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
谈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教学中由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教学过程由学会向会学、由掌握知识向发展智力、由继承向创新的转变。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艰险如果没有多样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不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理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化、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在过去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把地理课看作是背科。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智慧,而且,也摧残了学生的个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地理教学必须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
要在地理教学中实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必须做到“一、二、三、三”。即一个观念;二个允许;三个给予;三个引导。
一个观念即:
必须把重过程这一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真正认识教学重过程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关系到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以至于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是否具有创造力。
二个允许即:
允许学生对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的一个表现就是允许学生对问题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看法。
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是独特的人同时,学生还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学生出错是极其正常的,学生成长的过程是由不断出错并且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出错。肯定学生为解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并指出学生出错的思维过程,找到学生出错的原因。以便使学生及时地找到错误的思维所在,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预以克服。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这二个允许,才可能给学生创新一个十分宽松的心理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双边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实现教学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的奠定物质基础。
三个给予即:
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的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多发言,教师少讲,教师的作用只是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点拨学生。另一个意思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发言。教师更多地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去发言、去表达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而不是一部分学生,或者个别学生的发言。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就是教师一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上的差异,有的学生思考的快,有的学生思考的慢,教师应本着让思考快的同学思考问题更深入一些,让思考慢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一定的思考结果,让全体学生思有所获、思有所果。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应多样化,范围要宽、要广。即思考内容的空间要大。教师不能只确定或只肯定一种答案。应对学生思考的结果给予理解性地肯定。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多样的。教师给予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生、研究性学生等更多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等。
三个引导即:
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验证产生感性的认识。例如,当我们讲到“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时,我们也以做这样的实验进行验证:用两个烧杯分别盛温度相同的水和沙子,同时用酒精灯对这两个烧杯进行一定时间的加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各自的温度,就会得出沙子的温度高,水的温度低;然后,冷却一定的时间后,再测量各自的温度,就会得出水的温度高而沙子的温度低,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感性的认识验证了“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这一地理知识。
引导学生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进行质疑。例如,当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学到这样一个规律“太阳直射点总是北纬23.50和南纬23.50之间移动”。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质疑“太阳直射点为什么总是在北纬23.50和南纬23.50之间移动?它为什么不在北纬200和南纬200之间移动?”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对地理干什么,地理原理进行质疑。从而激发起他们探究热情。
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剖析。诸如:为什么北方的民房大都是平顶的,而南方的民房大都是尖顶的?为什么日本市场上海产品琳琅满目?为什么沙特阿拉伯有些旅馆在房顶上?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剖析,不仅会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实现地理教学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