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论结合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运用“史论结合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杨巧春
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已有一定的提升,根据学生认识需要和学习兴趣,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史论结合法”对吸引学生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定会有很大帮助。有利于驾驭教材、保证历史教学质量。
如何推行“史论结合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摸索和实践。
主要做法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生从背课文大段文字、把老师从繁琐冗长讲述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总论点,找出分论点,并寻找支撑论点的论据,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念的含义及理解。
如在指导《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中“伟大的转折”一节学习时,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包括引言、正文、阅读文字、专栏文献材料、图片等共四段,教师可以根据材料设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否是伟大的转折?会议前后党的思想路线的变化是什么?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启示?”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教材,回答问题,然后对于“拨乱反正”这一子目,可以让学生从“变化”入手体会“转折”自己阅读,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采取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就是“史论结合法”的具体运用。使学生活增加了思维含量,学生不是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越来越有兴趣,能力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用客观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材料化能拓展学生的视角。例,2005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7题有关美国“政治民主化”一道材料题,这道题涉及到“国家统一”、“政治民主化”两个重要史观,也是近几年热点问题。在高三复习中由于将中外史上“国家统一”、“政治民主化”两个问题都复习到位,曾指导学生组织相关材料,因此,考完后学生就拿到高分。
只有把教材为己所用,以新的视角(观点)重新统率教材(史论结合),那么学生就可以把教材上的内容材料灵活地理解运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解题、答题能力,特别是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仓库”,教师教学不用再拼命“填鸭”。考试时学生轻松、自信地“驾驭”历史知识,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完整准确表达,也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但是,一些教学活动却背离了如此明白的原则,言不及义的课堂讨论,轻视学科知识而空谈能力的教学互动等,都应该列入无效的教学一类。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值得商榷了。我认为,这些年的教改,有一个需要反思的倾向就是没有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尤其是没有考虑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覆盖全局。应该首先厘清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探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个世纪以前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对照着自然科学阐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经验科学在现实事物中寻找的,要么是自然规律形式下的共相,要么是历史规定形式下的殊相;它们所考察的,有的是常住不变的形式,有的是现实事件的一次性的特定内容。有一些是规律科学,有一些是事物科学,前者讲的是永远如此的东西,后者讲的是一度如此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造一些新术语,那就可以说科学思想在前一场合是制订法则的,在后一种场合是描述特征的。”虽然,文德尔班的观点否定了客观的历史规律的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背道而驰。但是,我们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之下,也必须看到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界规律的独特性,历史毕竟是人的主动性活动的产物,历史毕竟包含着大量的不会重复的特定事件,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德尔班的论述有合理的部分。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过程。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历史教学只能是无效的,至少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
明确教学目标方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目前的教学实践还没有做到将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的体系和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真正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去阐释这三维目标。这是一个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主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充分的保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李晓风)??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