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让历史插上现实的双翼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30阅读:
字号:|

  让历史插上现实的双翼

  主题活动课“让历史告诉明天从日本侵华历史的‘余波’谈起”分析当今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实际能力,是对各学科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也不例外。就历史学科而言,其一项重要功能便是“以史鉴今”,所以,如果能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合适的选题,将历史与今天学生关注的热点巧妙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其多渠道获取知识的热情,促使其积极思维与探究,完成对主题的多方面的丰富与组合,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启迪明天”的现实功能,应当说是历史学科在教育改革中对新教学理念的一种很好的实践,也是很有可为的一种尝试,现以我在教学中的一次实践活动为例予以说明。

  一、研究课题: 让历史告诉明天

  ——从日本侵华历史的“余波”谈起

  二、研究设想:

  (1)在高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中日关系问题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重要部分,学生对此方面了解也较全面和丰富,尤其抗日战争一章讲完(授课中结合使用了一些真实的历史资料片与图片),同学们对日本侵略深恶痛绝,感受颇深,甚至也有一些非常激昂的言辞如“把日本人统统消灭”等等,同时一些同学也提及一些关于日本教科书、战后赔偿、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等问题,但又不是很清楚究竟怎么回事,并对日本战后态度表示迷惑。针对这一近代史学习重点同时又是时事的热点问题,若能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的延续发展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探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近代史学习的认识,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历史责任感,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现实,更接近社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根源的探究,可促进学生深层次理性思维的发展,拓展其思维能力。

  (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利用有效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形成创新思维模式:意识问题—自主探究—获得结论。并通过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团体协作精神。

  (3)通过设计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会调查研究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意识,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加以结合,摸索一条较好的主体与主导相结合的道路。针对本次研究活动课而言,表现在如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订研究的主题,商讨该主题下学生具体的研究目标、该研究目标诸方面组成与成果展示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整个研究过程的监控与方法指导及研究课进行过程有效的组织,使研究方向沿既定的轨道前行并实现既定主题所要达到的实际社会功用。

  三、研究手段:查找资料(图书馆、上网、咨询教师或家长)、设计问卷、问卷调查、制作软件等。

  四、准备过程:

  (1)征询学生的意见,商讨进行研究的主题。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主旨出发,确定为“让历史告诉明天——从日本侵华历史的“余波”谈起。

  (2)征询学生意见,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学生陆续提出了一些与战后侵华历史相关的的话题如 “教科书事件”、“靖国神社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等,经筛选与商讨,一开始仅仅想面对同学对日本侵华的滔天暴行的认识与了解,结合当今日本社会战后对侵略反省的不足如“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问题”、“德日战后态度差异”等等对日本面对战争的现状进行揭示与抨击,以引发学生对现状的关注与警戒。后在准备资料与商讨中发觉仅仅立意于此,将可能只会把学生引向一种激昂的仇恨情绪,不理智的偏激意识,并不是一种现实的、积极的意识导引,对日本社会面对战争的态度的认识这种引导也是不全面及合理的,将不能达到很好的面对现实,积极认识与处理问题的研究目的,与既定主题“让历史告诉明天”存在差距。经过协商与调整,决定将日本普通民众对战争历史的认识状况、日本政府与民间正确反思历史的事例加入,并将普通中国人对历史事件认识与现状了解和对未来期望设计问卷调查,在中国人民回顾历史,期待和平友好的主旨愿望中,将学生引向面对现状,理智与积极地思考应对与解决办法的道路上来,从而与设计主题达到和谐一致。至此,研究内容基本确定下来。

  (3)学生分组确定课题研究成员,着手搜集资料,进行研究。问卷调查一组提出思路与老师共同商讨设计问卷内容,分发给同学家长、亲友或路人作答。(附中日问题调查表)

  我们的问题 您的答复

  1、您知道中日之间曾有过哪些历史事件?

  2、对日本侵华那段历史,您都知道哪些事实?

  3、如果您经历过日本侵华那段历史,您有什么感受?或那段侵略历史给你留有什么印象?

  4、您知道近些年来中日之间关于“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日本极右翼势力”的一些情况吗?您有什么看法?

  5、您对日本面对侵略历史的态度是否满意?您希望怎样?

  6、您希望中日在二十一世纪是怎样一种关系?

  (4)在教师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确定研究成果汇报方向与内容组成,作到主旨鲜明,内容准确,史论结合。分发答卷组同学进行答卷的整理,写出调查报告。

  (5)将课题汇报所搜集图片材料进行整理制作,用于多媒体演示。

  一、 课堂交流状况:

  [多媒体演示]:日本遣唐使、鉴真、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日本投降、中日邦交画面陆续闪现,主题出现:

  让历史告诉明天

  ——从日本侵华历史的“余波”谈起

  [主持人导入]:正如画面同学所看到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上曾有过亲密交往的佳话,惊涛骇浪中,遣唐使的执著奔波,鉴真东渡的千辛万苦,拉近了两国的距离,增进了中日人民的友谊;而近代,留给我们的是极为惨痛的一页,甲午战争、“二十一条”、山东问题、 “济南惨案”,更不用说那惨绝人寰的八年抗战,多少血泪和仇恨凝聚于我们心中,和平不在,友谊不在;战后,两国重又恢复了往日的联系与交往,然而,在两国人民希望接受战争教训,永远和平相处的今天,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穿插其中,影响着中日人民对今日与明天的期待与展望,我们同学刚刚学习完那段八年抗战不堪回首的历史,我们了解了过去,更关注中日的今天与未来,也更有责任去担负它。既如此,我们有义务将中日之间一些阻碍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问题加以研究与探寻。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渴望和平与发展,我们也希望日本也同样肩负起这一责任,毕竟,人类的发展需要友谊与和平,不要让悲剧反复上演,让历史告诉明天。

  我们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家既有所闻,又不甚了解的“日本右翼势力”问题。

  [同学阐述1]: 对日本右翼势力的由来、定义、表现、右翼势力存在的财政支持与思想社会根源及最新动向进行说明。(略)

  [主持人]: 通过同学的这番讲解,我们了解到日本近代一系列侵略事件及战后否认历史态度都与这一势力有关,而近些年来反复见诸报端,引起亚洲人民极度关注的“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也正是这一势力作用的结果。什么是靖国神社?围绕它有那些问题出现?请关注“靖国神社问题研究”。

  [同学阐述2]: 讲解靖国神社的来历、演变、性质,神社内部结构与大肆宣扬的军国主义精神的展览,及小泉为何参拜神社和参拜事件引发的反响(同时多媒体演示:日本政要参拜场面,中、日、韩民众的抗议活动,靖国神社的鬼子兵形象,及日本少女与鬼子兵合影等画面)(略)

  [主持人]: 如果说靖国神社问题只是涉及日本一少部分人问题的话,教科书事件的影响就远不至于此了。正如我们同学所能感受到的,教科书是我们对历史形成正确认识的一个最重要媒介,我们的许多历史第一认识与观点都来自教科书,那么,日本的教科书如何对过去侵略历史进行描述,告诉日本青少年的呢?

  [同学阐述3]: 介绍日本战后在教科书编撰上的反复,近年来所修改的教科书的具体内容,日本政府对修改教科书的态度与右翼教科书的影响等等。(略)

  [主持人 ]: 当我们了解完以上诸事件的相关介绍后,大家可以感觉到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似乎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什么?战后日本对侵略战争的反省态度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在二十世纪对人类负有重要战争责任的国家世所共知有两个,哪两个?德国与日本,然而,在对历史的反省态度上,两国却交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卷,(同学点头示意认可)德日在面对侵略历史表现出那些态度差异?为何会有这些差异?

  [同学阐述4]: 德日反省战争的态度差异与差异根源的揭示(展示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墓碑前下跪的画面)(略)

  [主持人]: 面对当今日本对侵略历史所反映出的这些问题与其内在社会与思想根源,我们深感忧虑与担心,我们也更想知道日本的广大民众在历经战后半个多世纪后,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真正想法。

  [同学阐述5]: 介绍日本民众面对这段历史的不同态度。包括:前首相的言行(承认历史,反省历史的代表)、日本著名史学家家永三郎的事迹,一些人不友好的态度(水均益文章)相当一部分日本青少年对这段历史的无知与要求获知真相的愿望,并结合一位在华学习日本青少年填写的答卷(对历史有所了解,表示震惊与歉疚,并希望更多的了解事实和希望中日友好) 加以说明。

  [主持人]: 面对日本民众的态度,作为中国普通民众,他们对历史与现状的认识如何呢?

  [同学阐述6]: 根据调查问卷情况作出说明:(1)中国民众对中日历史事件的记忆主要集中于抗战历史及甲午战争等近代侵略历史,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七七事变”等,而对“扶桑东渡”、遣唐使友好往来等事件仅少数人记忆,说明日本侵华历史在人民心目中仍有抹不去的伤痕 ,侵略历史的记忆远超过其他;(2)对侵略战争的印象是:惨无人道,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损失,空前灾难,不可原谅,刻骨铭心等;(3)对“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几乎所有人都知晓这些事情,并强烈谴责这些做法,认为应公正地对待历史事件,日本不承认犯下的战争罪行,就不会得到中国人民的原谅,有些人认为对于日本青年人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应特别严肃对待,也有人认为否认历史的人毕竟为少数,应该看到积极方面;(4)对日本政府对战争的反省态度,大多数人不满意,希望日本认清历史,公开道歉,不要破坏中日之间的关系,或要其赔偿战争损失,但也有人认为应自我检讨,学习现代日本科技、经济发展,重建未来中日发展关系,或对于日本人民和二战幸存者,应相信他们有正确看法,不应该反对整个日本国,应只是针对其中的一些人和事等等;(5)对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的希望,几乎都希望中日和平、友好,经济贸易继续友好往来,中国也要向日本学习,取长补短,或认为可能有些许摩擦,但只要都为和平努力,战争就可以避免。

  [主持人]: 面对中日的历史与现状,大家可能会关注将来中日关系会走向何方?请同学们听专家预测。

  [同学阐述]: 三种走向预测及形成该走向的条件说明,包括:大体维持现状;长期持续恶化;良性的质的飞跃等,(略)(展示中日自60年代以来政府间友好交往的一系列图片,最近一张为江泽民与小泉首相的照片,身着中国传统服装,喜气洋洋。)并表达希望友好和平永驻,日中友好世代年年的愿望。

  [教师总结]: 听完同学们的研究汇报,我们同学对当今中日关系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入与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对永久和平局面的美好期待,我想,这也是在座各位同学的心声,然而,面对一些不令人满意的现状问题,我们又不能不感到气愤、关切与忧虑,在对日本这一系列活动进行揭露、抗议、针锋相对的斗争之外,我们是否也应该将我们的视线转向我们自身,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中国自身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多媒体问题显示1]: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发展和平局面,避免悲剧重演,本着积极与理智的态度,作为未来中国主人,你认为中国政府应注意做那些工作?(提示:“赵薇军旗事件”引发的感想;从侵略战争中得出的教训;从来华日本学生的答卷得到的启示等等)。

  [同学讨论回答]: 中国政府对日本扭曲历史做法应表示出强硬态度;政府应加强历史教育,尤其被侵略历史教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中国应继续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增强国力,“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在扩大与日本经济文化交往中,利用自己的文化、旅游等扩大影响,加强宣传,向日本人介绍历史,让更多的日本人知道历史真相等等。

  [问题2]: 假如本次研讨会后,你将负责接待一组来自日本青少年朋友(他们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为加强文化交流,发展友谊而来),你会做些什么?

  [同学讨论回答]: 可能会给他们讲述一些中日曾有过的那段历史;会带他们参观抗战历史博物馆;送他们一本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等等。(完)

  活动体会:

  (一) 选好切合实际的主题,是一节活动课首要问题。题目的选定要有其研究价值,同时可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并切合学生的能力与认知可以达到的实际情况。就本节课而言,其价值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将一段学生印象与感受深刻的历史事件加以延伸,考察其后续发展,并在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情况下,提出解决的方法,让同学认识到历史不仅仅代表着过去,还决定着现在和未来,很容易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并对历史的现实功能在调查研究中获得更深的感悟。此外,该主题下所涵盖的子课题,同学有所认知并且材料较为丰富,在各子课题的搜寻过程中,除个别外,都查到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学生在此过程中也颇受鼓舞,兴致勃勃,在对搜寻材料进行剪辑、选择中也提高了自己处理材料的能力。

  (二) 教师要在这种主题活动课当中担当幕后总导演的角色,把握其全局与方向,并调控研究的进程。由于各子课题由同学分散探究,其研究的方向、揭示的问题需要统筹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研究情况及时了解,帮助分析确定,使其与整个主题方向相协调,圆满地围绕主题展开,为主题服务。这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劳动,自己要先于学生对该课题有较深入、较广泛的认知,有一个统筹安排。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实际存在一种教学相长的现象,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丰富原有的安排,如在该课中,中日关系未来的三种预测就是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发掘出来的,对丰富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 这种活动课,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这种活动中,由于分组完成任务,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搜集材料、处理材料需同学合作完成,增强了合作意识;汇报阐述的效果如何,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水平高低,故竞争也在明里暗中展开;学生设计问题,分发问卷,调查统计,锻炼了独立处理问题和社会实践能力;对自己讲解问题展示方式的设计,也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

上一篇: 让传统美德“香”溢历史课堂教学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