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物理 -> 正文

漫谈物理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探究活动与双基教学的关系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4:44阅读:
字号:|

  漫谈物理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探究活动与双基教学的关系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无疑是物理学科改革的一个亮点。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从“理论的课程”、“理想的课程”回归到“现实的课程”、“实施的课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落实“双基”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的态度是:“探究”与“双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探究性学习”与“双基”的界定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物理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界定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通过探究来学习物理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践证明:即使是一个极普通的学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课题研究人员。

  物理学科涉及面宽,实验性强,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巨大空间,物理学科贴近生活,生活中包括物理学知识,在物理课程的内容设计、知识呈现形式上,充分挖掘学科潜力,从学生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科学探究应该成为学习物理学的鲜明特点。

  而“双基”教学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

  二、新课标实践中“探究性学习”与“双基”之间的关系

  1.“探究”与“双基”教学存在着矛盾

  首先,探究活动能否顺利推广的问题。1997年开始的上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就暴露出这个问题。很多学校由于担心影响学校的升学率,要么占用研究性学习时间,要么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来加强双基训练。无疑,探究活动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在双基教学与探究活动之间进行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是国内外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探究教学对我国教学实践的意义不在于探究的内容与形式本身,而在于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价值,使我国的教学传统吐故纳新。但应充分认识到,改变传统并非易事,探究教学的开展在我国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

  其次,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是搞好探究教学的重要前提,它将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我国的许多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习惯于个体化环境,缺乏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探究中容易出现“掉队”、“吃不饱”、合作不力等问题。

  再次,教学中存在的惯性问题。在探讨影响课程改革的各种因素时,有一种来自教学内部的因素不容忽视,这就是多年来深植于教学中,师生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及其运作的惯性。实行研究性学习以来暴露出的问题就说明了这种惯性的存在。如有的学校、教师为了给学生节约时间,把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像讲授知识一样讲给学生;有的学生把研究过程当做走形式等。“学习是深深扎根于人格的一种能力,是年复一年的在特定的学习情景中和师生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很难轻易改变。”同样的问题存在于教师的工作模式和观念中。能否分析教学中的惯性挥之不去的各种原因,能否激活广大师生参与教育改革的内隐因素等许多难题,都不应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予以回避。实践中的问题可能比理论上的问题更棘手。

  2.“探究”与“双基”又辩证统一

  从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这一角度来看,“探究性学习”与“双基”之间并不矛盾,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判断、发现、探究能力以及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大量的新信息,同样会迁移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

  同时物理教学大纲也指出,中学物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物理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及思维方式。并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探究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的灵活程度,有了基础知识的沉积,并不等于拥有了技能。精妙的拳法要达到“招之即来”的境界,还必须经过艰苦而漫长的磨练历程。只有在传授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过程,它与双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价值,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在于,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系统学习”占据了垄断地位,系统学习往往把学生置于一种知识分割、机械练习、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的教育体制之中,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型为“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创新。

  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探索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现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过去多年一以贯之的做法及其相应课程教材体系主要致力于培养“标准件”。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设置是关键。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发展奠基,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参与体验,积极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高中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中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重庆北碚区作为全国素质教育基地,大力提倡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们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动手动脑,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成果。其中该区一所农村中学的3位同学设计的“田径成绩自动记录仪”,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北碚区在总结第一学年的高中探究性学习时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地超出了事先预料,研究的项目多达450个。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们的科研意识,并在活动的开展中促使了同学们更加重视对双基的学习。

  可见,探究活动与双基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科学和有效。

  三、如何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落实“双基”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与落实“双基”之间并不矛盾,过分强调科学探究活动和双基教学的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笔者认为,辩证地理清“双基”教学与“探究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寻求它们之间的整合点,对于中学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探究是西方国家的传统,重视双基教学则是我国的教学传统。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将双基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整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当然,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时,也应注意不能用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不能走向忽视知识技能的极端,要注意把握好“度”。过去的教学过分强调结果与双基训练,以至造成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极端现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注重过程性与探究性学习,但不管是过去的强化练习,还是现在的探究性学习的日益深入,都不能走极端,它们是辩证有机的统一体。在物理课程改革中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结论,只重视双基,忽视探究式过程;另一种是只重过程、探究性学习,而忽视双基。应该说,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探究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我们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而是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处理好“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实验上,这相比以往单纯重视双基教学更为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探究过程,它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的。

  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一方面在宏观上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如体现新的教育观,注重并丰富“双基”,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等。另一方面还应该体现本学科的一些特点。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但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开展了活动,让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了各种讨论就是成功的课,体现了教改的课,就是新课程。但下课后,学生却感觉没有收获。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探究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高中探究性学习是一门独具特色的新课程,对它的评价也应该有新的思路。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评价,要本着求实、求真、求新的精神去考虑指标,有“探究性”色彩,但不能离开“学习”的本质要义,不能离开中学生的实际。在这个基础上,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研究与合作精神、实际参与过程、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对教学的评价要着重从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师生合作、多元指导等方面去进行考虑。

  随着近几年高等学校的连续扩招,相当数量的省市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进入“大众化”的初级阶段,这就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力度,为高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更为有利的环境。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一旦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迈出更大的步伐,高中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一定会有更大的拓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综合所述,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和实质性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研究,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提倡发展性评价,力图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新课程力图变“听”的教育为“说”的教育,变“静”的教育为“动”的教育,变“认知”的教育为“认知与情感统一”的教育,变“惟理性”的教育为完整的人的教育。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进取的个性,形成“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勇于承提、敢于创新”的民主的性格。

  探索是良好教育的当然要素。探索意味着探索者不因循守旧,不墨守陈规,意味着探索者大胆尝试,追求卓越,而探索、发现和创新也正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的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同时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情景和氛围,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如何评价学习的效果等等。探索使得课堂多一分灵动与飞扬,多一些朝气与活力。

  教学的探索影响、引领和激励着学生的探究,课堂生活会因为探索而变得悬念叠起、趣味无穷,变得开放、鲜活和魅力十足。师生也因为共同探索,享有更高品质的学校生活。

  尽管课程改革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和弊端,比如缺乏充分的理论准备,急于求成,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精神等等,但日月之蚀无损日月之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必将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彪炳史册。

  【参考文献】

  [1] 任文忠、陈赟.实施新课程要“三到”.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

  [2]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 浅谈高中物理新课改的“活”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