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张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张 蓉
摘要:论文摘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多媒体计算机和教育网络的介入,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在以新标准精神为指南,加大语文课程改革力度和深度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首先,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发展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疑难问题。其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学生学习领域得以拓宽,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再次,多媒体电教手段的广泛运用,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并将情感和美感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教学更具感染力。另外,计算机网络教学,提高了人机交互能力,促进了信息的双向流动,实现了一种尊重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正文: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在内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尽管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付出了许多辛勤的汗水,但近年来对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进行的各项调查表明,即便是高学历的人才,在整体语文素质方面却是呈下降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语文教学的误区在哪里?《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犹如一盏明灯,为迷惘的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21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教育部做出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在教学中,由于多媒体和教育网络的介入,更促使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加快,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网络的普及将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尽快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大语文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其作用不可低估。
作为前沿科学的信息技术,它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成为必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运用不仅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使我们的教学思想得到了更新和提升,从而带动了教学研究由教到学的根本性迁移,此其一;其二,它极大地撼动了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暴露出传统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迫使我们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从而使得教学目标更为清晰,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其三,从崭新的角度切入,使我们对教材所选作品,特别是文学性作品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深刻、更加准确;其四,对于某些课文(如杂文、小品、说明文)而言,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
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是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学生既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又是这一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创设情境,触动情感,激发想象,发展语言。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提供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氛围,触动情感,激发想象,帮助他们深刻体验课文内涵。《纸船》是冰心早期的一篇诗歌,通过网络,我搜集了关于冰心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关于冰心的介绍,通过多媒体课件营造出一种女儿思念母亲的诚挚的情感氛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2)、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电影电视以及图片引进课堂,形成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山中访友》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将读者带入美好的大自然。在教这篇文章时,我根据文中的内容配上与之相适应的色彩鲜明画面,一首悦耳动听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而且很快地就把学生带入了文中的情景,并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有关信息引入课堂,加大课堂容量,有效地利用时间,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根据高中语文学科含量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滕王阁序》一文,有关王勃作《滕王阁序》的最初记载,杨炯《王勃集序》中的有关内容,滕王阁位置、风光图片等,丰富的内容,都可利用多媒体快速地介绍出来。增加课堂容量。又如在讲《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时,利用多媒体穿插播放电视连续剧中的片断,再现当时的情境,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这样做,增加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形成互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2、拓宽学习领域,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所以教师如果能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音像制品、网络等现代化教育媒体,就能为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注重体验和感悟,改革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写作评价方式的改革,作文的评改更加便捷而直观,我们可以让学生交软盘,然后在班级的背投上,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本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改和被评改当中来,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推荐到网站接受语文同人或学生的点评,网络的开放性是学生得到评价的途径不再单一化。其实每个人都有得到别人评价的渴望。传统的评价一般只局限与教师。而现在学生在论坛发表的作文习作,老师、同学、家长及来自各行各业的许许多多的陌生人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点击浏览。如果该学生能接收各方面的建议、赞扬、批评……,就将获得类同于“发表”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写作热情。(2)、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中就提出了“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从第三学段开始就明确提出,应“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式阅读”。所以“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已是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多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拓宽视野,扩大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4、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加强情感和美感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利用典型课例,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感染力。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教师可通过维美教学平台组织课件,向学生播放几个感人的片段:大渡河上被拆掉木板的铁索桥,令人心惊胆寒;熊熊的大火,密集的枪弹,夺桥异常的艰难;红军战士勇夺泸定桥,场面多么悲壮……学生看后无不深受震撼。于是,满怀激情的读书声在教室里朗朗响起。从他们动情的朗读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对英雄们的无比崇敬之情。
5、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自主地位,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也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但由于受各种条件(如时间、空间、材料等)的限制,师生交流方式比较单一,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则可以加大实施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例如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采用图文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可以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进行自我调控,教师也可通过服务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如有位老师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一课进行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老师向同学们提供了相关网站、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编写读书汇报材料。然后将完成的作品及时上传给老师。老师阅读后,对学生的作品又及时地进行信息的反馈,或简短的鼓励,或巧妙的提示,或适度的修改。这种尊重学生差异的个性化的教学,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课程的改革中,在向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一样。不是谁辅助谁的,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渗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如果信息技术不屑于参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但是,由于教学设施的限制,现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还停留于把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阶段,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总是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1、课件制作时间较长,耗费精力大。上个月我参加了成都市教科所举办的主题班会课的比赛,为了上好一节课我用了几周的时间制作课件。而平时只要我们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就可以上课了。现在不仅要熟悉教材还得熟悉课件制作,不仅要输入文字材料还得收集与教材有关的图片影片,不仅要将内容讲授出来还得熟悉微机操作。精心制作课件必然会分散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时间和精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如果每堂课都制作一个课件,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甚至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使教师把心思放在课件的制作上,忽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钻研。更何况,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制作成课件,若为制作课件而牵强附会,课件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还会弄巧成拙。
2、学生的主导地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在我们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需要有很高的应变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思维动态,根据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程序,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上了这样的课,也听了这样的课,深深地感到多媒体教学没有了这样的灵活性。教师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总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规划好后,才想起要用多媒体课件来装饰一下,课件在教师思维中仍只是一支彩色粉笔,并未真正深入教学之中。教师是怎么准备的,课就得怎么上,学生的思维怎么会始终与教师的一致呢。这是对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轻视,是急需转变的思维误区。我们应该将这一问题作为下一步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
3、利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流,但我们不能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我们不能为了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于不顾,为时髦而运用多媒体,好象既然进入了信息时代,上课就少不了多媒体。即使那节课根本不需要多媒体,也要牵强附会,有时实在无法体现多媒体时,几块电子黑板便成了一节多媒体课。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信息于一体,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于是一些教师制作和使用的大多数课件都套用"声音+图片+板书"的模式,在教学中明明是一段教师或学生均可诵读好的诗文,或有现成的朗读带却弃之不用,硬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将其剪辑,翻录到光盘中,或将教师的声音通过音箱传出,再插入几张图片和板书,一个课件就完成了!然后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使得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的语文课堂不再听到琅琅书声。这种模式实际上仅仅只是"新瓶装旧酒",在去除初次的新鲜感后,在本质上与传统模式完全没有区别。电脑代替学生思考与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同样都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滥用多媒体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影响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
4、??将语文教学等同于"图解",造成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不足。?多媒体辅助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直观性,但并不等同于"图解"。对于语文学科,只要找到几张与课文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就可以形成一个多媒体课件,这样的课件比比皆是。像这样的辅助教学不但不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反而替代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直接获取形象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味地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在某一图象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5、滥用动画,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作品,教师们往往很少运用课件,偶尔用到,也只是将抽象的理论抽象为更抽象的条款,再由黑板移上屏幕,丝毫未发挥多媒体课件直观性、形象性的优势。而与此同时,对于形象性较强的作品,一些教师却又竭尽所能地引进大量的图片、音乐,甚至努力向MTV式的目标靠拢。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此完全让位于音像,这与新课程标准是背道而驰的。同时,这种固定下来的音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6、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程度不够,对信息化教学的手段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更全的信息量,在利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忽略了语文的学科特点,用信息教学取代学生的文本阅读,用信息教学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殊不知过多的信息轰炸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互动。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忌忽视人文精神。要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奠定学生的世界观。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获得情感的培养、人文的熏陶不能光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醉于字里行间,留恋于墨韵书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又要遵循语文课的特点,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在现代科技的氛围中,洋溢浓浓的人文气息。
参考资料:
1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实战与沉思》,《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2 镇西茶馆《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技术》,《语文教学通讯》
3 杨慧芬《大境界 高格调》,《语文教学教学通讯》2002年第9期
4 刘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
5 杨轶男《多媒体教学不应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第8期
6、《语文新课程标准》
相关文章:
|