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结合课改理念 策“动”历史教学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30阅读:
字号:|

  结合课改理念 策“动”历史教学

  [摘 要] 高中教学新课程改革今年开始在我省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探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教学环节谈了如何科学有效地策“动”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 活化教学内容 变化教学方法 优化备课理念 策动历史教学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热潮,新的课程新的教学理念对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并且新课程改革还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那么,作为一门对理解和记忆能力要求很高的历史学科,如何去应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关键是一个字——“动”,让“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教学环节都动起来,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也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下笔者就策“动”历史教学这三个环节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活化教学内容——让课本知识“动”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静止的东西一般很难吸引人的注意力。如今的学生能迅速跟着流行事物走,却很难快速主动的掌握课堂四十五分钟老师讲的内容,原因就在于流行事物贴近学生的心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作为具有蓬勃朝气的中学生,一直面对静止的变内容不变模式的课本知识,很难有积极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当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改变目前单调的静止的课本知识内容,要活化教学内容,目前最为广大教师认可和利用的就是使用多媒体的手段教学,把静止的课本内容用动态的丰富多彩的文字、画面或视频等展现出来,这种动态的教学内容无疑会激发学生的视觉神经和感官神经,让课本内容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开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节多媒体公开课时,运用了毛泽东的配乐诗歌《占领南京》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首歌曲,穿插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北平和谈》、《百万雄师过大江》三段电影纪录片,并展示了十四副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历史图片,整堂课有近一半时间是在声乐中度过的,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效果使学生摆脱了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枯燥单调的文字,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和把握这节教学内容,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让教学内容动态化不仅仅只有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还可以通过实物投影、电影纪录片、音频视频、编排历史话剧、绘画历史地图、改变教学场所等等,让历史知识通过这些动态途径得到生动的再现,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又可以锻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等多种学习能力。比如在组织《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这节活动课时,笔者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授课地点从教室转移到操场上,大家围坐在操场的草坪上,先是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全部集中起来进行辩论,最后选出优秀的小组和最佳的辩手。这种教学环境的改变使学生摆脱了课堂上的那种固定座位的束缚,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同时讨论后得出的认识也比单纯看课本理论理解得更加深刻。

  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而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就必须要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能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要活化教学内容,让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

  二、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主体“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心理学上也强调:“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历史教学充满活力。

  首先,促学生脑“动”锻炼思维能力。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向学生灌输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的公式是“师问——生答”和“师问——师答”。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公式应该是“生问——师导——生答”。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制造悬念来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可以在上新课前让学生自己先去阅读课文,并且找出几个自己有疑问的内容、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和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促使学生去产生疑问,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并提供学生所需要的素材,使其自己得出较为正确的答案。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促学生口“动”锻炼表达能力。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课堂上学生自主发言的时间很少,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在聆听,在这种方式教育下的学生有很多都像是茶壶里的水饺一样——有口倒不出,不善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新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所谓问题不辩不明,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既有利于将问题辩明,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和学生所疑惑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讨论,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比如历史上很多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引导学生去正确分析和讨论既可以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其口才和辩论能力。

  第三,促学生行“动”锻炼实践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也需要实践去检验其真伪。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当今时代越来越强调人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行“动”起来,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等,通过这些行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三、优化备课理念——让教师领先“动”起来

  新课程教学不拘于预先设定的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教学方法也注重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那么,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优化备课呢?

  首先是要备教材,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逐步形成素质。同时新教材还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在备课中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过程,挖掘出教材中能制“动”的知识要点和素材,并准备制“动”的手段和途径,为激发课堂活力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是要备学生,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以往教师备课只是将所要教授的知识要点梳理一下写成教案而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去备学生这一环节肯定是达不到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了。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体会和不足,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有帮助的。

  总之,历史新课程的指导思想要求历史教学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要在教学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对历史教师作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成就,从而使新课程理念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上一篇: 结合本地历史特色谈谈在教学中对...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