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的现代意识
试论教师的现代意识
当人类的脚步踏入21世纪的门槛之后,教育首先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人的现代化,它并非单纯地强调现代教育技术,也不是修正局部的落后,而是从根本上达到转型。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化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让·托马斯认为“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不仅要具有较渊博的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需要具备现代意识,并自觉地将各种进步的现代意识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所谓现代意识是指人们的头脑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人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现代意识具体包括:理想责任、开放创新、自主宽容、科学民主、道德法律、平等公平、竞争协作、可持续发展等意识。正在全国逐步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一次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更是一场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观念的革命。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观念不仅在短期内决定着教育教学的风气和效果,更对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思想观念的进步有着长远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它要求广大教师以新课程理念甚至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一切新观念和新意识的核心则是与时俱进。所以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具备充分的新课程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还应该具备更广阔的现代意识,用全新的现代意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散发着崭新的时代气息。
首先,教师应该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必须拥有正义感,敢于坚持真理;要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作为一个教师,他(她)应该拥有理想。这个理想不一定是经天纬地、匡世救民,但最起码应该认识到每一个教师个体虽然平凡,但教育却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只有设定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
教师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经常与学生们讨论环境、人口、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才能唤起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果一个教师整天只关心职称、名次和分数等个人利益,孩子们怎么能拥有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以及高远深邃的见识?因此,要使学生们将来更好地生活,要使今后的社会更加理想,更加完美,首先要净化我们的校园,并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进取精神、人文意识。北京四中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在一次全国性作文大赛当评委时,正赶上美国9·11事件发生不久,许多学生的作文,都涉及到这个话题。令人惊讶的是,在他所批阅的作文里,个别学生写到9·11时甚至掩饰不住兴奋之情。“恐怖分子是重创了美国,打击了霸权主义了吗?”他大声地质问学生,“他们杀害的是几千条无辜平民的生命呵!这是反人类罪。”还有一回,他带着四中高一人文实验班去杭州参观岳飞庙,看到跪在地上的秦桧像,有的学生模仿其他游人的样子拿鞭子抽打秦桧。晚上回到驻地开会时,李家声问学生:难道我们非要鞭打他吗?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这是李家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亚里士多德有句被世人传诵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两千多年前,古代希腊、罗马的先哲们伟大而深邃的思想为近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有了今天人类的理性以及民主、法制的秩序。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播种者一定要敢于坚持真理,要具有坚韧、刚强的意志品质,要做一个高尚的、有血性的人,不向世俗、困难甚至强权屈服;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见解,不要迷信权威。如果大部分教师都热衷于追名逐利、曲意逢迎,不敢坚持正确的观点和做法,那么,教育的未来是不堪设想的。被誉为“俄罗斯良心”的作家索尔仁尼琴说过:“一句真话要重于整个世界”。
其次,教师应该具有人文精神和民主法制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平等的观念,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人文、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是人类进步的产物,也是当今世界文明的潮流,同时它也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完全吻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身体力行。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同时也是新教育改革发起人的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他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爱是教育的力量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在学生的心目中,富有爱心、能够与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能够包容、知识广博、有敬业精神的老师永远是他们最喜欢的老师。教育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以人性唤醒人性的过程。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关怀学生,小心地呵护着孩子们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将这种人性的关怀落到实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见面与学生打一个招呼、幽默几句,都可以促使师生关系的和谐,形成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促使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去扶助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由此,任何辱骂和体罚学生的行为便没有了存在的理由,与学生交往中的任何困惑都可以解决。有的教师埋怨:我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可有的学生就是与我对着干。这恰恰是教师自身所表现的行为所决定的,教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是教育学生,而是在心理上与学生有抵触,这就很难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只有用人文意识去影响学生,看待教育对象,才能促使教师迸发出对学生爱的火花。教师要践守自己的承诺,不能朝令夕改、敷衍塞责;对学生应该坦诚相待,要撕开“智者”的面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这不仅不会损害教师的形象,反而会使自己的形象更加鲜活、高大,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一位语文老师多年来弄错了一个文史知识,后来,终于有一位学生勇敢坚定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并与之发生了争执。而他却脱口而出:我们谁是老师?课堂上立刻一片嘘声。事后这位老师与我进行了交流,才知道自己的确错了。他不得不感叹:三人行,必有我师啊!后来他公开向学生们承认了错误并致歉,从而赢得了一片掌声和欢呼声。还有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提问学生时用了一个“请”字,事后却受到个别同行的嗤笑。中国姑娘彭丹,考上了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士,但她在面试时却同导师激烈地辩论起来。导师很生气,但没想到的是,她还是被录取了。导师当着众人对彭丹说:“你看,我的孩子,你骂了我两个小时,但我还是决定录取你。因为,我需要你尽情地在我的支持下反对我的理论,如果事实证明你是错的,我将十分高兴;如果你是对的,我将更加高兴。我希望到我去世时,你能成为比我更好的心理学家。”——教育要给孩子们以心灵上的帮助和引领,使他们拥有走向成功的自信和面对失败的勇气,使他们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空间。
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灵魂的塑造者,自然也应该是法律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当前,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离现实的要求还有差距。近年来,校园教师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如广东某中学出现失窃事件,某同学因被怀疑而被带到教师办公室严加“审问”。该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竟于第二天从家里拿着一瓶剧毒农药回到学校自杀身亡;再如,在云南某地一小学教师因班上某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而大施淫威,竟令班上每一个孩子打该学生三个耳光,致使该学生小便失禁,精神恍惚。其实,发生在我们教师队伍里的违法行为远不止这些。有为防止学生早恋而扣押或私拆学生信件的;有未经学生同意而翻阅学生日记的;有为寻找被盗物品而搜查学生课桌或寝室的;有为评职称而抄袭或剽窃他人论文的。这些事件导致孩子的灵魂被扭曲、法律的尊严被践踏、幼小的生命被摧残。 上述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也绝不可等闲视之。须知,教师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教师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法治教育。只有教师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教师的法律知识,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对建设和谐校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广大教师必须彻底消除师道尊严的思想,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有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责任感和培养一代代知法懂法新人的使命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杜绝损害学生人格尊严和肌体健康的行为。
第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仅仅是提高学历已远远不够了。教育理论的更新,教育思潮的涌现,教育改革的深入,都要求教师在更高的层面提高素质,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今教育的发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研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新世纪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熟练的“教书匠”,而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时代的“科研型”教师。教师的科研意识之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显得十分重要,是因为教育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从事这一活动的行为主体就绝不能被动、消极、盲目和随意。教育科研意识首先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执着精神。只有这样,才可能具备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其次,它还需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一定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第三,它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科研的眼光和智慧。如果一个教师惯于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不富于想象,他就不可能产生探索的需要。只有思路开阔,眼光敏锐,敢于向假设挑战,具有综合能力和系统分析技术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具备清醒的教育科研意识。培养科研意识可以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可以锻炼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让他们成为“科研型”教师,要求广大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高度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能够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到自己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中去。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要求教师应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不能停留于关门办学、埋头教书的状态。教育实践及其改革,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更需要探索新的途径。教师应视野开阔,思维敏锐,眼光独到,对各种有用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具有对这些信息进行鉴别、简化、归类、存档、联系发挥的能力。教师能够及时或适时地把这些信息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从而把这种经过加工的信息连同自己的认识、评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还应具有设疑能力,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最后,新世纪的教师还应该具有协作意识。协作意识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长期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师职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封闭的职业,造成了教师先天性缺乏合作意识,这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教育的任务远非单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只有互相协作、才能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教师工作的整个过程都具有协作性,其表现在教师与学校管理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师建立与各方面和谐协作的关系,不仅有利用自身素质的增强、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更有利于校园文化和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质量的提升。
总之,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每一位教师应该深层次地认识自己,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理解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意识,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实现教育改革的宏伟蓝图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