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物理 -> 正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在物理课中强化学习动机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4:44阅读:
字号:|

  如何在物理课中强化学习动机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如何在物理课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最佳处、重点、难点处、关键处强化学习动机。

  关键词:参与意识、质疑能力、反馈信息、自我中介调节、强化学习动机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物理已同其它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物理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物理担负着传播基础物理知识,发掘培养物理科研后备人才重任。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认识,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物理更是如此,因而有些在初中对物理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物理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物理教学法,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强化学习的动机。那么,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强化学习的动机呢?

  一、培养参与意识,以强化学习动机。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演示,让学生参与生动的物理小实验,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物理的动机。例如,笔者在讲“超重和失重”这节内容时,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组的器材:一只弹簧秤、一个200g的钩码、一根细线、一只侧面靠近底部开有小孔的饮料瓶(学生自备)。首先让学生测量物体的重力,然后让学生探究什么情况下弹簧秤的示数会大于重力?什么情况下弹簧秤的示数会小于物体的重力?并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通过学生实验,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再让学生用细线悬挂钩码加速上升,细线会断掉;请一部分学生(还有一部分课后做)在体重计上突然蹲下和站起,观察体重计示数的变化;观察装入适量水的饮料瓶自由下落,水是否从小孔喷出。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超重和失重现象。这节课的特点就是学生全部参与了实验研究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后反馈表明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很深刻,也认识了身边有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而以前总是空口说白话,学生总感到难以理解,不能掌握。这样通过实验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物理的心理指向。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培养质疑能力,以强化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时,教师可以先演示木板上用弹簧秤拉小车和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实验,然后设疑:摩擦力在这二个实验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方向怎么样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加速度》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速度的变化率”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速度的变化率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率、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大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场强度”的教学是《电场》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引导学生与前面所学重力场相类比以加深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物理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相关问题,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达到使学生提出问题,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物理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自我中介调节,以强化学习动机

  利用反馈信息,是激发学习动机强有力的手段。学习者从自己的进展、成绩、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中受到鼓舞,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可从馈信息中知道自己知识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便于及时改进、补救。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布克(W.F.Book)和诺维尔(L.Norvell)的一项研究中,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练习减法,每次练习30秒,共练习75次。在前50次练习中,让甲组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不断鼓励和督促他们继续努力,并对所犯错误进行分析,而对乙组学生不进行反馈,结果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好。在后25次练习中,给予乙组充分的反馈信息,而甲组学生不知道学生结果,结果乙组学生成绩优于甲组学生。这一实验说明,有关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例如; 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这节教学中,对火车转弯的问题,除课本中介绍的方法外,我让学生设计一些方案,开始学生有点拘束,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逐步放开了,发言很积极,讨论更热烈。大半节课时间,学生提出了十几个方案,有些学生的设计还很有创意。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实验研究表明:有反馈信息的,学习进步快;没有反馈信息的,缺乏学习的激励,学习进步慢。在反馈中,对学生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可以巩固和发展学习的积极性。赫洛克研究表扬与批评对学习不同功能的著名实验表明:受表扬的学生成绩不断上升,受批评(训斥)的学生学习也有明显的进步,适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自己没有得到表扬或批评,但静听其他人被批评或表扬,其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的“隐蔽的强化作用。”

  自我中介调节反映了个体内在需求和诱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事实上,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将主要谈谈“反馈—归因”这一自我中介调节模式,其余方面不再赘述。

  反馈是保持自我调节功能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动机的整个形成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通过教学反馈所得到的信息,能够及时地调整动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行动方案等。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学习反馈能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表现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课堂上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能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学习的进展和结果,获得相应的评价,从而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水平。

  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原因做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它的作用在于:通过产生一定的成功预期和情感而影响后继行为的动机,而且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某个学生课堂学习反馈很差,作业不及格,此时他会产生两种情绪:(1)自己作业不及格归因为自身缺乏能力,可能会导致消极情绪,则影响以后的学习动机;(2)自己作业不及格归因为自身努力不够,可能会导致积极的情绪,激发学习动机。

  我在日常教学研究中总结出两类典型的归因模式:(1)积极归因模式:“成功—— 自豪——激发学习动机——成功”、“失败——总结——激发学习动机——成功”;(2)消极归因模式:“成功——运气、简单——缺乏学习动机——失败”、“失败——能力低、难——缺乏学习动机——失败”

  面对两种归因模式,必须采用相应的归因训练。特别是消极的归因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归因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学业成败情境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的干预计划。有人归纳了三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即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和观察学习法。而通常我在日常教学中,要是面对考试偶尔不好的学生,会帮助他们找到错误与分析问题的原因,把注意集中在学习任务上,不要为担心失败而分心。要是对于后进生,我首先要让他树立信心,创设成就情境,让学生产生成就行为,并对此及时给予反馈,加以口头鼓励、适当肯定。当学生取得初步成功的时候,对其学习反馈结果予以归因,来改变学生自己原有的归因方式,提高其认识水平,激发起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上我们讨论了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的一些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好方法好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究、总结。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以实现优化教学的目标。

  参考资料

  1.《教学技能》湖南师大出版社

  2.《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3. 《教育心理学》冯忠良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孙作江.《问题教学法及其课例》.物理教学探讨2002年第8期

上一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加强物理...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