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艺体 -> 正文

试论接受美学对我国艺术教育创新的启示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53:58阅读:
字号:|

  试论接受美学对我国艺术教育创新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艺术教育;创新;学生

  论文摘要:接受美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以来,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本文从重视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的本质地位、重视“第二文本”,利用和把握“审美经验”的特点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接受美学对我国艺术教育创新的启示。

  20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期,当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美学理论在联邦德国南部博登湖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康士坦茨大学孕育和诞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由几位年轻学者呼吁、倡导而建立起来的这一理论,竟然会在短短十来年中,跨越国界,东进西渐,迅速走向全世界,激起了巨大的理论反响。接受美学上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根本的特征是把读者提高到文学理论、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我们生活中来,就是要重视接受者的想法,提高接受者的地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接受美学不仅仅对文学和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我国当代艺术教育起了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吸收了大量西方的艺术教育理论及其经验来发展自己本国的艺术教育,现在我们艺术教育的模式大都是那个时候引进来的。近年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都不同程度的进行改革与创新。虽然接受美学不能直接给我们教学的改革带来知道,但是对我们艺术教育的创新却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用接受美学的这捧甘甜的泉水来灌溉艺术教育这片土地呢?

  首先,应当重视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的本质地位。学生作为接受者,应当被提高到艺术教育的中心地位上来。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结构性存在,而是在同接受者的关系中,即在接受者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中存在的。这就是说,艺术作品之对于观赏者才有意义,只有通过观赏才获得其存在的规定。衡量艺术教育的效果好坏与否,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学生的接受效果。如果艺术教育的效果好,那学生的接受效果就好,反之,学生的接受效果就差。其原因何在?就是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只重视了对教育者、教育过程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在艺术教育中所处的中心地位。现在的学生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变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比起他们上一辈来要强太多。学生接受什么、接受多少,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来决定的。从学生角度来说,学艺术的学生大体上要比学文理科的学生灵活的多,所以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不能对其采用一般文理科的教育方式,也就是“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育格局,开辟一条新的艺术教育之路,就是要提高以及肯定学生作为接受者在艺术教育中的中新地位。因此,认识到学生的存在,并能积极调动其的能动性,是提高艺术教育效果的基础。接受美学认为,“只要作品不被行动的主体接受、获取,它始终不能被称之为作品,只有当接受者接受之后并且跟创作者产生了互动,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所以,接受才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换句话说,即使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但如果不能被学生接受,那再完美的过程也是没用的。因此,要注重学生作为接受者的中心地位,关注学生对教育的接受情况,只有这样,整个艺术教育的过程才是完整的。

  其次,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艺术教育工作中来,这样才是教育有效性的最佳体现。接受美学认为,“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所以说“第二文本”就是“经过了读者主观的结构和重组,无不透漏着着读者的思想感情。”艺术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学生形成的“第二文本”,而不是“第一文本”。只有通过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会进入变化着的、体现某种连续性的期待视野,而在这样的连续性中,简单的接受将转化为批判的理解,被动的接受会转变为积极的接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生产。接受美学肯定了接受者参与到文学作品中来的重要性,其作品的价值也会因为接受者的参与而得到补充与完善。而作为一名艺术教育者,也应该从中体会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是很有必要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参与也能给艺术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充实与完善。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教学工作中来,不仅会给学生本身带来提高,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接受,也在接受美学的角度实现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艺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树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观念,克服高人一等、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心态,让学生处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让他们意识到教学工作中自己的中心地位。例如在平常技法等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当中,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培养他们正确的观念,意识到自己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可以让他们来安排教学的形式与方法甚至是教学内容,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布置作业,自己评价作业等等。所以,艺术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点和面的结合,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第二文本”的价值,真正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再次,接受美学称,“审美经验”就是“读者在作品接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同样,学生也是有“审美经验”的,就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其具有两面性。这些或成熟或不成熟的价值观,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接受美学所认为“审美经验对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有非常大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就是表现在接受者对作品接受的态度上,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接受者在阅读中发现作品的所表达出来的态度情感跟自己的审美经验不一致是,就是被动接受,反之,接受者发现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态度情感跟自己的审美经验基本一致时,就会主动接受。同样,把这个理论应用到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中,也是一样的。学生也会以自己的审美经验为标准,选择主动接受或者被动接受。所以在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中,要特别认识到学生审美经验的重要性,尽可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审美经验”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审美经验”中积极成分的作用。同样,学生的审美经验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我们要利用审美经验这一特点去培养学生积极的接受教育。教育中的“期待视野”,这一点对于艺术教育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在学生接受活动中,他们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知识要求和水平,在具体学习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学生会按期待视界去批判地看待教育内容,如果教育内容与他的期待视野相一致,那他就会满意;同时也会激发他去寻找更多新的东西。如果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的需要和“期待”一致,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许多教育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能做到“超出、校正”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教育者在必须清晰认识和认真对待学生的期待视野,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期待视野来作为选择教学内容方式与目标等的依据,创设适当的接受距离,以期达到接受效果。比如在学生普遍认为枯燥的史论教学中,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接受,就要不断的矫正学生的期待视野,因此在史论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枯燥的史论变得更有创造性和新颖性,让学生有出乎意料之感时,才能“超出、校正”学生的“期待视野”,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

  接受美学为艺术教育的创新开辟了一扇新的窗口,合理的加以运用,就会使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教学的创新以及学生的,有利于教学的进步,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上一篇: 试析艺术教育与全人发展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