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生物 -> 正文

【课改论文】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体会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6:50:00阅读:
字号:|

  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体会

  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实质上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经济的需要?这是当今各国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问题,虽然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答案。但一般都认为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开放的头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生物学,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生物》(江苏教育出版社)和《生物课程标准》的公布和实验就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下面作者就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谈一点体会。?

  1.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今知识经济和传统的农业、工业的重要区别在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对这种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理论,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充分体现着人类智慧的经济,它以不断创新为特色,这种创新过程又是快捷异常,没有终止的。?

  ???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就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根除“灌输式”这一过分偏重讲授,偏重分析,偏重演绎,偏重推理,轻视综合、归纳、渗透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这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课讲得很精彩,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但由于忽视了综合、归纳、渗透,结果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就尽可能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空。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都要求我们精心组织,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今知识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直接成为财富,成为资源,人在经济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宰者,彻底改变了工业时代那种人沦为机器奴隶的状况,个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充分体现个性的生产占据了主体地位,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取代了大批量的标准生产。这一重要性转变对教育的要求就是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一切束缚学生个体智慧,压抑个体潜能,限制个体自主创造性发展的做法都应坚决摒弃。?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程序式、研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等先进媒体,使生物学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现行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3.?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

  ????作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知识的共享性,即指知识不具有排它性,可供许多人同时共享,较少受时空的限制。加之,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未来的经济将转变为网络形态,知识经济的产业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网络化。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呼唤“开放式”教育,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有较强摄取知识的能力和具有开放思想的人才。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就是适当引进了合作式教学,加大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力度,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开放性。例如,实验教材每三节探究生命的方法中探究“蚯蚓的刚毛运动中的作用”的实验,课前老师讲明本节课的任务和学习方式后,学生就相互协作,分小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热烈地议论,相互帮助着操作、学习,课堂的知识信息多向传递,热点区域此起彼伏,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学会了在和他人交流中获得信息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开放式教学还要求教学内容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生物学科的最新成就和信息进入课堂,尤其要充实分子生物和生态学的有关内容。通过向学生描绘分子生物学的美好前景和当前全球性的自然生态危机,使学生具有积极关心生存环境,密切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的开放头脑。?

上一篇: 【课改论文】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