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英语 -> 正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影响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5:51阅读:
字号:|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影响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

  湖北省仙桃中学英语组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幅度加大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特点。但如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高效而有序的进行,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主要体现就是课堂的有效性。只有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它真正的价值。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是我们教师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学有效性最大取决于教师的激情,创新,备课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的英语课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教师们努力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渗透、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实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教材新、容量大,教师所需的课时数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教师通过努力提高了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但学生成绩与教师的期望值还是相去甚远;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较高,如何才能达到高投入、高效益?等等。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发现,教师、学生、课堂三者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三者互相依存、联系,同时互相影响。所以,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以下就谈谈我浅薄的观点。

  1.有效的英语课教学要创新

  大家可能都熟悉“杰米扬的汤”这个故事,总是让客人喝一种汤,客人就会腻烦,尽管客人们喜欢喝汤。同样,在教学中总是重复一样的内容,采取老一套的教法和手段,就不能吸引学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青少年都是具有好奇心的,其年龄越小,其注意力持续时间往往越短,一旦失去兴趣,就会产生疲劳感;其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社会实践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常变常新”。在英语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题材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图片,音乐,谜语,游戏,小组讨论或者视频,例如,在英语课的导入部分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位浙江温州的老师在我校一次示范课的导入,当时他讲的是人教新课标必修2的第二单元“Who Am I?”,他首先通过一些多项选择题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多项选择中融入新单词,例如:

  What does www stand for?

  World Wide Watch

  World Wide Wait

  World Wide Web

  再过渡到文章的题目“Who Am I?”,他便问道“What does ‘I’ refer to ?”,这时学生便立即产生了兴趣,通常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往往按照自己的思维走,却忽视了创新的作用和效果。创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新意,有兴趣,既在学生的意料之中,又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其次,教师要擅长提一些让学生有思考性的问题,不要总是在课堂中出现“Yes”or“No”,让学生毫无思索的回答,有些调皮的学生甚至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提问题的技巧在于:不要过简单,不要过困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蹦一蹦就能够得着。

  2.有效的英语教学要有激情

  教学要有激情,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在教学中即兴创造,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一文中曾经说过:“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布鲁姆也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想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要有激情,才能用激情去点燃智慧的火花,才能感染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潜移默化,形成对消极因素的否定情感和对积极因素的肯定情感。激情产生于对学生的真爱。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活动有序,一节课下来,自己感觉很有激情,心情舒畅。如果课堂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一节课下来,自己在课堂上的激情消退了,教学效果也不好。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在一次练习课上,我刚开始在讲台上激昂的讲述每题的思路,每问一个问题,学生却闷不做声,当时的我就自问自答,越来越没激情,但是我立即觉得,这样的教学一点效果也没有,学生吸收不了所讲的知识,我索性利用所讲的词举例暗示让学生注意力集中:由于大家的注意力都在班长身上,所以不听老师讲课(With your eyes fixed on the monitor, you didn’t listen to the teacher at all.)当时学生立马讲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也立马让我有了激情。课堂上教师是否有激情以及激情能否持续,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自己,取决于我们能否对学生付出真爱。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在知识、能力、思想、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尊重他们的差异,因材施教。只有对学生付出真爱,才能密切和学生的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产生教学的激情;只有对学生付出真爱,才能宽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

  3. 教学有效性最大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深度、广度和学生的参与度

  只有精心备课才能提高课程的有效性。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要让教学活动生活化,活动化,趣味化的人。所以教师的备课要全部围绕这个重点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同时又能走出教材,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来制定计划,要制定多种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就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式,是除师生之间的互动外,生生互动极为重要的一环,学生之间可以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促进。课堂合作交流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参加某项学习活动,而不是被迫去做这项活动,他们就会对这次活动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兴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全体同学能积极参与起来获得成功体验的课堂。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对于同一项活动,程度好的同学一会就能完成,而程度差一点的同学却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不能灵活变动。时间一长就制约了一些同学的积极性,消磨了他们的自信心,以致最后失去学英语的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组织权,给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同学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在小组安排时要注意好差搭配,以优带差,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这样的话,好生能得到助人的乐趣,差生也有了成功的喜悦。整个课堂其乐融融,课堂效果自然就好了。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在高一人教版Unit11《Music》的 Warming up时,把学生分成八组,分别代表古典音乐、摇滚乐、管弦乐、说唱乐、民族音乐、爵士乐、乡村音乐、合唱音乐八种音乐,每组先讨论所代表音乐的特点、演唱手法、乐队的形成、乐器搭配、代表人物、乐手风格等,再结合学生喜欢唱歌、模仿性强的特点,继而让每组选派代表并结合图片用英语说出所讨论的结果并试唱一二句,如:古典音乐组唱古典音乐,摇滚乐组唱摇滚乐。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很高,学习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愉快,语言知识掌握得灵活丰富更扎实、牢固。

  4 有效的课堂需要适当的鼓励和完美的总结

  教师在课堂上,在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可以真诚的使用一些具备感情色彩的肯定词语,比如说 “great” “well done” “excellent” “wonderful” “good job”“fantastic”“marvelous”等等,让学生始终能体会到情感上的鼓励,从而对英语教学减少恐惧心理。尤其对班级英语基础较弱的同学,教师更是要多鼓励,多关注。上课时,要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让鼓励激起后进生的层层浪花;课后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总结,这样学生更能回顾这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教师自己了解这堂课的学习效果。

  只有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英语这门学科,学生才不会认为英语课堂是空洞无用,可有可无的,而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应该去积极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让他们真正的融入课堂,参与课堂,主导课堂,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知识。而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发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要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主宰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杨良雄,黄远振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J],2007

  邹歆 浅谈新课程下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2009

  朱晓燕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教育科研网

上一篇: 浅谈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