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精彩源于何处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7阅读:
字号:|

  精彩源于何处

  有一次推门听袁老师的地理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或者说是空前的高,几乎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回答了问题!

  七·二班学生在我眼里是如何的呢?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高,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上学期几个 任课 老师都用本班学生上校内公开课,但结果却并不理想。课 后 老师们也曾在一起交流过,大部分学生在公开课上几乎不敢发言,这让老师们很是失望。我也“遭遇”过这种情况。上完课后,我对学生说,大家关起门挺优秀的,可到关键时刻就不行了,怎么总见不得大场面呢?好像这样说完了,将课堂中的问题归结到了学生的身上,跟自己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听完袁老师的课后冷静思考,我才恍然大悟:不是学生们不行,而是教师不行。随后,我与学生们进行了交流。“我刚才在咱班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你们在地理课上很愿意发言。为什么到了我的课堂上你们就不再活跃了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在地理课上老师提的问题都比较容易找到答案,我们不用担心自己说的不对。”“地理老师很宽容,就算是我们说错了,也不会说我们,还有可能表扬我们呢。”“每次回答完问题地理老师都会夸我们几句,我们很愿意听啊!”

  ……

  孩子们说的话可能反映的是表面现象,但老师需要透过这些现象分析到真正的原因。为什么在 袁 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会如此专注呢?

  第一,问题的设置非常适度。如:要求学生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是“西双版纳的位置”,如果我是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时就会有种不知该如何回答的感觉。如果对着图我可以直接圈出来并告诉别人就在这里,但要用语言来描述就显得不知所措了。再看 袁 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接着在下面就有了具体的提示,这些提示对学生的描述起到了指导的作用。他让学生立即知道应该如何去回答问题,从哪些方面来描述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如此的提示马上就让学生放下了负担,敢说了!在课堂上设置什么样的任务,如何设置,需要教师多下些功夫。如果问题太大太空,学生就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怎么来回答。相反,如果问题太小太杂,学生就会感觉回答这样的问题太小儿科没必要。问题的本身还要做到浅入深出,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都能有所收获,自然就会专注你的课堂了。

  第二,积极参与探究。在 袁 老师的课堂上小组探究的环节不少,而且效果也很好。为什么呢?关键看在小组探究 时袁 老师在做什么?她积极地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始终与学生站在一起。这样做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鼓励与督促,自然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可以直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哪些地方需要做进一步引导,哪些地方可能会出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交流展示时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全面掌控课堂,保证课堂高效。我们的课堂上也会经常设置小组合作的环节,但在处理该环节时,往往只是简单地把问题抛给学生,或者象征性地跟学生说几句,然后自己就无事可做了。这样往往导致小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既浪费了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也 能像袁 老师那样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课堂就会多些精彩了。

  第三,及时鼓励评价。 袁 老师对学生鼓励与评价非常恰当及时。如,当付建羽在回答“独木成林”时,自己也意识到可能说得不对,但还是坚持着说下来了。反思我的课堂,如果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想学生会直接停止回答。为什么在 袁 老师的课堂上她会坚持下来,因为老师一直在用眼神鼓励她,她也知道就算是说错了老师也会帮她扳回面子,所以她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敢说。尽管学生没有说到点子上,老师还是表扬了学生敏捷的思路与清楚的描述,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想自己的课堂:一着急了哪还顾得了学生的面子,再急了还可能瞪你一眼……其实每个学生从骨子里都是上进的,没有人是不积极的。只是他们还太弱小太容易受伤,很多时候我们的不经意就可能伤着他们,让他们顾虑太多。原来问题一直都出在自己身上,是我们自己亲手扼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只有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为他们着想,才能有效地保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保证课堂的效果。曾给自己找过很多客观的理由,以为简单的问题学生不愿意去寻找答案;以为回答问题就是学生应该做的,没什么值得表扬的;以为学生说错了就一定要及时纠正,才能让他们更优秀……再细想,这些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其实说到最后就是一个原因:不能以学生为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学生放不开思想只 能被 老师牵着走,自然就失去了主动性。

  现在的课堂教学,如果少一些自以为是,教师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一些给学生表现的时间与空间,相信我们的课堂会有更多的精彩!

上一篇: 立足地理新课堂 有效激发学生学...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