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物理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高考命题趋势研究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4:43阅读:
字号:|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高考命题趋势研究

  关于如何把握物理高考命题走向,如何提高物理复习的针对性,这方面的各种试题探讨的文章的确不少,本文想从理论层面对高考加以论述。

  我们知道,选拔和导向是高考的两大功能。选拔功能,要求高考题要具有适当的难度、必要的区分度和较高的效度,将那些具有进一步学习潜能的合格新生选拔到高校;导向功能,亦即所谓的“指挥棒”,要求高考命题要对中学物理教学及物理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所以高考试题必然要体现国家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改方针,促进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的转变国家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和教改指导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等有关指导性文件之中。教材(课本)是高考选拔的效度目标的重要内容,是高考命题的资源依据。因此,课标、教材和考纲说明之间必然有内在的联系,揭示他们之间的联系并结合高考的功能与特点,我们就可以揭示高考的命题规律、趋势。对新的高考进行合理的预测。以期对学生们的复习备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1 熟悉“新课标”,把握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

  1.1 “新课标”的课改理念是教学改革的指南,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课标”的课改理念主要有:“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内容。

  2005年的广东卷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列为一个较大的题目进行考查,很多人不理解,殊不知它是当今支撑“世界图景的多元化格局”的四大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方向性和过程性,“在自然定律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爱丁顿),这与耗散结构、混沌问题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从新课标的“改变学科本位”体现科技前沿的思想出发,“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知识虽然出现在教材的非重点章节,但作为具有导向功能的高考,就不得不对该知识点给予足够的凸显。这己经是对此问题进行考查的信号。这一点在明年或之后的高考命题中必将继续凸显。它至少要作为选择题的一个选择支出现:考查这类知识必须督促基础物理教育转变“学科本位”。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试题从2002年的上海卷就已经预示了高考的新趋势。这类试题在2005年高考中占的分量更重(32分),2005年的其他高考卷也陆续出现,目的就是要体现课程标准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改理念。大家公认的事实是:上海总是在教学改革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它的高考命题方向体现着全国物理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看一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对此观点认可。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平常所讲的STS教育,是近年来高考所刻意追求的方向如全国卷中的“跳蚤跳高”、上海卷中的“手指宽度”等等,无不渗透着生活气息。

  至于“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世界物理年”也许是2005年物理事件中最为热门的的话题,如果不注意物理学史、科学史的渗透或对科技发展漠不关心,就很难猜押到2005高考命题会出与爱因斯坦有关的物理知识。100年前的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举世注目的三篇论文,“世界物理年”正是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天才而定的。如果知道了这一点,在复习备考中就会有意识地对与爱因斯坦有关的知识进行归纳强化。2005年的北京卷和上海卷都出了这方面的内容这对我们理解新课标与高考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关于“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预示着高考今后必将出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比如,出那些让考生依据物理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多元化的解决、判断或评价从而改变当前“考试就是作题”的现状。对某一物理问题,提供开放的情景,让考生进行解决,只要能够用物理知识自圆其说,可以让学生异想天开。评卷时进行多元评价,这样才能体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试题上海卷中已经有所体现。以后估计仍然是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之一。

  1.2 “新课标”的课课程目标是高考命题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作为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具有指导功能的高考必然对此有所体现和渗透。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已经有此迹象。如2003年上海春季卷中的“十个最美的实验……,科学美蕴藏于各门科学的实验之中,有待于……感悟、发现……”一题,实质上就是一道关于“美感”的题目,对培养学生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什么是物理美(如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具有一定作用。爱国主义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之一,结合“神舟六号”事件设置物理情景的题目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命题铺设点,比如天体运动万有引力部分、动力学部分、动量能量部分关于飞船的逃逸塔、运行周期等各个环节进行命题的可能性也是应该关注的。(对于这类题目可以展开变式练习)

  2 研究“考纲说明”,了解高考的选拔功能

  高考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在命题环节也应该体现。因此为了使考生了解高考怎样考、考什么等内容每年的高考之前都要有考试大纲说明。对高考的题型内容要求、难度等进行范例性说明。不至于让考生,尤其是应届生对高考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般说来,每年的考试说明都会将有关信息在形式和难度上透露出来,需要细心解读。比如高考试题究竟是多选题还是单选题、有无证明题等都可以从当年的考试说明中表露出来。它关注的主要是高考的选拔功能方面的信息。在高考中考生是考试行为的主体,对于考纲说明不但老师要明确,学生也要明确。这样学生才能够明确考试的要求,增强备考的目的性,提高复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3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资源依据

  3.1 深挖教材,透彻理解基本慨念,掌握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是物理学的知识载体,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几乎每一道考题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掌握程度,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作题,而是加深对这些东西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3.2 全面理解教材的各个方面

  对教材中设置的板块:“思考与讨论”、“阅读材料”、“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研究性学习”等都要给予全面的重视和理解。纵观10多年来的高考命题情况,这类内容始终是命题的重要取材点,因此我们应该“以本为本”。

  3.3 实验技能不可忽视

  物理重在“以物明理”,正像杨振宁教授所说的“物理学是现象的物理学”,而不仅仅是作题的物理学观察物理现象、验证和探究物理规律,光靠黑板上画实验。学生考上大学了还始终认为“电容器”是“两条线”或形状像一个水杯──教学中的比喻。画实物图时,把导线联接到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上,这都是平时纸上谈兵的恶果。从培养能力出发,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今后命题的重要取向,对于实验要重点复习,必要时考前还要再动手。如游标卡尺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读数问题以及对看原理简化图读数,考生很容易将卡尺的边缘作为读数的”点,这是长期纸上练实验造成的,如果不见实物、亲自作,错误率一定很高。这是多年教学的切身体会。

  4 讲求备考策略、狠抓关键点、合理预测,提高备考效率

  以下对高考的关键点进行概括,必要的地方加以说明(限于篇幅个别地方不再论述)。

  4.1 主干知识是重点

  动量、能量、静电场、电磁感应、电磁场中的粒子运动问题等是物理学的主干知识。

  4.2 科技前沿、生活社会等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的情景铺设点

  除了超导、纳米、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子物理、混沌、大爆炸等还有哪些值得关注呢?

  4.3 对原高考真题进行变式、推陈出新一直是对主干知识进行考查的重要命题特点

  例如1999年的全国卷的关于动量守恒定律的证明题就是80年代的一个原高考题的稍微改编,还有“作用区内的非接触碰撞”问题,高考中多次出现(怀疑是对核子短程作用模型的渗透),再如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的选择题和计算题,一直重复推陈出新。

  4.4 对物理时事、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考查是近年高考的一个亮点

  当年或近年的重要历史事件等,如去年的“世界物理年”,2005年以这样的物理情景展开的就有两个选择题,2006年将关注什么物理事件呢?

  4.5 重要的物理模型高考命题的热点

  物理模型是对物理原形的高度抽象化和概括化,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建立物理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进行量化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也就是逐步学习物理模型的构建,进而用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模型方法的构建对考生的学习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因此,对重要物理模型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例如夸克模型,近3年来就全国11套试卷来说,最少有3次,不过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对该模型进行考查的(2002、2004年天津卷以库仑力的平衡为内容对夸克模型进行命题;2005全国河南等理综卷考查的是关于夸克的电荷守恒定律,2002的全国理综卷等等)。为什么命题专家对于夸克模型如此热衷?只要纵观一下科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会认识到其原因:夸克模型不仅是科技前沿问题而且它还是2”世纪理论科学的四大模型之一(其他三个分别为生物学上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地质学的板块构造模型、宇宙学的大爆炸模型)。高中物理中还有哪些重要物理模型呢?

  4.6 对于“探究性试题”要探究

  探究性试题已经是高考命题的大势所趋势,我们在2003年就已经提出了这一点(详细论述见《物理教学探讨》2003.3),2005年又是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例如2005年上海卷第15、18题,类似的还有2004年江苏卷第12题,探究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问题,这些都是和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开放性很强的试题。这类试题的共同特点几乎都是:展示问题情景、要求学生收集信息(主要是填写图表)、处理信息(主要是根据图表进行图像描绘)并根据图像得出某些重要结论(这是最难的一步)。对这类试题如果光靠搞题海战很难奏效。最好的做法是,真正地进行至少一次探究实验活动,亲自动手,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对探究问题自主构建。

  总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即“一标”“一纲”“一本”与高考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不但要读课本、读考试说明,还要研究新课标,因为这是教学实践中多数学校最容易忽略的方面,而恰恰是它引导了高考命题的新趋势。如果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加强“新课标”意识,有利于我们加强复习的自觉性,有助于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果和教率。

上一篇: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