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一个快乐的课改践行者
用“心”做一个快乐的课改践行者
--浅谈英语课程改革中的细节处理
内 容 摘 要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大谈课改,各个地方也都有自己的课改探索模式。我们学校也摸索整理出自己的课改模式:五步导学法。虽然提出了新课程,新理念,但是很多课堂教学仍然是机械脱节的课堂。我们要真正的做到高效,个人觉得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自身的知识技能,更要用“心”去引导,观察,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要多渠道接收反馈信息,并及时把握及处理这些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改 新理念 课堂 用心 效率
老师都知道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除了自身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科学、完整、有序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能否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掌握好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课改改的只是教学模式,改的只是教室里的课桌的摆放,改的只是老师授课的方法,而整个过程中不注重观察、寻找学生们的反馈信息,只会事倍功半。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获取信息呢?如何运用获得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呢?我觉得用“心”最重要。
用“责任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课程改革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一要强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既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人生方向的引领。二要强调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既能理解学生成长的苦恼与抗争,具有同理心,又能带动、帮助学生,具有影响力;乐于做学生的伙伴,在平等中感受升华,在成长中享受收获。唯其如此,教师的责任心才能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动力。英语教学尤其需要。没有教育责任心,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我们教师来说,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还可以重头再来;而对于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重头再来。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对于家庭来说他就是百分之百。因此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责任心分解在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日常教学每一个细节之中去,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手中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
二、用“耐心”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很多英语老师都会在新课前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预习XX页。但是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法,上课时发现学生没有预习好,或许会火冒三丈,其实这是不能怪学生的。英语不同其他学科,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农村中学,很多孩子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因此,老师们应该课前“耐心”的指导学生预习。它对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会预习就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布置预习题时一定要注意预习的层次要有多面性、有广度与深度,让兴趣各异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学。例如:在指导学生预习Do you like bananas?的水果蔬菜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让学生准备好将要学的水果蔬菜带到学校来,没有实物的,就在纸上画出来制作成单词卡,让学生对照实物或图片认读英语单词。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就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这些水果的英文名称,以此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旦学生说对,我就对他大张旗鼓地表扬一番。因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而获得成功,成功的学习,再受到教师的表扬,能不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预习习惯吗?碰到学生精彩的表演,我常常会说:“Great! Boys and girls, clap your hands!” 或 “Good! Boys and girls, say OK to ….”这样学生体会到预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就会更加注重预习。
三、用“细心”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
我经常都有这种体会,上同一内容的课,常常是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格外轻松,觉得胸有成竹,许多知识点是信手拈来,从容不迫,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教学效果良好。仔细想想,这就是因为我已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已下意识地开始了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调整。例如:有一次在讲解 there be句型的用法时,正巧有两位领导来听课,我马上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资料作了临时调整。我对学生说了这样几句话: There is a man teacher and two women teachers in our class. 然后我反过来说一遍,There are two women teachers and a man teacher in our class.板书的时候,重点突出is 和are,再让学生从教室里面选择物品造句,学生在很真实的氛围中很快便掌握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特别注意“察言观色”,及时捕捉学生的反映。
如果学生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说明学生听得十分入神,对老师的 讲解有豁然开朗、兴高采烈之感,就可知道学生听懂了。如果教师自己讲得滔滔 不绝,口干舌燥,而学生则表情茫然或神情迷惑,这就意味着学生未听懂教师的讲解,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除了普通的提问,英语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因为小组合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全面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及看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获得各个层次的信息反馈,从而做总结性的讲解。
在我们的课改中,有一个环节叫做“当堂训练”。新课讲完后,插入一些课堂练习,以求巩固知识,做到对某些重点、难点问题的当堂掌握;同时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或根据情况对某些问题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在讲“What does she look like?”的时候,讲完课的两个练习就是:(1)每个小组成员一个人一句话,共同描述一个大家熟悉的人,其他小组猜出他是谁;(2)句型转换练习。通过这两个口头和书面的练习,我立刻能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针对性的补充讲解。
所以,课堂信息反馈是教学信息反馈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对课堂信息反馈的敏锐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细心“。
四、用“平常心”对待学生作业和测试成绩
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每个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会在作业中直接反映出来。所以,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可以看到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从而及时完善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及时了解作业的结果,看到自己的得失,明确努力方向。因此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一种“平常心”,因为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会参差不齐,作为老师不能只喜欢成绩好的作业,差的就只批个日期等。相反,在作业的批改中,中下等学生的作业更要多用心,对于难度较大、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教师的批语应多加鼓励,比如“You’re very good at maths and physics.You’re juat a bit weak in English.You catch up with those.students who a verysood at Eaglish.I believe you”。或者:“I know you’re a very clever boy.1 really like you very much.I believe you will be interested in English If you listen carefully.Work hard.you won’t let me disappointed,will you?”看着这些话,学生一定更喜欢英语。有时候我也喜欢给做的好的学生画个笑脸,一般的画个中脸,差点的画个哭脸。这比直接批评或者表扬学生愿意接受的多,而且一看就明白老师的意思。同时,教师可利用批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征求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使自己对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所以,批改作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若批改作业时,只打对号与错号,学生会只看对几题、错几题,不会留意错在哪里,更不去追究错的原因,也不能起到师生“对话”的作用。
而考试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通过批改试卷得到考试信息反馈。因此我们在批改试卷时,不要过多的在意学生的分数,而应用心分析试卷,总结教学经验及不足之处,从而找出学生考试成绩好坏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总之,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语老师,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用心去注意学生对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让我们所有英语老师为培养新世纪综合性人才一起努力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