组小集体的环境分析)
2、欲望因素(从学生的求知欲、归属欲,表现欲来分析)
3、教师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及教育手段的选择)
四、互助式自控管理的案例
案例选取今秋的管理模式(三大类七小组一人出组)
五、互助式自控管理的应用效果
正文:
老师常为这样的一个问题而大伤脑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难管?为什么我班上天天有这些烦人的事?
家长也感到莫名其妙:我的孩子成绩好而他的行为为什么差?我的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表现也不好?究竟是哪个为因,哪个为果?
学生自己也相当困惑:其实我很想变好,可是为什么只要有破坏纪律的就有我的份?
原因何在?对学生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既要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要借鉴学生的前期管理经验,还要考察学生的外界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刘易斯说: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成功的潜能,问题在于如何挖掘并将其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教师往往把维持安定秩序作为一种管理学生的目的,而没有把管理学生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管理时只看到教师的单向活动,拼命地去干着“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的工作。学生好象是被监察的对象。久而久之,周而复始,势必出现本文开头所讲的现象。
事实上,许多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在环境对行为的控制上进行有效的安排,使学生可能一开始就作出正确的积极的反应,而不作出错误的反应。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当学生发生了错误以后再去纠正他。在编排座位时,根据素质、行为、学力情况进行有意识组合形成互助小团体(这样的异质同类小集体称为互助组)。管理时,教师不面面俱到,而将问题交给互助组组长,这些轮流执政的互助组组长协同组员进行帮助监督。小团体成员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他们互相协作,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一、传统型管理的弊端与互助组式自控管理的设置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由于教师的评价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大多取向于外部因素,即他人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教育素质和观念方式的差异,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倾向相当程度地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发展,“优生”和“差生”成了教师的口头禅,久而久之,班主任认为差生难管,差生认为班主任讨厌。因此,管理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
图一:传统型管理模式
学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
发现小问题 教师进行个别谈话 学生认为老师没事找事
变本加厉
学生被责 请家长 上交学校
怪、打骂 协 管 给予处分 形成敌
对情绪 教师威信降低
学生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心理控制论认为,自我意向是个体人格的基础,行为举止的前提。人们一旦确定自我形象后,就会不遗余力地证实和加强它,所们一个良性的或恶性的循环就会逐步建立起来。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内驱力的激发是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既然传统型的管理产生如上图的恶性循环,那么我们就必须以激发内驱力为目的而改变成互助组式自我调控,这样变单一管理为复合式管理。通过本系统管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态度,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学习成绩,而且对发展学生人格的培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图二:互助式自控管理模式
自我调控
发现问题 互助组帮助 清除出组
再出现问题 当班级问题发现员
教师谈话
个别谈话
变本加厉
可以归组
班级好人好事记录员
每日汇报所记、所为
班会自查
找闪光点表扬
课间激励
审核说明:图一和图二在录入时表示连接关系的箭头没有复制进来,给你的阅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不起.)
二、互助式自控管理的理论基础
现代控制论有两个基本观点:1、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机械设备等)的系统都是信息系统,具有信息变换的过程;2、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系统都是反馈系统,具有反馈控制的原理,控制系统都是通过各种反馈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在互助式自控管理系统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组成了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动态性,是一个人为因素参与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复合系统。众所周知,系统论的最基本原理有三条:(1)反馈原理;(2)有序原理;(3)整体原理。由这三条原理可以得出:没有反馈不能实现控制;没有开放,不能走向有序;没有结构,不能形成整体,因此在操作该管理模式时,要利用其它学生的反馈来发现需转化的典型,利用出组人员的反馈来控制班情。根据控制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该系统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教育家,竟然有着如此惊人的共识,可见本系统中的自控的必要性。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孟子就主张“自求自得”的学习方法。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也着力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他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本模式符合布鲁纳的“发现说”。强调学生的自控能力,进而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先进因素不是环境刺激本身,而是建立在环境线索信息基础上的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当人们觉察到情境、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后,他们就能根据先前的预言性事件支配他们的行为。”
诚然,对于难以自我调控的学生在后续环节中有(1)找缺点、进行“内省”便于针对性的纠偏,(2)寻找可学习的榜样的先进激励等自控手段也是必要的补救措施。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主要靠榜样的影响,并通过它们的信息机能来引起学习,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事实上,认知过程在行为的获得、保持和再现上都起着突出的作用,人们在观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示范行为的编码和储存,使瞬间的经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行为的外部表象依据观察到的事例和信息反馈的结果,建立起来并对以后的外部行为进行指导。
由此可见,该系统中互助组的构建与学生出组后的环节设置,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抑或是欲达转化目的的外部强化,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三、互助式自控管理的条件
成功的互助式自控管理有学生自身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影响着。
1、环境因素。首先,班级具有崇高的学习目的、高强度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互助中自控,在自控中接受教师的调控。其次,班级成员之间(包括教师),特别是互助组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避免出现“被使役者”与“被遗忘者”。否则,互助组失控,管理的良性循环会受到牵制。
2、欲望因素。学习者都带有某种欲望进入教室,他们渴望获取新知识,期望理解客观世界(即求知欲);期望能受到同学们的尊敬,能得到互助组(包括老师)的承认(即归属欲);并且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即表现欲)。积极而强烈的学习欲望直接推动着学习的内动力,来“固定”或“类属”榜样(即同化过程——也就是让他们自觉地合并同类项)。
3、教师因素。在互助式自控管理的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必须注意四点:第一,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们培养的是下一世纪的人才,科学家预见,未来世纪的发展速度将比以往整个世纪的总和还要快。而对学生的管理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恶性循环管理中,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有什么能力去适应未来的发展呢?方法的更新,管理育人意识的加强,老师的根本任务应是探究管理育人的方法和手段。第二,必须具有新的学生观,应用动态的观点观察每一个学生,要用相同的眼光去面对每一个不管是心目中的抑或是点名册的学生。我们面对的都是急待培养的青少年,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现欲,试想,如果你不去关注差生的优点,那么差生能引起你的注意的(也就是他也想表现)便是缺点了。第三,教师精通管理的尺度,要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驾驭学生。管理学生这条绳索,该收则收,该放则放。无原则的收会使气氛沉闷,学生会产生压抑感,师生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无原则的放则会出现每一互助组的每一人都需帮教,那么就会出现马蜂窝现象。因此教师手中这把主导的尺,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小集体,主导作用的功能却不能等同。比如:对男生多培养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和克服 羞怯心理;对女生则多采用主导他们的自理自律意识和他们的集体表现欲望。第四,正确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是一个很重要的外界条件。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加强自我评价的训练,有利于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事实上,如果对所有被管理的个体采取同一调控目标的话,那么就难以形成“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早期人才诱发,就会导致某些学生丧失成功欲和表现欲,因此在这里更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因材施管”的教师自我调控能力。
四、互助自控式管理的案例
今年我所带班主任的班有三十二人(其中男生二十一人、女生十一人)就是采用互助式自控管理,由于学生在初一时的变化情况,已重新编组将三十二人分成三大组:公布的是1、突击组(初一只有五人,现在已扩为八人),这八个人均是集体荣誉感强,有一定自律意识和监督意识的男生!2、维护组分三小组,每小组四个男生,有喜动有好静的,显然把曾联手做过坏事(初一时)的两人分开,3、创造组皆为女生,分三小组共十一人,是把初一时的三小组人员进行全部分散,因为女生的小范围凝聚力相当强,她们缺少与外界联系交流,如不进行调整互助组人员,那势必出现十一人中的小团伙(类似于派别)。有二人退组(开学时因初一表现的确不好)象李晨源曾经两次出组(仅九月份),他一直当到了班级好人好事记录员,他每日到我那里汇报班级好人好事和自己所作所为,谈毕进行对比教育,据他自己说:“到老师那里跑烦了,还是请求归组好。”最后根据自己所找的好人好事为榜样,的确变好了许多,有一互助组答应接收。还有一人出组,正在当班级问题发现员,现在表现相当好,在班会前的自查与互查中,他的辩析错误能力及痛改前非的表态已有两个组表示接收。
在这个互助式自控管理系统中,其实只要开始进行组别分组与分工,和相对公平的奖惩制度,操作过程中,突击组成员的监控作用相当大。在这种竞争机制下(突出组成员可下可上)有监控功能的互助式自控管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使他们有一种积极的自控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一种心理的动机力量,遭受失败不是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自认失败的情绪状态。
互助式自控管理操作过程中,首先得有一个能让个体接受和认可的评价系统,这就又要看前面所说教师的尺度问题,理论上的互助式自控管理是能“活一脉而活全身“、“牵一发而动千斤”的理想效果。
五、互助式自控管理的应用效果
1、成功的互助式自控管理,大大增强班级的向心力与学生个人的表现欲望,充分调动学生自律意识加强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互助组的管理以提高其管理交流水平。
2、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互助式自控管理中,学生都能参与管理,参与发现,参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互助过程中,既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又可发现自己的内在潜力,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加,从而更加努力,向优化的目标迈进。
3、经过互助式自控管理的操作,管理育人意识已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同时将问题发现消灭在互助组中,体现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效率,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
4、互助式自控管理具有内聚力和开发性,从掌握表面现象去挖掘深的思想,管理才真正有了核心。
诚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人的素质是全方位和立体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辩证关系已趋于灵活多样,管理育人意识早已付诸行动,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的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这个中心,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一切为了学生”不再是口号,而是行动,因此,互助式自控管理模式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主要参考文献:
1、人教版 《教育学》 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2、人教版 《(教育)心理学》 张世富主编
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哲学看控制论》 G·克劳斯著 梁志学译
4、湖北科学出版社 《现代教育理论》 杨小微主编
5、吉林教育出版社 《社会学习理论》 Albert Bandura 著 郭占基等译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