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养成
论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养成
课程改革作为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浩大工程,正蓬勃、深入地开展,教师素质正成为制约课程改革顺利推行的关键问题。本文将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养成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教师素质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教师队伍是教育实施的主要力量和依托的基础,教师队伍的素质,关乎教育的实施和教育发展的质量。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素质的相应更新。教师素质是否更新、教师水平能否提升,决定了课程改革实施的力度,甚至成败。但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仍普遍存在知识老化、观念僵化、教法陈旧的现象,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使历史新课程实施举步维艰。当前教师素质没有相应的更新,主要在于教师们对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不甚明了,不知如何提升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 在此,我们既要肯定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更要研究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二)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①政治思想:爱国主义、国情认识、国际意识、革命传统、马列理论和“四个坚持”;②道德修养:遵纪守法、举止文明、坚持正义、仁爱宽容、勤俭节约、以身作则;③敬业精神: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勤奋扎实、多作贡献。
2、文化理论素质。①文化结构:兴趣广泛,涉猎多科;②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的历史理论涵养;③教学理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3、教育教学素质。①教学基本功:教态自然亲切、仪表端庄大方、语言标准流畅、板书规范美观;②教学能力:理解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了解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教学设计科学,有效实施和调控教学,善于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
4、身体心理素质。①身体:身体健康,能胜任教学工作;②心理:感情丰富、性格开朗、毅力坚强、心态健康。
(三)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1、树立课改理念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的。20世纪西方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发展,而我国实施的课程改革就直接建立在建构主义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之上。
什么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20世纪上半期起源于美国,以华生代表,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心理或意识,而是人的行为;在研究方法上,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它主要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强调学习过程是刺激——反应。
认知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把学习看作人的内部心理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这种加工包括注意、记忆、语言、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过程。
建构主义由瑞士的皮亚杰和苏联的维果茨基奠基,早于认知主义创建,70年代取得主导地位。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领会、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由此,建构主义认为,对学习的评价不应以学习者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以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协作学习的能力与贡献、意义建构的水平等因素来综合衡量。建构主义还认为,人类的知识不是终极真理,而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取代。由此认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能仅简单地提取已知知识,而必须结合新的情景问题,对已有知识进行改组和重建。这种知识的高度主观性和情景性决定了学习是终身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对知识进行质疑、检验和批判。
我国当代的课程改革既建立在西方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之上,又建立在当代我国发展需要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形成了系统的课程改革体系,作出了许多方面的具体规定。因此,我们要树立课程改革的理念,还须从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发展需要和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来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并通过把握和理解课程改革的体系和规定,来明确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2、完善人格修养
德高为范,我国传统教育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道德高尚。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人”,那么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会做人”的老师。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加强人格修养:①现代意识的修养,如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全球意识、法制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等;②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修养。经过一百多年的西化运动和反儒斗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导致传统道德沦丧,造成了一些社会混乱现象,使人们重拾传统道德的价值;③民主、平等观念的修养。课程改革要求营建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进一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进一步树立和实践民主、平等的观念。
3、更新文化知识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强调知识的传授,且所授知识繁难偏旧;强调独立的学科教育,即便跨科联系,也是服务于学科教学的需要。而课程改革要求更新知识理论,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主动地跨科渗透。不仅要求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理论,而且要进一步拓宽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和课标教材已根据时代性、生活性和适应性反原则优化了教学内容,出现了我们原来不重视或未见的新知识(如增强了社会经济、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迫切需要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而更新专业理论,需要抛弃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狭隘理解,根据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在这方面,刘宗绪先生是一个典范。他以当代改革和发展为主题,实现了我国史学理念的全面创新。他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提倡生产力的标准、实践的标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看待历史的新观念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史学方法。刘宗绪这些观点、方法已成为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的共识,并体现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课标教材之中。
4、关注时代发展
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十分强调知识的时代感,注重知识与时代的联系,关注时代的发展,强调对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探究性思考。因此,关注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生活,思考解决当代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应成为我们教师素质修养中一个重要内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经常建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关注所教历史内容在当代的发展状况,思考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意义;同时尝试运用历史知识来思考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
5、研究学情实际
旧课程注重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漠视学生的需要。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个性,即强调教师要基于学生学情的实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普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对学生学情的研究要注意两点:一是研究对象,既要研究学生普遍的学情特点,又要研究每个学生个体的学情特点;二是研究内容,要研究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只有对学情的确切把握,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才可能恰当、有效。
6、强化教学能力
旧课程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老师只要知识把握得好,讲述清楚明了,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新课程强调能力培养,重视情感教育,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通过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的境界。
7、实现角色转换
①从“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即教育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②从“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即职业操守由完成职业任务的观念转变为以教为乐的观念,以教书育人来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③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即教师知能结构应向综合性发展,对学生培养目标由重知识传授转变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举;④从“传授型”向“促进型”转变,即教学模式由传授灌输转变为重视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发展;⑤从“权威型”向“合作型”转变,即师生关系由师道尊严转变为民主平等和合作探究;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即教师教研水平由经验积累层次上升到科研能力层次。
8、敢于教改创新
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既是一大挑战,更是一大机遇,给教师的发展带来无限广阔的空间。如怎样建立行之有效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怎样建立有效的新课程评价制度等等,都给我们开创教改新路、创建实验课题提供了机会。我们老师要有机遇意识、教改热情,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