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课改论文 警惕新课改下历史课堂上的新形式主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31阅读:
字号:|

  课改论文 警惕新课改下历史课堂上的新形式主义

  Lsjg

  一、?历史故事喧宾夺主

  把历史讲成故事是最大的失败,把故事讲成历史是最大的成功。历史是“主”故事是“客”,把故事揉进历史中,通过故事帮助学习历史,分清主客关系很重要。历史就是历史,千千万万不能把历史讲成故事,而一定要把故事将成历史。

  有位教师在设计《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把这一课中出现的有关历史故事搜集整理出来, 上课时由学生把这些成语典故讲给大家听。应该说较之传统教学这种形式更活泼, 学生兴致也更高,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 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本应在师生活动中解决的问题却不了了之。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也就是说, 教学目的的落实被忽视了,历史故事却喧宾夺主了。

  二 教学喜欢表面文章

  课本剧和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 但是许多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 指导学生编演时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表演时内容简单, 形式单一, 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嘻嘻哈哈, 表演过后就进入下一环节,至于剧情要告诉人们什么主题思想就不得而知了。这样一来, 教师成了“导演”, 课堂成了“舞台”, 少数学生成了所谓的“明星”, 多数学生还是普通的“观众”, 为表演而表演, 视学生为道具。如果说表演起了点作用的话, 那也只是活跃了课堂气氛, 仅此而已。另外, 课本剧大多是教师提前为学生编排好的, 预设性太强, 课堂缺少新的动态生成的东西。新课程需要真实的、动态的、生成的课堂生活, 只有真实, 学生的思想才能显现出来, 课堂上才能出现真正的思想交流, 而不仅仅是预设的表演。

  讨论是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的课堂形式, 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选取的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比如有位教师在讲郑和下西洋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小组讨论题目:“假如你生活在当时, 你是否愿意远航? ”这个问题很明显地带有个人主观倾向性, 反映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和意愿, 根本不需要讨论得出结论; 另外还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课本中是有固定答案的, 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本, 他们完全可以自行归纳出来, 讨论实在有画蛇添足之嫌。这样形同虚设的讨论, 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引发争论, 迸出火花,久而久之, 还会泯灭学生的思考热情,贻害无穷。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 在历史课堂上很多教师虽然在表面上重视了过程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 但实际上, 他们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 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开启学生思维的方法。只做表面文章, 追求表面的形式,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离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远。

  三 ?一味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 但是不管怎样, 教师的指导作用都不能因此而削弱, 反而应该突出和加强。书本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现成的结论, 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 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帮助和点拨。历史是人文学科, 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 其内容纵涉千古, 横及八荒,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几乎无所不有, 可以说包罗万象, 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但是初中阶段学生获得的知识虽然涉及面广却广而不深, 所以学生难以自觉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表现在感受理解和分析表达方面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如“9?11”事件发生后, 很多学生幸灾乐祸”;“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讨论中有的学生公然声称崇拜希特勒。这种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领路人, 必须担负起引导的责任, 把他们由偏执引向正轨。不能因为要体现什么“主体性”, 因为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而无原则地对他们的错误想法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如果说在预设的表演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降低为教具的话, 那么, 在上述情况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被无限地拔高而凌驾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上了, 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教师的民主, 这是同样要不得的做法。事实上, 主体性原则是一种整体的教学理念, 而绝非具体的教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不从根本上树立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即使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照样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除了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条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外, 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 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与学生一起去探究真理,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向导。

  四、?多媒体替代老师教学成为课堂中心

  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 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当看到, 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 目前为止它还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替代不了通过师生合作和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 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形式, 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远离新课程的要求。因此, 解决现存问题, 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缩短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距离,寻找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的最佳结合点, 对广大高三一线历史教师来说, 不仅迫在眉睫, 而且任重道远。

上一篇: 课改论文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