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信息技术 -> 正文

中小学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教材的方法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7:07阅读:
字号:|

  中小学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教材的方法

  摘要 根据“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设计一种可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或教材。这种方法包括:确定需要获取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目标技能;根据这一技能的特征设计主题故事;并以故事为主线策划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应用目标技能解决问题并完成课题从而达到掌握目标技能或使目标技能熟练化之目的。这一学习的特点是在反复运用中获取“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技能”的,因为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是在“知识”加“相同认识场面”中获得的。

  关键词:GBS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与教材开发

  From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Goal-Based Scenarios, we can find method to desig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 of the IT education. The method is stated as below: a) establish the target skills of IT education; b) create a cover story cored with the target skills; c) plan the operations following the story; d) thought the operations, apply the target skills to solve problems and finish the study, then make students grasp and are skillful of target skills.

  Here, the target skill can be generalized as flexible applying information and skil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 of IT education basing on GBS is to gain the flexibl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skil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rough using them again and again, for Knowledge and similar cognition scene make flexible using information and skill of IT easy to be learned.

  Key words:Goal-Based Scenarios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lexible applying information and skil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Materials Development

  1 问题

  1.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目前,根据发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来看,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信息素养教育,即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交流等手段、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造、展示、交流等活动的教育,这一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及所有学科课程之中(徐晓东,2001a)。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需要用更为具体的学习行为来展示这一目标具体内容,为此,美、英、日等国相继建立起各自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或行为准则。如,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8)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九项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或评价标准(张倩苇,2001;任友群,2001)。同样,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出版的《新·信息教育的指南》(2001)中也从“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科学地理解信息”、“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三个方面提出七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美、日两国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其重点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为了使读者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和便于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目前,笔者正组织开展教育实践研究的一线教师和大学里的研究者对美、日两国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修订,这一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在此只将日本文部科学省《新·信息教育的指南》中“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的第二项“课题解决中自主灵活地运用信息能力”的主要内容提示如下:

  (1)发现问题和建立计划

  (2)自主选择课题并建立计划

  (3)自主发现课题并能够借助洞察开展活动

  (4)在回顾学习活动中建立新的学习计划并付诸实施和进行评价

  (5)收集信息

  ①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课题所需的信息

  (6)整理加工、分析判断、选择利用信息

  ①能够比较归纳收集到的信息

  ②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归纳

  ③利用信息媒体与技术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做出判断

  (7)发送或传达信息

  ①把自己归纳整理的内容发送给他人

  ②明确想要传达的事情、用对方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传达

  ③从接受者的立场出发有效地利用媒体条理清晰地传达信息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问题

  根据上述内容以及对美、日两国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比较分析,可以简单概括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内容为:与信息有关的“知识、理解”的部分;通过具体的体验在实践中逐渐掌握的“实践能力”、“态度”这两方面不同性质能力。

  根据笔者(徐晓东,2001a)的分析和考察,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知识、理解”以及“实践能力、态度”在一个具有信息素养人的行动中表现为一种知道“如何做”的特征,即表现出一种娴熟的“技能”,因此它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支撑这一能力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再加上类似的“认知场面”。

  众所周知,认知心理学家(如:Chi,1981; Cohen,1989)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的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的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两种形式。其中陈述性的知识即有关“是什么?”的、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述的知识,所以它可通过传授而获得;而程序性知识即有关“怎么做?”的、有些是很难用语言表述的,只能根据个人无意识的提取线索,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皮连生,1997),因此,他要靠实践和反复的体验来获取。

  皮连生(1997)曾对技能的定义进行过考察,他指出:所谓的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另外,伊藤(2000)指出:技能是一种与有意识的内省性认知相对的体验性的认知能力。Schank, (1992)认为:技能是指你怎样去做什么,技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根据Norman(1993)的研究证明,技能形成在初期阶段时需要基于内省性认知的重组学习,到了后期经过积累和调整逐渐地转换成体验性认知的模式。并且,技能的获得也有和通常的学习一样的过程或方法,将需要掌握的技能埋藏在学习者为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而必须采取的行动中,即作为在内部动机驱使下的行动给予支援、根据评价进行反馈时可以使用的手段而获得。由此可见,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的一种。“如何做的知识”即技能的学习方法与事实知识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事实的知识可以通过“脱文脉”的方式获得,而技能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来掌握。

  因此,想要获取“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只靠一节课或一学期的学习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根据传统的技术手法即将一个整体分解为几个因素,逐个进行训练,分析效果从而揭示其法则而策划教授策略这种实验研究方式来实现,而是在类似情景或场面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尝试错误”获得同一感觉、体验性获得的。因此,“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是在日常实践的所有状况中经过反复多次的体验而逐渐形成的。

  既然,这种信息技能表现为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必须采用综合学习的方式来培养。

  关于在综合学习中应采用什么课程类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这一点,笔者曾建议采用“主题学习”、“方案学习”、“作业学习”等课程类型(徐晓东,2001a)。但根据开展试验研究的试验学校教师的实践得知,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利用上述几种课程类型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缺少详细的中间过程,很难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控制。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控制学习者学习过程按照设计者意图开展活动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式。为此,笔者通过本论文提议:利用一种新型教学设计模式即“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以弥补上述方法中的不足。

  2 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

  2.1 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GBS)

  “Goal-based Scenarios”简称GBS即“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这一教学设计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 Schank, (1992,1994,1996)创案的,它是以获取现实的问题解决技能为目的,提供了一个获取各种技能或程序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2 GBS中主要组成成分

  (1)目标技能(target skills)

  (2)任务(mission)

  (3)主题故事(cover story)

  (4)焦点任务(Focus)

  (5)行动计划(operations)

  2.3 建立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

  通常,基于目标学习计划需要经过下面六个步骤来建立:

  (1) 确定目标

  (2) 制定需要目标技能才能完成的任务

  (3) 从众多的任务中选择焦点任务

  (4) 设计包含焦点任务的主题故事

  (5) 制定行动计划

  (6) 构建支持目标技能的学习环境

  3 今后的课题

  近年来,由Lave& W enger(1991)提出的“状况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徐晓东,2001b、c)。这一理论强调:学习并非是在个人头脑中发生的事情,相反地,它是在一定的状况中发生和发展的。这里的状况是指担负一定的责任或角色在某个社会共同体中参与实践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建立的“正规性周边参与论(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强调:⑴学习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即在共同体中“做中学”;⑵学习是一个积极参与过程;⑶学习是形成自我的过程;⑷学习是在共同体的再生产、改观、变化的周而复始中产生的;⑸通过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控制学习。状况学习的理论孕育了众多的与传统教育相异的教育实践。

  GBS就是一个实现“状况学习”环境的典型例子。Schank, (1992)在他的论文中曾反复强调,课程设计必须是学生喜爱的同时又是有意义的,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应该参与三个过程:“交流”、“人际关系”、“推理”,并且他认为这些技能是不能直接传授的,要通过“做中学”来获取。另外,GBS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是目标指向的这一事实而设计的。即,人类在产生“想要干点什么(目标)”这一想法时,会更好地进行学习(徐晓东,2001c)。因此,GBS是经过经验总结而形成的实践指针,是经过实践验证过的事实。但是,正如Collins(1994)指出的那样,由“学徒制”所代表的状况学习在应用到教育中时表现出以下不足:

  (1)灵活性问题:特定的问题只能用特定的方法来解决。

  (2)学习的问题:很难将问题所涉及的全部知识进行体系化。

  (3)迁移问题:获得的技能很难适用于不同文脉的状况。

  因此,并非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GBS获得。本研究之所以提议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和相关的技能通过GBS获取或达到熟练化,其主要理由是因为,上述的知识与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与技术不同,它不具备由浅入深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并且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的载体即学习内容几乎没有必然联系。例如,制作图表的技能与使用哪一个软件或哪一个版本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可以通过GBS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然而,要想通过GBS获取其他学科领域的全部程序性知识或技能,需要有计划地开发一系列更为复杂的GBS教学系统,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作为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Collins, A. (1994)Goal-based scenarios and the problem of situated learning: A commentary on Andersen Consulting’s design of goal-based scenario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9), 30-32.

  [2] Lave,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Norman,D.A., 1993. 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 Addison Wesley .(日)佐伯胖(主编),使人聪明的工具,认知科学丛书,东京: 新曜社,1996.

  [4] Schank, R.C.1994.Goal-based scenarios. http//www.ils.nwu.edu/e-for-e/nodes/NODE-227-pg.html.

  [5] 皮连生. 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语实践.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任友群. 美国《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述评.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7] 文部科学省.(日)新·信息教育的指南. 东京: 行政出版.2001.

  [8] 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编. 改善学习.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a.154-158.

  [9] 徐晓东. 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模式构建与课程开发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1(178):133-142.

  [10] 徐晓东. 2001c Web-based Course(WBC)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编.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日]伊藤絋二. 教育工学事典. 东京: 实教出版社.2000.

  [12] 张倩苇. 信息素养与信息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2001(97):8-14.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