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谈地理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摘要】 新一轮地理教学改革提出“回归生活世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验知识背后的生活意义”。在地理教学中把枯燥的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去把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再根据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实现学习地理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学情境 生活化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培养有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地理课堂还常见照本宣科现象,知识和现实脱节,缺乏生活味道,家乡味不浓,学生觉得枯燥、单调,缺乏学习积极性,常处于被动听课、被动理解、被动解答、被动完成作业……,他们能解决地理试卷上的难题,但是涉及生活中新情境的问题时就不知所措,不会把现实情境和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机联系。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是僵化的,是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的。那么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回归生活是摆在我们广大地理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所谓教学情境“生活化”是指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及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据此,本人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际,从导课、案例、活动、德育方面创设生活化情境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地理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探讨
一、导课生活化
导课是一堂课或一个章节内容的开始,好的导课标准有很多,但首要的是让学生喜欢。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熟悉又陌生,对很多耳闻目睹的事和物还不甚了解。利用学生家乡的生产和生活素材进行导课,可以激发学生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创设生活化的导课方式,从某中程度上就能达到以上教学之目的。
比如,“农业的区位”一节教学内容似乎离学生较远,但农产品却遍布学生周围,所以,在这节内容教学时,我首先展示预先准备的县茶文化节的几张图片,并把一杯紫笋茶放在讲台上(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带农产品),学生对本地出产的紫笋茶耳濡目染,让学生介绍紫笋茶的出产地、历史(陆羽的《茶经》)等方面的知识也就脱口而出。从这里引入农业自然又亲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大增,纷纷抢着上讲台介绍。然后,从“茶叶”影射出农业区位的分析(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即因地制宜的原则),形象易懂,水到渠成。教师还可以用我县近几年的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的产品(如西瓜、桃子、樱桃、草莓、葡萄等)作为导课的切入点,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如何看待我县引进荷兰郁金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在每节课前留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地理现象,让大家分享,刚开始效果不理想,通过我的指点和鼓励,同学们的表达和演讲质量越来越高。所以,在教学中多用学生亲眼见到或亲身体会过的生活“原汁原味”作为地理导课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过来,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二、案例生活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十分紧密。地理课程的设计正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与终身学习理念”为宗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合理利用好教材中好的案例,还从课外生活大背景中汲取各种新鲜活泼的养料充实教学情境,更多的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真人、真物、真事入手,创设富有亲切感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使教学生动化、鲜活化,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我县地理区位优越,抓住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有利机遇,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学习“城市的合理规划”一节时以学生所在的县城建设和发展为案例,让学生尝试做一个城市规划师,学学如何进行城市规划。在教学时同桌学生合用一张图幅较大的城区图,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购物中心、人民广场、长途汽车站、农贸市场、火电厂、铁路、医院、学校、经济开发区、城郊农业等图片,让学生查找已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重要工程的区位。接着,分小组讨论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布置的合理性,对布局不合理处可以向城市规划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城市未来蓝图更合理,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效果甚佳。
地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通过寻找典型的生活案例,把枯燥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已有体验结合在一起,克服了照本宣科,以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形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多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产、生活实例,起到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诠释、实证、应用和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的求知欲大增,也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小小学生也可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探究生活化
新课程提到: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的延伸,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去尝试运用知识、验证知识的快乐。所以,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封闭,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念上的重大挑战。然而,许多教师生怕开展活动后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成绩,其实不然。因为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堂延伸课外,把知识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中,让学生观察,从客观事物中获取信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土壤,探究规律,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成绩明显上升,可以顺利完成素质教育之要求。
比如,人们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苏州和杭州比作“天堂”,并有“不去苏杭,死了冤枉”的说法,可见,这两城所在区域的条件非凡,而我们家乡正位于“天堂”之间,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方的人杰地灵。于是,我校地理教师每年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探索活动,去追寻金钉子的形成历程、辨认岩层、量测山高。去学校一处 “大棚蔬菜”基地,分组调查城郊农业大棚的面积、蔬菜的种类、成本、劳动力、产量、销路等,学生对大棚农业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的“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活动过程中拓展了课堂学习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是课堂所不能及的。
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体现学习地理的价值,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产生极大的意义。我校已在企业、社区等多处授牌建立实践基地;我校师生在第三届全国地理小博士科技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目前正在探索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要使“授之以渔”不成为一句空话,得赶紧行动起来,发动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发挥实践活动的巨大能量。
四、德育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致理格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地理学科是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综合学科,以协调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情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这是地理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素材进行德育渗透。
比如,三峡移民入户我县,你有何看法?在改革的经济大潮中,谈谈民工对我县各方面建设的贡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他们也是国家的建设者,任何岗位都重要,任何劳动都光荣,我们要处处关心远离家乡的同胞们,让外来人口体会到人间处处有温情。如何争做文明旅游者?谈谈“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我县生产、生活的意义。面对能源短缺的状况,你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你“低碳生活”了吗?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人口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植树节等日子里我们能做些什么?等等。
在教学时将 “大社会”浓缩于“地理小课堂”, 又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提问,与个体息息相关,深入人心,很多地理知识易内化成学生个人意识和自觉行动,使学生认识到和谐社会人人都能有所作为。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因地制宜观和人地协调观,达到地理课堂渗透思想教育的效果,避免了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说教。
地理教学情境生活化应注意的问题
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但地理教学生活化情境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学习总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结合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地设置课堂问题情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比如,在学习“城市的环境问题”时,联系本地县城的环境状况进行层层设问。我县县城已打造了“中等工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等多张名片,发展速度很快,已成为太湖南岸一颗耀眼的“明珠”,但这颗明珠已出现了“斑点”。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调查访问,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教学中根据调查成果展开讨论分析:①说说我们县城有哪些环境问题?②你对现在的环境满意吗?③产生的原因有哪些?④已造成哪些危害?⑤据你所知,政府已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善城市的环境?效果如何?⑥你有哪些好的建议?⑦作为城市中的一员,心动后如何行动?这样的设问让学生沉浸在教师一步步设计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高,突显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地理环境”为焦点,由浅入深设问,从地理现象到原因措施到个人行为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兴趣大增,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有利于个性见解的产生与发现,教学效果明显。
二、形式多样、厚积薄发
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利用多种活动形式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做到这些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比如,地理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可以校内外相结合,室内外相结合。如自制地理模型、角色扮演、绘图、实验、多媒体软件、网页设计、游戏、墙报、观察观测、收集标本、资料、社会调查访问等多种学习活动形式,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设计形式多样的生活化情境让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碰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常看新闻、报刊、杂志等,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不断沉淀,提速地理教学能力,熟练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更具创造性,以便及时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三、享受课堂,回归地理
地理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和“地理性”本身并不是一对矛盾,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可能更多出现的是“生活化”情境,如果这些情境与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不够紧密,就会缺乏“地理性”。
比如,在说明地理与环境的联系时,我着重从地理与“我县交通”方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和父母出行的交通工具有哪些?除此,你还看到哪些交通工具?以此来说明二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的热情很高,都在讨论什么牌的自行车、什么牌的汽车、动车、磁悬浮列车,轮船、飞机等,师生沉浸在现代化交通带来的方便、享受之中,却忘却了课堂教学本来的任务和目的。这时,我合理把握好时间,及时引导,提示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归纳我县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原因,这样的情境创设自然而然地利用交通把地理与环境联系起来。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从地理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的角度来创设“生活化”情境,做到主次分明、收放自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挖掘素材、与时俱进
生活素材的选取应具备“目的性、科学性、时代性、典型性”。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以,素材的选择一方面要有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单纯为取悦学生而添加素材。素材安排及处理上应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动口、动手机会,以巩固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些生活素材也在不断变化,它的丰富多彩是有限的教材无法囊括的,教材修订速度无法跟上它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要结合实际采用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要体现强烈的时代感,体现贴近社会、生活的课改理念。
比如,我县成功人士吴晓红、王瑛等;电池龙头企业天能、超威等;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城市化建设;自然灾害;……。教学中不是缺少教学资源,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善于从家乡的具体事例中找出典型的人、物、事情、进行加工处理,成为教学的典型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俗云:人是故乡的亲 水是故乡的甜 茶是故乡的香。我们的地理教学情境应多回归社会、回归生活,把地理的教和学与家乡的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地理教学活起来!精彩起来!激起灵感的火花,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我们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课改之路才有生命力,才能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①孙秀青,让生活告诉学生学习地理的意义 地理教学2007.第8期
②包鹰,大胆实践: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 地理教学2008.第4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