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物理 -> 正文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探究思想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4:43阅读:
字号:|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探究思想

  “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所以,物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 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 体验科学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从活动中领会科学探究的思想, 把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那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探究思想呢?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改变实验方式从物理发展历程看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等,都堪称为科学探究的典范,应该转变角度有效地利用。例如:作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理性定律,是伽俐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到的结论。因此打破了亚里士多德以来1000多年间关于受力运动的物体, 当外力停止作用时便归静止的陈旧观念, 为近代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这个结论被牛顿总结为运动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科学已不再是已经完成和固化了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对自然界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由此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的科学观。

  2、改进实验方法

  为让学生更关心科技的新进展和新思想,应把越来越多的科学探究的新成就纳入教学中。如:磁悬浮列车,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它的基本原理:同名磁极互相排斥,但原有实验用的是条形磁铁和小磁针,只能观察到异名磁极相吸的情况。于是引导学生改进实验,借助于测力计示数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将一磁铁系在测力计下端,另一磁铁放在它下面,实验将会收到明显效果。借此进一步深化实验内容, 让学生了解国外在列车的安全性、平稳度、速度、无污染方面探索的新成就。通过该实验不仅是让学生认识物理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的过程,是一个有可能对人类进步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与创新的欲望,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3、增强探究性意识

  实验探究的过程,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实验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 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确定实验方法,编排实验程序,选择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过程。比如: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可设置以下问题:①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应分哪几个方面问题来研究?②这样可以使一个电阻上有持续电流通过?哪些可以直接测量?③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来有效控制变量?④选用什么规格的滑动变阻器比较合适?所选用的各个导体的阻值有何要求?通过步步设疑,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对各种因素进行取舍,对信息进行筛选,对实验既有全局的观点,又善于应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实验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得到提高。

  4.创设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采取开放与分歧方式,衍生各种可能的答案和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开放性实验“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可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可能包含的因素有:物体所处的深度、物体的重力、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体积等,并为学生提供多种的实验器材。如:测力计、量筒、橡皮泥、牙膏皮、木块、金属块、水、煤油等。其中所选物体有体积相同的,有质量相同的,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实验小组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 并在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主动改进自已的探究方案。

  5、延伸实验活动

  把物理实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延伸到生活,营造一种科学探究的氛围。① 设置简单易行的家庭小实验。如:将摩擦塑料袋靠近细细的水流观察摩擦带电实验;将盛水的不锈钢小碗放入水锅中,使其漂浮。② 开展小制作评比活动,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使人人都可参与。例:七彩陀螺、土电话、针孔照相机、纸锅烧水、潜水艇、小电铃、继电器自动控制电路等等。③ 办实验汇报展。如:巧用雪碧瓶,你能展示什么样的现象?结果同学们对材料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加工:有密封的,有敞口的,有取部分的,也有用整体的;并巧妙添加了各种辅助器材。呈现的现象有力学的、有热学的、有光学的……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营造的科学探究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物理实验室逐步会成为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小乐园科学探究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过程。将科学探究思想渗透于物理实验教学中,将会加快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